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叢 石紅偉 單瀟瀟 崔孝婷
摘要:目的:了解泰安市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并探索其影響因素。方法:隨機抽取泰安市320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配餐服務、突發疾病緊急救助及娛樂活動需求分別是三類養老服務中需求最多;婚姻狀態、受教育程度等5個因素對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泰安市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較高,受多種因素影響。應以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為導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需求
我國正在經歷老年人口增長高峰期,在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功能不斷減弱的傳統家庭養老與發展相對滯后的機構養老已不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因其固有的經濟成本低,社會效益顯著、人文關懷性強成為化解人口老齡化風險重要出路。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國發(2017)13號)提出,到2020年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優勢于一體,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能夠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促進社會養老水平的發展。如今,泰安市面臨著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和突出的養老問題。2019年年底,泰安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21.9 萬人,占泰安市總人口21.5%,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13.19萬人,占總人口11.23%,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快。本文基于養老服務需求方視角,以泰安市為例,研究泰安市老齡人口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分析當前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以“健康老齡化”理念為指導探索解決方案。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泰安市符合納入標準的老年人。納入標準:年齡≥55歲,調查發現,泰安市大部分女性及部分男性在55歲已退休,人們通常將退休后的人統稱為老年人。本次問卷調查將調查對象的年齡設定為55歲及以上;社區內居住時間≥6個月;對問卷調查知情同意,配合度良好;排除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
(二)調查內容
基本資料:年齡、性別、民族、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從事工作、子女情況、主要照顧者、自理能力等。養老方式:社區內是否建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否接受過相關社區養老服務;養老模式選擇意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情況: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滿意度;老年人各類服務需求。
(三)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調查并協助老年人填寫,數據盲法錄入。發放調查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02份,有效回收率94.4%。
(四)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 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二、結果
(一) 養老方式選擇
選擇家庭養老模式213人(70.5%),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65人(21.6%),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有24人(7.9%)。
(二)影響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的因素
從年齡、性別、婚姻狀態、受教育程度、從事工作、收入、養老金來源、健康情況、自理能力、子女數量、主要照顧者及醫療保險12個層面分析泰安市老齡人口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情況(如表1所示)。分析得出婚姻狀態、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自理情況及主要照顧者5個因素對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情況
1. 日常生活照護需求
老年人希望獲得配餐服務的最多,201人(66.6%),代購代繳代辦服務167人(55.3%),日常巡護服務120人(39.7%),家庭保潔102人(33.7%),生活護理服務66人(21.9%)。
2. 醫療護理保健需求
希望在社區得到突發疾病的緊急救助最多,241人(79.80%),其次是希望獲得定期組織體檢229人(75.80%),定期組織健康講座165(54.60%),康復護理123人(40.70%),上門治療83人(27.50%),陪同就醫56人(18.50%)。
3. 精神文化需求
希望社區居家養老中心能夠組織娛樂活動的最多,197人(65.20%),其次為開設社區棋牌室154人(51%),開設圖書館119(39.40%),提供心理疏導服務71人(23.50%),提供法律咨詢服務58人(19.20%)。
4. 社區養老服務滿意度
71人(23.5%)對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滿意,69人(22.8%)覺得社區養老服務一般,21人(7%)表示不滿意;在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設施條件滿意度上“滿意”94人(31.1%),“一般”54人(17.9%),“不滿意”7人(2.3%),“不清楚”147人(48.7%);在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人員水平滿意度上,滿意109人(36.1%),一般48人(15.9% )不滿意7人(2.3%),不清楚人138人(45.7%)。
三、討論
(一)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供給及需求水平
70.5%的老人仍傾向于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泰安市養老服務的首選,與李敏的研究相同。這與長期以來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經濟因素相關。當前,雖然家庭養老的地位仍不可替代,但隨著國家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大力推進,這種養老模式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認可。本次調查中21.6%的老人傾向于社區居家養老,多于選擇機構養老服務的老年人。老年人既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又能夠享受便捷的養老護理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給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養老服務的選擇。
調查發現,老人對居家養老護理服務認知仍相對不足,14.6%老年人不了解社區養老護理服務,這可能與宣傳不到位、老年人信息獲取相對閉塞有關。接受過相關社區養老服務則占比更少,僅84人接受過社區養老護理服務,占總人數27.8%,服務內容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務,而老年人所需的醫療、康復護理等內容部分社區養老中心并不能提供。7.9%的老人表達了在專業養老機構得到較高醫療水平的照護的意愿,老年人對在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獲取醫療、專業護理及保健類服務的主觀需求最高。而客觀上,泰安市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提供能力較低,尤其是隨著失能、失智老年人口的增多,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的需求會更高。
