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黎明



[摘 要]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的課程實施中的評價建議,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打破“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模式。從課程標準出發,探索借助“雷達圖”讓數學多元評價落地開花的方法,無論是在多元評價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方面,還是在評價結果的可視化和可讀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雷達圖;多元評價;積分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2-0031-03
學生的學業評價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評價提出了具體建議,數學教學在評價形式、方法、內容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更是打破了“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模式。但在現實教學中,雖采用了用“等級”代替“分數”的形式,實際評價過程中 “換湯不換藥”的現象仍比比皆是。而目前應用廣泛的、對多元數據進行作圖的“雷達圖”,剛好可以彌補教學評價的不足之處。
一、確定“雷達圖”指標
“雷達圖”上的指標就是評價標準。在數學教學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既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依據,也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依據。因此,在本研究中,“雷達圖”上的項目指標就是以課程標準中的“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作為評價依據,然后再結合當前實際,細分成多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測指標。其中,每個指標都對應著兩個可測指標(見表1)。
二、收集“雷達圖”評價值
收集各指標評價值就是對學生個體進行過程性評價并量化的過程。結合“雷達圖”的相關指標,筆者從不同維度出發,以教材內容的各單元為單位,建立了一套相對容易操作和權衡的“積分賦分制”評價方法,通過先積分后賦分的方法,較為科學地獲得各指標評價值。
1.如何積分
(1)在平時作業和紙筆檢測中積“知識技能”之分
在傳統的教學中,用紙筆檢測來評價知識技能已有大量經驗可以借鑒,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操作性強,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重結果輕過程,且紙筆檢測還會受到學生心理、外在環境等因素干擾,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這些不足可以通過平時作業進行彌補,因此,筆者采用了兩者相結合的方式來積分。
首先,考慮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實際情況,筆者仍在每個單元結束時安排了紙筆測試,測試仍采取百分制,但在具體評價時則按60%的比例給予積分。其次,在平時的每一次作業(主要為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中,根據學生完成的質量分別給予2積分、1積分或0積分,每個單元結束后計算總積分。比如,張同學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里,紙筆測試成績為95分,18次平時作業總積分為30分,那么他本單元知識與技能的積分就為95×60%+30=87(分)。
(2)在課堂交流和書面表達中積“數學思考”之分
數學思考是在過程中培養的,主要體現在學生日常的數學活動之中,為此,筆者在設計此項積分規則時,注重學生課堂中的交流表達以及平時各類作業中的書面表達,以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還有解決問題所能使用的方法,綜合各方面的表達去評價其思維質量,給予相應的積分。
課堂中的交流表達由教師或學生給予相應的積分,作業中的書面表達積分則由教師決定。特別要指出的是,這里的“作業”并不泛指所有作業(大部分作業不適合給予此項積分),而是指那些需要讓學生自己去表達思維過程的題目。不管是在平時作業中,還是測試中,當發現這類題型時,筆者都會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單獨再給予他們“數學思考”的積分。當某單元練習中此類題型過少時,筆者會補充一些類似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同時,為避免給分過于隨意,筆者還針對性地給出了具體的積分規則,用等級進行評價然后換算積分:優秀積3分,良好積2分,一般積1分。
