蔡冬健



[摘 要]“認識圖形”教學中,教師首先根據低年級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易被感興趣的內容所吸引,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不持久的認知特點,創設了“圖形王國失竊,警察叔叔找線索破案”的故事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放手讓學生多次動手操作,給了學生思維發生的支架;最后圍繞“認識平面圖形”這條教學主線多處進行拓展延伸,給學生創新發展開辟新天地。
[關鍵詞]認識圖形;情境;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2-0053-02
[教學內容]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6頁至18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由體到面的抽象過程,體會面在體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感知四種平面圖形的主要特征。
2.使學生在畫一畫、數一數、圍一圍等數學活動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3.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還認識這些圖形寶寶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棱柱)它們都住在圖形王國里。一場大雪后,圖形王國里發生了一起失竊案,警察叔叔迅速趕來尋找線索。咦,雪地里留下了一串神奇的腳印,你能根據腳印幫警察叔叔破案嗎?
師:拿出籃子里的立體圖形,看一看,摸一摸,然后猜一猜會是誰的腳印。
生:長方體的腳印;圓柱體的腳印;三棱柱的腳印。
二、自主探究
1.畫平面圖形
師:通過觀察,大家有了自己的猜測,不過,破案可不能只憑感覺,要有證據,用手中的立體圖形你能畫出畫面里出現的圖案嗎?動手試一試吧。
(學生畫各種圖形)
師:我們利用立體圖形畫出了新的圖形,替警察叔叔找到了證據。這些新的圖形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揭題)
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凌亂地展示到黑板上):老師這樣擺放圖形,你感覺怎么樣?
生1:有點亂,看不清楚。
師:為了看得更清楚,誰愿意上來分一分?
生2:根據形狀可分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四類。
師(指著每一類圖形):像這樣的圖形叫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師:長方形是利用哪個立體圖形畫出來的? 畫了哪個面?
生3:舉起長方體,摸一摸面。
師:如果要畫正方形,你選擇哪個積木?
(大部分學生舉起正方體,個別學生舉起特殊的長方體。)
師:畫三角形呢?圓呢?
(學生舉起三棱柱、圓柱)
師:把立體圖形上的面畫下來,得到的圖形就是平面圖形。(板書:平面圖形)
2.認識平面圖形
師:這里有一些平面圖形,如果你認識就叫出它們的名字。
師:咦,有的胖,有的瘦,有的斜,但為什么都是長方形?
生4:它們都是長長的、直直的。
師:你能在變化中找出不變的特征來,真了不起!
師:這張彩色紙是什么形狀?把它旋轉45°呢?
生5:都是正方形。
師:再旋轉90°呢?
生6:正方形。
生7:菱形。
師:同一張紙會一會兒變成菱形一會兒變成正方形嗎?
(學生搖頭表示不會)
師:為什么它一直是正方形?
生8:因為它是方方的、直直的。
師(在電腦上畫三角形):這畫的是什么圖形?什么都沒留下,你怎么看?
生9:是三角形,因為它有尖尖的角。
師(電腦上畫圓):這畫的是什么圖形?
生10:是圓,因為它是彎彎的,沒有角。
師:數學家伽利略曾說“圓是最完美的圖形”。
三、游戲鞏固
師:認識了這么多圖形,接下來,我們去游樂園玩一玩。游樂園里好玩的項目可多啦,有歡樂谷、快活林、體驗館、智慧園。現在請跟著朵拉出發吧!
第一站“歡樂谷”:歡迎來到歡樂谷,我們一起來玩接氣球的游戲吧!請聽好游戲規則:氣球從遠處飄過來,在落到地面之前,你能說出氣球上圖案的形狀,這個氣球就算被你成功接住。
第二站“快活林”:歡迎來到快活林,這里的小樹可有意思啦,瞧,樹上還長出了圖形寶寶呢!你能把它們摘下來,數一數分別有幾個嗎?
