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應南京電視臺教科頻道之邀,我和胡永成、張馨予兩位同學來到《頭條面對面》節目,在仝詠敬老師的主持下,講述了兩年來全班同學共同編撰語文課堂實錄的故事。節目最后,仝老師問張馨予:“馬上就要畢業了,有什么想對欒老師說的嗎?”馨予平時是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子,這時卻突然紅了眼眶,說:“謝謝欒老師給我們這么珍貴的畢業禮物,我會把這本課堂實錄一直保存著。有這么一位好老師,我覺得太幸運。”說著就取下眼鏡擦眼淚。我感動得也幾乎要流淚,完全顧不上是在演播廳聚光燈下。汪國真在詩里寫道:“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一本小小的課堂實錄,我原本只是想記錄一段語文學習旅程,如今卻成了師生成長的足跡,深深烙在我們心里。
人人都是記錄員
時光回到2018年的某一天晚上,我很想把前幾天一節語文課上激動人心的瞬間還原出來,卻發現對于學生的精彩發言,我只能記得一二,至于他們是如何深入地討論,逐漸達到思維的深處、情感的高潮,似乎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淡忘了。那一刻,我想:如果能當時就記錄下來,該多好呀!可我們常常因為忙或偷懶而耽誤了及時記錄和反思,等到想“朝花夕拾”的時候,只剩下“零星落葉”了。
于是,我做出一個重要決定:請學生一起做課堂實錄!按學號每天一人。這不僅能及時記錄下當天課堂學習內容,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傾聽和表達能力。當我把這個想法和同學們交流的時候,教室里一片驚呼:“什么,一邊聽課一邊記錄?”“要把課上所有的話記下來?”面對明顯的畏難情緒,我趕緊安撫:“不難的,就像平時寫記敘文一樣。”為了不給他們加重課后負擔,我還慷慨地宣布,當天寫課堂實錄的同學,語文作業免寫。也不知是未知領域的吸引,還是免寫作業的誘惑,總之,2018年9月,我們的課堂實錄正式開始了。
親愛的讀者,請想象一下,當您走進雨花臺中學初二(15)班語文課堂的時候,您能迅速找到課堂實錄記錄員嗎?我想您一定能!那個目光炯炯看著老師,時不時環視全班,在一張雪白的稿紙上奮筆疾書的,就是記錄員。他們在課堂上全神貫注,心聚神凝,生怕錯過一個細節。晚上,他會再整理草稿,形成一篇完整生動的實錄。當然,還要為文章擬一個七言對仗的標題,比如“再學《關雎》談愛情 初識《蒹葭》明特點”“祁黃楊生動演繹 眾同學妙語點評”,同學們常常為此煞費苦心。
美好的課堂在傳遞
厚厚的一本紅色軟面抄,就這樣傳遞在師生手里。也許人都有被欣賞、被肯定的需要吧,同學們翻看著課堂實錄,總想看看自己有沒有出現在他人的筆下。當看到自己的大名和惟妙惟肖的描繪時,禁不住得意揚揚。不少學生家長發信息給我,說孩子在家看課堂實錄,邊看邊笑。是呀,“笑”,也是我們實錄里的高頻詞呢!除了“某某笑道”“神秘一笑”“意味深長一笑”,還有如曹雪芹筆下那著名的笑的場景:“同學們聽了紛紛笑起來”,“老師也忍不住笑”,甚至“雪白的廊道上,一抹紫色笑啊笑”……生活多么美好,語文多么美好,語文課就應該充滿歡笑。不過也有沉默的時候,也許是我提出的問題太難了吧,又或者是同學們沒有好好預習吧,場面一度尷尬。這時,劉益均同學出現了,“劉益均自告奮勇地站起來”,“劉益均一馬當先”,“劉益均首先說”……;李蘊涵同學也出現了,作為課代表的她,義不容辭戰勝了內心羞澀,“看了老師一眼,堅定地舉起手”……在他們的帶動下,大家開始說話了。張馨予同學總是那么有激情,有時還高歌一曲;陳天昕同學卻慢條斯理,仿佛沉浸于“時間之外”;偉杰同學一定要舉起他的“蘭花指”;燦民同學則“露出一口白牙”,一邊說一邊點頭表示自我肯定。多好呀!語文課,不就是要勇敢地表達嗎?
