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譚曉婧(1988-),女,漢族,山東濰坊人。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摘要:“新經濟”即“新的經濟形態”,由于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不同,社會經濟的形態也各不相同,而新經濟形態的改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并非“一星半點”,它幾乎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令市場的格局形態得到了重塑,甚至令整個社會價值創造的環境發生了改變。而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作為實質上的價值創造管理內容,其本身于新經濟形態下也勢必會受到新經濟形態的影響而發生變更。本文將對新經濟對財務管理的影響、新經濟對管理會計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此為廣大財務會計從業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經濟;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影響
在經濟形態發生了轉變后,財務管理的工作重心、工作對象、邊界及融資偏好皆會發生逐步轉變,其中財務管理的工作重心多傾向于自財務向智慧資本的轉變,工作對象多側重于自資本預算向資金及員工管理,邊界則主要為自資本向業務紐帶的轉變,而融資偏好則由原本的重內輕外、前債后股的融資模式轉變為后內先外、前股后債。而在管理會計方面,經濟形態的轉變會從根本上實現以往未能得以貫徹落實的數字化轉型,重心自會計逐漸實現了向管理方面的轉移。
1 新經濟對財務管理的影響
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一切財務活動,而再向深層次論究,財務管理的根本目標便是幫助企業“創造價值”,而隨著新的經濟形態到來,驅動企業創造價值的因素較之以往已然存在較大差異,此時若財務管理不能隨著經濟形態的改變而實現改革與創新,那么企業于新經濟形態下的核心競爭力便會隨之降低[1-2]。是以財務管理勢必要做到與時俱進,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本文將從財務管理對象、邊界、融資偏好及重心四個方面的變化來進行分析,以此需求財務管理在新經濟形式下的發展方向[3]。
1.1新經濟對財務管理重心的影響
在原本的經濟形式下,企業多會選擇將企業的大部分資金投入至固定資產與存貨方面,而這也令重資產型的企業成為了傳統經濟形式中的最常見的企業類型。在重資產型的企業中,財務資本密集是的狀況十分常見,而在財務資本過分密集的情況下,企業要實現價值創造多依賴于企業本身的資本與各類有形資產,以往的萬達集團便是典型的例子,一旦后續經濟形式發生改變,該類型的企業的資本及有形資產過于“笨重”,一旦諸如金融危機等風險到來,重資產型的企業將會首當其沖,這便是傳統經濟模式下大多企業存在的弊病之一[4]。而在新經濟形式中,驅動著企業創造價值的關鍵點已然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各類無形資產、智慧型的資本取代有形資產及財務資本成為了新的要素,而在此過程中,企業可以選擇對財務管理重心進行改變,資產方面實現“重”向“輕”的過渡,這正凸顯了新經濟對財務管理重心的影響,強調以財務資本創造企業價值的“資本主義”已然被時代所遺棄,新時代下以智慧資本創造企業價值的“智本主義”方才是新時代的“寵兒”。在如此形式下,企業需要將智慧資本融入至財務管理中,尤其是財務管理中的績效管理中,換句話說,也就是對人力資本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在新經濟形式的智慧資本型企業中,人力資本方才是諸多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無論結構還是關系資本,歸根結底其價值都是由人力資本進行創造。由此可見,在新經濟中建立有利于企業“招賢納士”的機制應當被企業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企業的財務管理需要做出以下變革:一,對企業內財務管理紅的價值分配機制進行完善,令人力資本的貢獻度成為分配企業價值的根本依據,在此方面可以參考我國華為集團,僅以2018年來看,華為集團的工資福利費用超過一千四百億元,在營收費用比例中所占據了超過20%,而相對而言,該年華為集團的資本成本僅約二百億元,在營收費用比例中占據了僅約3%,人而該類型的人力資本成本狀況在高科技型企業集團中頗為常見,如此看來以人力資本作為價值分配的根本依據已然是新經濟形式下的“大勢所趨”。二,改善員工持股對策,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令智慧型、知識型的員工享受到企業發展成果,統一企業與員工的利益,在此方面,亦可參考華為集團,在當今的華為集團中,創始人兼總裁持股率僅為1.4%,而其余的股份皆由員工持有[5]。三,對稅收方案進行優化,即“合理避稅”,在合乎法律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員工稅負,將個人所得稅并入稅收籌劃的范疇之內,令企業成為員工最堅實的后盾。四,完善及優化員工福利,福利是控制員工流動性的最根本保障,企業可以通過為員工提供食宿、醫療乃至教育保障以降低員工負擔,為員工的生活質量提供保障。總而言之,企業在新經濟形勢下財務管理應當摒除以往重基本、輕人力的弊病,將財務管理的重心向人力資本管理轉移,以此令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彌足提升以適應時代“大趨勢”。