比如在講完長方形的面積后,作業中出現了這樣一道題(如圖1)。大多數學生解題時是用大長方形的面積(原草地面積)減去小長方形的面積(小路的面積)來求出剩余草地的面積:9×6-1×6=48(平方米)。筆者肯定了這些學生的思路,因為課堂上筆者曾經講過一道類似的題目:花壇的面積=長方形的總面積-長方形水池的面積。而這道題中的圖形雖然與之前那道題的不同,但這些學生卻通過補的方法,與之建立了聯系。憑借著這種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他們順利從筆者手上得到了數學思考指標的2分。還有一位學生呈現了另一種思路:把兩塊草地合并成一個長方形,直接計算,就是(9-1)×6=48(平方米)。他的思路顯然更為優化,思維含量更高,因此筆者給了他3分。這樣的積分方法往往帶有一定的驚喜性,在一個個驚喜的鼓舞下,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就會被帶動起來。
(3)在主動提問和解決問題中積“問題解決”之分
問題解決主要考查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合作分享意識、反思意識等。為了便于操作,對于這些非知識技能性標準,筆者仍采用等級積分的形式,主要從兩大方面劃分三個等級的積分(見表2)。
主動提問方面主要根據學生的提問情況給予積分,同時開通多種形式的課后提問路徑鼓勵學生獲取積分。如便利貼提問,當學生在課后對某個內容或現象產生了疑問,教師又不在身邊時,就可以把自己的疑問寫在便利貼上,與需要批改的作業一起上交。解決問題方面的積分的獲得主要來源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通過設置帶有研究性的學習活動考查學生的各種能力。比如在學習了統計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統計全校的總人數、男生人數、女生人數等,并在活動結束后通過訪談、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同時給予相應積分。
(4)在自評和他評中積“情感態度”之分
情感態度涉及學生的價值觀、興趣、態度、意志等多種非智力因素,評價時容易受到評價者主觀意識的影響。因此,為提高評價的客觀性,筆者另辟評價途徑,專門制訂了“‘情感態度量化評價表”(見表3),根據評價目標設置了多個評價要點,每個要點均分成A、B、C、D四個等級供評價者進行參考評價。同時,筆者采取學生自己、教師、同伴和家長四者共評的方式來更全面、更立體地得出此項積分。
2.如何賦分
各個緯度的積分規則不同,積分的高低也會有所不同。在制作“雷達圖”時,教師需要先統一積分的上限標準,為此,筆者采用了十分制賦分法。每次賦分前先把學生同一維度的積分按從高到低排序,并分成1~10共10個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數盡量相同,最后按照等級的高低依次賦10、9、8、7……2、1分。比如筆者所任教的班級有40人,那么每個等級的人數應為4人,按照賦分規則,積分最高的4人應各賦10分,其次為9分,以此類推,積分最低的4人各賦1分。
三、讀懂“雷達圖”各類屬性
利用Excel軟件,輸入每位學生的賦分后就可以很輕松地繪制出學生的數學學業評價“雷達圖”(如圖2)。
1.讀“面積”
“面積”指“雷達圖”圍成的圖形的內部面積,面積大小代表著評價對象的學業成績的好壞。面積大,說明學生整體成績好,反之則整體成績差。
2.讀“半徑”
指從原點到某維度的距離。它的長短就是評價對象在該項指標的評價值。半徑長說明評價對象此項指標能力強,半徑短則說明評價對象此項指標能力弱。
3.讀“重心”
指“雷達圖”所圍成圖形的幾何中心,它的位置代表著評價對象學業能力的集中趨勢。
4.讀“形狀”
指“雷達圖”圍成的圖形形狀。不同的評價對象所對應的“雷達圖”形狀也是不同的。一般可分成三大類。(1)最好的“雷達圖”形狀飽滿對稱,重心靠近原點,說明此類圖對應的評價對象各方面發展均衡,整體學業能力優秀。(2)失衡型的“雷達圖”各半徑長度相差大,形狀凹凸不平,重心更是偏離原點,說明此類圖對應的評價對象學業發展不均衡,有明顯的弱項或強項。(3)最差的“雷達圖”面積小,整個圖形聚攏在原點周圍。此類圖對應的評價對象各方面指標都較弱,整體學業能力薄弱。
四、“雷達圖”的優勢
1.多元評價的落地之處
可以說,“雷達圖”的使用讓評價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個數或一個等級,它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指導思想,把評價對象的學業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形象生動地勾勒了出來,使評價機制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更趨全面與多元、更易操作和權衡,把多元評價真正落到了實處。
2.評價改進的治病之方
現行的觀點,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而“雷達圖”正好擁有這樣的功能。通過“雷達圖”,教師可以進行個體現狀分析、個體發展狀態分析、個體與整體的對比分析以及多個體的對比分析等等。因此,無論是對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改進,還是評價對象的自我改進,“雷達圖”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孫愛云.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多樣性[J].學周刊,2017(12).
[2] 藍劍.小學數學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好家長,2019(33).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