第三站“智慧園”:歡迎來到智慧園,今天小朋友學會了用長方體畫長方形,想一想,用一個長方體最多能畫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
(學生先觀察手里的長方體積木,再小組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全班交流。)
第四站“體驗館”:這里是體驗館,今天給大家體驗的工具是——釘子板,釘子板可是非常好玩的學具,用橡皮筋在釘子板上任意圍,就能圍出各種平面圖形來哦。小朋友,請你動手圍一個今天認識的圖形。
師:有圍成圓的嗎?
(生11興奮地舉起手來)
師:大家看,生11圍的是圓嗎?
生12:不是圓,因為它有角,有直直的線。
師:你覺得在釘子板上能圍成圓嗎?
生13:不能。
師:游玩結束,讓我們和朵拉說再見吧!
四、欣賞拓展
師:今天我們從立體圖形出發,認識了平面圖形,如果把這些平面圖形組合到一起,可以創造出美麗的圖畫。(播放視頻)這些圖畫美嗎?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圖形,課后可以把它們剪一剪、拼一拼,創作一幅美麗的圖案。
[教學思考]
1.情境,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源點
根據低年級學生感知目的不明確,易被感興趣的內容吸引,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不持久的認知特點,教師課始創設了“圖形王國失竊,警察叔叔找線索破案”的故事情境。學生聽到神秘的童話故事,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緊接著,教師提出破案可不能只憑感覺,要有證據。學生主動地從對立體圖形各個面的觀察和感知,深入到把立體圖形的面畫下來展開研究。課堂導入,因為有“破案”的情境,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著,學習的主動性被充分激發,學習的興趣特別高漲。課堂練習時,教師把書本習題設計成游樂園的情境,給注意力和自制力不持久的低年級學生注入了新的原動力。學生在“歡樂谷”里接氣球,“快活林”里摘圖形,“智慧園”里玩長方體,“體驗館”里圍釘子板,玩中學、學中玩,玩得開心,學得輕松。游戲結束時,學生仍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整堂課,教師用心創設的情境,猶如一塊磁石,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2.操作,低年級學生思維開發的支點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直觀具體,須有可感知的事物來支撐。課前,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了各種形狀的積木、釘子板、橡皮筋等學具。課上,教師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操作活動。首先是 “看”“摸”立體圖形,學生獲得真實的感知體驗,產生直覺思維,做出初步的判斷;其次是用立體圖形“畫”各種圖案,學生把獲得的感知化為具體形象,體會到從立體圖形上能創造出新圖形;然后是“分”圖形,學生把教師展示的一堆圖形進行分類,究竟怎么分,分成幾類,學生邊思考邊分類,邊分類邊調整,互相合作,得出了按形狀分類的方法;接著是用釘子板“圍”圖形,把剛認識的圖形圍出來,離不開學生對圖形本身的認識,學生圍成的作品,都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強烈的畫面感和空間感。至于釘子板上能否圍成圓,教師借助學生的作品,引發質疑、爭辯,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達成共識。本堂課,教師放手讓學生多次動手操作,是操作給了學生思維發生的支架,也讓教師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聽到了學生思維的碰擊。
3.拓展,低年級學生創新發展的拐點
一個人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培養,而且從早抓起。本堂課的主要任務是認識平面圖形,圍繞這條教學主線,教師多處進行了拓展延伸。辨認平面圖形時,教師把一張正方形紙多次旋轉,學生在視覺變化中反復甄別。有學生會判斷錯誤,這種錯誤恰好可以幫助他們糾正認識上的誤區:正方形長得方方正正,而不是擺得方方正正。有了這樣的學習體驗,學生對正方形的認識更完整、更深刻。研究“用一個長方體最多能畫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時,大部分學生認為能畫3個不同的長方形,有一位學生的觀點與眾不同,她認為能畫2個不同的長方形,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還把手中的長方體積木舉給大家看。她的想法完全正確,因為她研究的是特殊的長方體。借此契機,教師向學生介紹了特殊長方體的特點,補充了長方體的知識,豐富了學生的認知。課末,教師播放了一段視頻:由圖形創造的美麗圖案。由圖形創造出的美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激發了學生動手創作的欲望。課后,學生利用提供的圖形,創作出了一幅幅精彩紛呈的作品。這一幅幅富有靈感的作品得益于教師的大膽拓展,是教師的拓展,給了學生創新發展的新天地。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