(二)影響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因素
只有老年人了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涵并有意愿參與,更多的需求才能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普及發展。分析影響泰安市老年人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婚姻狀態、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自理情況及主要照顧者。
從老年人的婚姻狀態看,喪偶與離異老年人更傾向于社區居家養老。配偶能夠在精神和生活上給予彼此照顧和支持。喪偶與離異很多處于獨居狀態,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上得到的幫助較少,老年人面臨著健康差、缺乏照顧及親情慰藉等問題。本研究中喪偶與離異老人更傾向于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這與以往研究一致。
文化水平對社區居家養老的選擇有積極影響,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的比例越高,這與以往的研究相同。一般情況,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也相應增加,老年人有足夠的消費能力選擇具備良好醫療條件和能提供豐富精神文化支持的養老形式。同時,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經濟水平影響著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的選擇。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的意愿更強烈。老人的經濟收入水平越高,養老選擇不僅局限于家庭養老,養老需求的層次更加多元化。
從自理情況來看,隨著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需求意愿增強。完全不能自理或生病只能自己或經由親戚照顧的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意愿更強烈。那些子女數量較多,常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對社區養老服務的參與意愿較弱。
四、對策及建議
當今社會,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同時,我國養老保障水平不高,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成為必然。完善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體系以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這是泰安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重點。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認知度
加大對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的宣傳力度,增加泰安市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利用各類媒體如網絡平臺、電視廣播等,以社區居家養老中心典型案例的形式宣傳服務內容、收費標準、服務形式;政府牽頭、社區組織,定期在社區老年人聚集場所進行宣傳與普及,答疑解惑;同時社區工作人員還可以采取上門宣傳、宣傳欄宣傳、廣播宣傳或微信群組宣傳等方式開展工作;加強在年青人群中宣傳,爭取子女的理解與支持。
(二)以健康老齡化引導社區老齡人參與
“健康老齡化”指的是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大多數老年人在身體、心理、智力、社會和生活等五種功能方面保持著應具備的正常狀態,使老年人繼續積極地參與有價值的社會活動。“積極”與“參與”是對健康老齡化形象的注解。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認知不全面會影響其社區參與。因此,在社區居家養護服務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轉變老年人的養老觀念。以“健康老齡化”理念為導引,促使老年人了解社區居家養老護理的真正內涵以及享受服務的滿足感,逐步轉變傳統的養老觀念。
(三)完善社區醫養結合模式的實現方式
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反映在生活類服務和醫療護理需求上。醫療、護理是養老服務區別于家政服務的重要體現。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服務的聯結,將更有利于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將“醫養結合”向社區層面延伸,有利于減少機構養老的需求壓力。在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中,應依托街道、社區醫護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之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比如通過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了醫療服務協議,實現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升級。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專業醫護人員的招聘向社區傾斜,加強家庭病床及上門醫護服務路徑的探索。通過建設智能APP平臺,老人不出家門就可看病。
(四)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社區居家養老護理供給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因此,高質量、個性化的居家養老服務供給成為新趨勢。社區居家養老中心在服務供給過程中,應根據老年人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動態評估養老護理服務需求。在老年人信息庫中篩選重點監測人群,將高齡、失能、空巢老年人列為重點監測對象,有利于對老年人群潛在需求情況進行把握。同時,定期開展需求反饋,及時轉換服務內容。在提供生活類服務基礎上,將老年人需求的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滿足服務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五)構建智慧養老平臺
智慧社區養老模式的應用,有助于詳細掌握老年人服務需求信息提出針對性的服務,基于每位老年人身體狀態及可能會發生的各類風險因素進行針對性管理,輸送相關的提醒信息。依托大數據平臺動態分析老人養老需求,社區能夠高效、準確地提供相關養老服務;遠程監測,快速定位,在出現突發情況時可通過定位技術快速確定老年人位置,展開救治;同時,智慧養老中心根據平臺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居家養老、醫療護理服務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彌補了居家養老服務存在信息反饋滯后的短板。
參考文獻:
[1]薛謹,劉永兵.社區老年人群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2):2286-2288.
[2]張奇林,趙青.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探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5):416-420+425.
[3]梁俊峰,李婷.在健康老齡化的道路上積極探索-來自山東省泰安市強化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報告[J].人口與健康,2020,273(05):28-31.
[4]李敏.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4,20(02):103-106.
[5]孫海燕,孫國珍.鹽城市不同養老模式高齡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2,27(19):89-90.
[6]王軻.老年人的資源稟賦與養老方式選擇-基于CLASS 2012數據的實證檢驗[J].西部論壇,2017,27(04):116-124.
[7]汪連新.醫養康護一體化社區養老服務:理念、困境及借鑒[J].學習論壇,2019(04):83-88.
*基金項目:泰安市社科重點課題“健康老齡化背景下泰安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ZD-033)。
(作者單位: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崔孝婷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