1.2新經濟對財務管理邊界的影響
在新經濟形式下“資源整合”的重要性,是以內包、外包、平臺等戰略已然成為了當今時代習各企業普遍使用的策略手段,而在如是形勢下,技術開發、生產制造、技術開發等方面已然實現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也造就了一類情況,企業與企業間的依存度發生了顯著性的提升,而在此狀況下,企業與企業間的邊界日漸模糊,而為了滿足企業本身的實際需求,財務管理邊界已然發生了“越界”,即超越了以往的邊界[8]。以生產型企業為例,在生產型企業中,即便是企業的成本控制、財務預算、資金管控等傳統財務管理內容做得再好,一旦與生產型企業達成合作的其余類型產業未能做好相應的財務管理,生產型企業本身的價值亦將受到重創。由此可見,在新經濟形式下,財務管理的邊界已經從原本的單個企業發展到了整條企業價值網,這是新經濟形式下的大勢所趨。在此等形式下,以資源整合作為契機建立新型價值網財務管理是企業向未來邁進的必經之路,因此財務管理人員絕不可停留在“過去”,應不斷發展自身,協同自身發展與企業發展的步調。
1.3新經濟對企業融資偏好的影響
新經濟形式對企業融資偏好亦有所影響,其中最為諸多企業所接受的融資偏好順序為“先內后外、前債后股”。就本質而言,企業的融資主要受到所得稅、投資項目、銀行信貸決策影響,在所得稅及投資項目保持固定的情況下,銀行一般更傾向向現金充裕、資本充足的企業發放貸款,與傳統經濟形式不同的是,如今在新經濟形式下許多中小型的高科技企業現金流量往往“捉襟見肘”,在難以得到銀行貸款的情況下仍存在融資難的狀況,是以該類企業難以真正實現“先內后外、前債后股”[9]。而據調查表明,目前技術密集型的諸多企業負債率僅為40%左右,遠遠低于其余上市公司的65%,這已然從一方面說明了問題,其負債率低下原因比較復雜,一來是銀行不愿房貸,二來也可能是受企業本身的融資偏好影響,其目前國內諸多企業等候新股發行的狀況也足以說明我國企業的融資偏好。融資偏好的改變一方面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而如何擇取符合企業狀況的基金已經成為了財務管理的重要課題;而在另一方面,新經濟企業引入發行新股時與需要進行合理估值。企業唯有針對新經濟形式的財務特征開發出創新型的估值模型與方法才能令企業真正適應新經濟形式。
2 新經濟對管理會計的影響
與財務管理方面相似,管理會計亦是企業實現價值創造的重要管理內容,在新經濟形式下,企業制造模式發生了大幅度變化,且對企業價值創造的方式也造成了直接影響,而管理會計模式也日漸趨向于智能化與數字化,也就是說會計方面的內容將逐漸弱化,而管理方面的內容將逐步得到落實與增強[10]。
2.1 智能化制造推進管理會計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進步,5G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均得到了彌足發展,以往規模化的傳統制造模式已逐漸無法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智能化制造將隨之登上“舞臺”,而制造模式的變革直接推動了管理會計的變革,而智能制造對管理會計造成影響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特點:一,個性化小批量定制,這種智能制造需求對成本核算有著精細化的需求,在直接成本方面甚至需要依照每筆訂單的最小顆粒度對成本進行計算與分析,而間接成本則需依照每一筆訂單的因果關系進行精確化的分攤,如此方才能夠每一筆個性化訂單的不同定價方法提供科學、精確與及時的成本核算;二,脫媒化營銷,企業可以直接繞過中間商與客戶打交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B2C”,商品或產品的定價權不再受到渠道掌控,而是直接受到廠商掌控,兼之其制造模式為定制化制造而非標準化制造,這意味著企業的管理會計勢必需要在定價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基于精細化、及時性成本核算予以支撐,針對不同的客戶、不同的訂單實施差異化定價,而此內容在未來也將成為管理會計的核心功能;三,網絡化協作,任何一件產品或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都需要通過生產制造商、技術開發商、品牌策劃商通力合作,這些都要求管理會計對整個供應鏈、生態網的效應分析,以此實現企業分工協作、收獲高回報的財務目標[11]。
2.2 數字化轉型加速管理會計蛻變