學生寫,我也寫。每兩個星期,記錄本就會傳到我手里。我會像學生一樣,忠實地做好記錄。不同的是,因為身為教師,我不僅記錄師生的言行,還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學生的思維發展、語言表達等,有了新的審視。所以,在實錄結尾,我也會對學生提出適宜的學習建議。當然,翻看學生的記錄,也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有時教學內容飽滿,師生思維碰撞激烈,課堂實錄就顯得生動;有時教學設計不夠充分,課堂呈現比較單薄,實錄也只有寥寥數語。這也促使著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
兩年來,我們一共寫了128回課堂實錄。莫頓·亨特說,當達到自己的目標時,“再回頭看,就會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驕傲”。三大本厚厚的軟面抄,是我們共同學習的見證,只保存在我自己手里未免太可惜了,我們決定把文字打成電子稿,做成課堂實錄文集,每人一本。2020年寒假,我們一邊上網課,一邊編寫和校對課堂實錄。兩周后,近30萬字的電子稿完成了。我們根據時間順序將之分為六章,請六位同學撰寫了每章的小引,我和一位學生家長分別撰寫了前言和后記。
“一本書應該有書名呀!”某天網課上,李俊賢同學打出了這樣一行字。
“對呀!我們為文集擬一個書名吧!”我順勢提出了建議,這不也是中考常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嗎?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正是我們倡導的學習方式。于是,每位同學都為文集擬出了書名。如邱榮楠同學的“雨潤微塵”,理由是三年來雨中(雨花臺中學的簡稱)的一草一木、點點滴滴潤澤了學生,我們雖如微塵,但終會長大;胡丹同學擬“拾吾雨花緣”,“拾吾”二字諧音“十五”班,一語雙關;黃燦民同學擬“我們的語文”,認為這樣才一目了然,接地氣。最后全班同學投票,選出了駱言同學擬的書名“當語文課有了足跡”。大家認為“足跡”二字特別貼切,表明這本書不僅是同學們語文學習的足跡,還是青春的足跡、人生的足跡;且“當語文課有了足跡”,似乎沒有說完,留有余味,引人遐想。不僅是書名,同學們還設計了封面。火紅的色彩,大樹下奔跑的身影,像極了我們熱情洋溢的模樣。
課堂實錄文集初見雛形,接下來就是排版印刷了。課代表劉益均自告奮勇,說能聯系到印刷廠。果然,很快,他就把排版好的樣稿帶來了。大家再次做了細致的校對,黃子晨同學提議在文集的最后留一頁空白,請老師和同學們寫留言。大家一致同意。
一起籌備新書發布會
2020年5月4日,青年節,46本課堂實錄文集整齊地擺放在我的辦公室,散發著油墨的清香。直接發給同學們嗎?似乎缺少了一點儀式感。舉辦一場新書發布會!我的腦海里突然迸出這樣的念頭。然而轉念一想,馬上就要中考了,會不會耽誤學生復習?思前想后,我的目光落在語文書最后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歲月如歌——我們的初中生活”上。對!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方式辦新書發布會,用新書發布會作為我們初中生活的總結,這不也是在學習嗎?想到這里,我異常興奮,立刻找了幾位同學了解想法,他們也很贊成。
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我請他們做了兩項籌備工作:一是圍繞新書發布會設計兩道語言運用題,二是設計新書發布儀式流程并結合相關內容進行自我推薦,這也是真實情景中的學習活動。如徐可同學設計的語用題:
初三(15)班將在7月4日(周六)下午舉辦新書發布活動,同學們都很高興,明明卻愁眉不展,對亮亮說:“我媽說,馬上就要中考了,有時間多做點題。要是她不讓我來,怎么辦?”
亮亮說:“你這樣對媽媽說:。”
明明高興地說:“對,我這樣說,媽媽也許就會同意了!”
