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潔
摘 要:學習共同體是一種以自愿為前提,以共同愿景為紐帶,以參與、對話和合作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我們希望以良好的學習共同體模式促進學生的思考。因此,本文就基于大單元設計下小學數學課堂,探索幫助學生成為有效“學習共同體”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
“學習共同體”指學習對象擁有共同學習愿景,互幫互學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發揮群體動力促進每個成員個性化的發展。教育家杜威的合作學習小組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都是以合作為前提的互助學習,是“學習共同體”的前身。課堂上,如果學生能有效進行小組合作,成為良好的學習共同體,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一、科學組建學習共同體
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劣勢。通過大單元學習的課堂觀察,不難發現小組間的差異很大,組成的學習共同體效率不一。因此,教師應科學組建合作小組,幫助學生成為有效的“學習共同體”。
(一)分組選擇“求同存異”
一個良好的學習共同體應當包含性格各異、能力不同的學生,互不相同的學生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更好地實現互補,有利于發揮小組功能。比如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的學習成績、習慣、組織能力等進行選擇,盡量使同一組內的學生各有所長。同時,為了不同學習共同體間的公平競爭,組與組之間要確保性別、人數和層次性的大致平衡,實現小組間的同質。
(二)成員分工明確,相互配合
《認識周長》一課,學生雖以小組形式圍坐在一起,但自己的任務完成后,大家沒有任何交流,這樣很難體現合作學習的優勢。因此在設置學習共同體時,要明確組內成員的角色擔當。教師可以結合學習活動的要求,在組內設置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當然,成員角色可以輪換,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和每個角色的職責。分工后,可以發現第二課時有了明顯提高,第六組在探究長方形特征時,成員先獨立思考,組長再組織每位成員輪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成員學會傾聽和評價,這樣的共同學習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二、有效組織,合理調控
(一)獨立思考是前提
有效的學習共同體是組內成員思維的相互碰撞,但首先應是每位成員的自主思考。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只依賴于他人的答案,盲目聽從個別學生的意見,自己不加思索,在熱鬧的環境中做一個旁觀者,那就失去了學習共同體應有的意義。教師在給出問題后,應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只有自己經過思考后才能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明確要求是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必須給出明確的活動要求,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任務更是要具體、細節化,學生如果連任務是什么都不清楚,那后續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比如第三課時的拼搭小正方形之后求周長,要求學生先拼、再畫、最后算周長,很多學生集中于拼,沒有意識畫和算。所以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學生對任務重點的把握,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同時,把握好每個版塊的時間分配,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三)學生幫助是重點
在一個學習共同體中,會有學習比較困難和學習優異的學生,要發揮優秀學生的作用。在發表觀點時,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先發表自己的想法,再通過傾聽其他組員的觀點來修改、完善自己的觀點。在探究不規則圖形周長時,一位學生想到用平移的方法,但不知如何操作,于是其他組員補充怎樣利用平移求周長,交流后他就懂得了平移求周長的方法。當建立了學習共同體后,同學成為同學,在這里學習困難的同學不陌生、不會感到自卑與膽怯,慢慢就把不會的知識弄懂了。
(五)評價機制是輔助
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各司其職,每位學生思考、探討之后,教師和學生分別進行一定評價,學生就能更清楚認識自己。教師可以把每一個學習共同體不同活動的學習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這樣的依據是整個學習共同體一同完成的,不同的學習共同體之間就會形成競爭意識,有利于培養組內成員的集體觀念,提高本組學習共同體的凝聚力。
三、選擇恰當時機進行共同學習
小學數學學習很多時候需要學生動手操作,這個時候就很適合學生通過合作進行探究。如第三課時《測量周長的策略》,探究不規則圖形周長時,由于圖形的特殊性和給出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被難倒。但通過小組合作,大家集思廣益,能發現多種方法。我們觀察到一組內有學生發現可以通過平移化不規則為規則圖形,其他成員就也很快想到了解決方法。在這樣的自主學習中,學生都很積極,自己動手、討論,思考方法的可行性與多樣性,從而更好地解決了問題。
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現在遇到重難點時開展合作學習較為有效,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第二課時中有一個重難點,學生要通過觀察和測量去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在這個活動中,有學生使用的計算方法較為復雜,因而需要通過小組討論進行擇優,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歸納能力較好的成員就能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通過互相講解、點評,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含義。
數學上同一題,從不同角度出發,可能就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現在強調窮盡思維,就是希望學生能有意識地多角度思考問題。因此,教師提出一題多解問題時,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好習慣。第四課時計算復雜不規則圖形周長時,我們觀察到有學生借助線圍出周長,有學生把每條邊移到一起求周長,有學生利用軸對稱特點算周長,大家各抒己見,在交流中感受方法的多樣性,更有效地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新課程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學習共同體模式就可以真正以學生為中心,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成長的地方。因此,我們要努力推進學習共同體模式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全面成長,努力成為積極生長者。
參考文獻:
[1]黃錦英.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