信息技術在新時代下得到了飛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令管理會計令企業逐步建立了財務共享中心,其不僅將為平衡積分卡與作業成本法等管理會計方法的落地、普及及推廣堅實的技術與數據基礎,大幅度降低了企業低流程成本,并且從根本上推動了管理會計向數字化管理的轉型。在未來,智能化、數字化、實時化會成為管理會計發展的必經之路,數據管理將在未來實現與管理會計實現高度融合,需要管理的數據主要包括但并不僅僅限于市場信息、財務信息、技術信息及經營信息,這些信息將在未來的管理會計中實現互相融合、互相印證,顯而易見的是,其中的管理色彩已然愈發濃重,會計色彩則隨著管理色彩的提升而削弱,而會計與管理之間的邊界將日漸趨于模糊化[12]。除此之外,從管理會計的角度來看,實時報告與會計將促使管理會計業務流程優化、數據時效提升、內外數據共享、決策智能化、企業架構整合等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將以更將高校、精細及動態的方式參與企業的預算編制、戰略規劃等管理決策,而企業CFO、CIO及CAO的角色亦將因此而發生交叉,工作中出現互相依賴狀況。而在這種情況下,管理會計所需求的人才并不應該只停留于單純的會計專業型人才方面,還需要招納更多既精通會計、又深諳信息技術的綜合型人才,如此方可通過高質量且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令管理會計實現數字化轉型。
結語:綜上所述,傳統經濟形式向新經濟形式的轉變與其說是一種進化,倒不如說是一類車徹頭徹底的“顛覆”,它不僅真正改變了企業乃至全人類的生存方式,也從根本上突破了人們的認知極限,甚至也重塑了市場的競爭格局,令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模式實現了完全革新。在新經濟形式下,經濟環境已然日趨向復雜化,經濟增速放緩,資金匱乏、流動性不足,市場變化快,新產品、新技術日新月異,無論市場、技術、人才競爭激烈,企業普遍面臨生產與發展的困境,這都是新經濟形式下的常態。而為了令企業真正能夠在新經濟形式下立足當下并向未來大步邁進,企業需要保持唯一的市場發展法則——持續創新,正如企業家們所說的“沒有真正成功的企業,只有符合時代的企業”,唯有真正做到與時代同在、與知識同在,方才能夠令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若山. 試論新經濟、新業態的審計技術 ——從渾水做空歡聚集團說起[J]. 財會月刊,2021(2):12-15.
[2]葉遄,余忠,張麗芳,等. 產業融合、業態變更與鄉村"新經濟"內在機理 ——基于多案例分析[J]. 商業經濟,2021(4):143-147.
[3]何雄浪. 空間經濟學及其新發展:新經濟地理學[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1,42(1):88-97.
[4]任保平,豆淵博. "十四五"時期新經濟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與政策[J]. 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1):10-22.
[5]丁嘉鋮. 產業聚集、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 ——基于新經濟地理學模型的分析[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42(1):79-89.
[6]劉勝軍. 新經濟下的雙層股權結構:理論證成、實踐經驗與中國有效治理路徑[J]. 法學雜志,2020,41(1):83-98.
[7]陳湘州,陶李紅. 新經濟時代下企業財務會計創新——從"后視鏡財務"到"導航儀財務"[J]. 財會學習,2020(5):25-26.
[8]鈔小靜,薛志欣. 以新經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0(1):49-56.
[9]張薇,蔡凌曦,劉青. 新經濟態勢下成都市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基于成都綠色經濟發展數據分析[J]. 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20,23(1):80-85.
[10]張建偉,梁常安,黃蕊琦,等. 中部地區創新產出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J].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1):159-167.
[11]鄢慧麗,徐帆,熊浩,等. 基于新經濟地理“3D”框架的旅游經濟空間結構特征分析——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 人文地理,2020,35(1):76-84.
[12]宋敏,路歡歡. 標準化支撐新經濟領域監管治理的探索與實踐 ——以上海地區為例[J]. 標準科學,2020(11):59-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