這有點像2019年南京市中考語文的語言交際題。學生們在交流的時候,也是會心一笑,因為這就是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不少同學設計了類似的題目。看來中考前夕舉辦這樣的活動,可能有些學生心里還是有些顧慮的,但大家又很快統一了認識:這其實是另一種學習,在做中學。
新書發布儀式籌備過程中,同學們也都積極參與。有的寫邀請函、主持詞,有的準備詩歌朗誦、飛花令等節目,有的負責拍照、現場調度等,為順利舉辦發布會做好準備。這一階段的工作,既鍛煉了同學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又借助活動實實在在地復習了語文。
語文在我們的生命里
2020年7月4日,全班同學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班主任、部分任課老師、家長代表共同參加。發布會由四位語文課代表主持。大家首先觀看了陳天昕同學制作的小視頻,一起回顧初中三年語文學習的精彩瞬間。接著,陳天諾等同學朗誦了《相信未來》《致青春》等詩歌,表達了對未來和夢想的憧憬。在授書環節,班級作文小組八位組長代表同學們上臺領書。拿到新書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翻閱,興致勃勃地討論,黃子晨等同學還與大家分享了他們喜歡的片段,重溫語文課上的趣事,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請欒老師給我們講話!”主持人笑意盈盈地看著我。
“好!”大家一起鼓掌。
我走向講臺,心中感慨萬千。想到三年來和學生在語文課上的歡笑,想到和同學們一起在校園里尋找秋天,雪地里講文論義,舞臺上大聲誦讀《熱愛生命》,點點滴滴都是學生帶給我的美好回憶。4月份,最后一遍校對。每天,我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工作一兩個小時,把學生的文稿一篇一篇仔細修改,有一次竟然趴在電腦邊上睡著了。我不為其他,只為把這本屬于我們的小書做得更好,給同學們一份特別的畢業禮物。如今,這心愿終于實現了,怎能讓我不激動呢?
我微笑著說:“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存在以外的東西。這本書的編寫,既提升了我們語文學習的能力,也是一份珍貴的青春記憶。希望同學們不僅保存這本書,更能一直葆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不懈的勇氣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照亮自己,也給他人帶來溫暖和光明。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愿大家都能達成自己的目標,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最后一句話,是我上中學時的語文老師送給我的,今天,我也想送給我的學生。
“謝謝欒老師!”同學們大聲喊道。
還有同學笑稱,以后可以當編輯,因為他了解了編書的整個流程。
正當大家暢想未來時,班長喊道:“全班合影!欒老師站中間!”我們舉起了課堂實錄文集:“當語文課有了足跡——2020一起加油!”這是三年時光凝聚的情誼,是沖刺中考的力量,更是老師的叮嚀、同學之間的鼓勵。
2020年7月16日,同學們自信滿滿地走進中考考場,為2020年這不平凡的一年再次定格難忘瞬間。后來,初三(15)班中考成績優異,大家都歡欣鼓舞。
腳步一直向前
2020年8月5日,我們應邀來到南京電視臺教科頻道,分享了編撰課堂實錄的故事。主持人仝老師問:“升入高一級學校以后,如果沒有老師的帶領,你們還會做課堂實錄嗎?”胡永成說:“即使不再寫實錄,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也會激勵著我;而且這幾年養成的觀察、思考的習慣和提煉、整合的能力,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仝老師問我:“下一屆學生,您還會帶著他們記課堂實錄嗎?”
…………
親愛的讀者,這一刻,是2021年3月12日晚7點,我帶著新初一的同學們,已經記錄到第四十五回。翻開和過去一樣的紅色軟面抄,學生的字跡輕舞飛揚,上面還有像火星文一樣的字母、數字、圖畫,據說是為了提高記錄速度。別擔心看不懂,因為回家以后,他們就會錄成電子稿,配上精美的插圖,發布在我們的學習公眾號上。
如果您也有興趣,就請關注吧!名字叫“5班的語文”。歡迎您來。
(欒娟,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南京市學科帶頭人,210012)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