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教育模式下,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關注和投入不足,很不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教材特點,立足文本語言,從“朗讀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質疑想象,內化文本語言”“空白想象,感悟理解文本”“拓展想象,體會文章內涵”入手,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想象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資源;想象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8-0030-02
引? 言
想象是人類創造活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未能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給予足夠重視,導致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影響。閱讀是想象的觸發點,想象是閱讀的生長點[1]。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教材特點,立足文本語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質疑、補白、拓展,培養想象能力。
一、朗讀想象,獲得情感體驗
統編版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語言精妙、情感豐富,特別適合學生品讀感悟。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重點段落、語句,幫助學生將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提升學生想象能力。
例如,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一課是一篇語言優美的寫景散文,非常適合學生朗讀,想象畫面。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首先,筆者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讓學生說一說從這一自然段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交流時,有的學生說看到瓜藤爬上了屋檐,有的學生說看到房前掛滿了青的、紅的瓜,有的學生說看到滿墻都是碧綠的藤和葉……然后,筆者讓學生給看到的這幅畫面取個名字,如“瓜藤攀檐圖”“別有風趣的瓜架圖”“房前瓜架圖”等。其次,筆者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進行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合作讀、全班齊讀等形式的朗讀。有的學生用驚嘆的語氣來讀,把對鄉下人家的贊美之情完整地表達了出來;有的學生用渴望的語氣來讀,從字里行間流露出參觀鄉下人家的強烈愿望;有的學生用輕緩、柔美的語氣來讀,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鄉下人家的瓜架;有的學生用高昂的語氣來讀,讀得搖頭晃腦,充滿激情,讓我們如同置身瓜架下,抬頭仰望那一墻的藤和葉……在這樣個性化的朗讀中,學生讀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并真切地感受到鄉下人家的獨特之美。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語音、語調等變化,想象與詞語關聯的畫面,讓他們在文本的意境中自由、歡快地飛翔。
二、質疑想象,內化文本語言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在閱讀教學中,當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距較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激發想象,并內化文本的語言[2]。
例如,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寫作的年代與學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閱讀時容易產生疑問。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針對學生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引導。比如,“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這句話,學生不容易理解,提出了問題:“平時媽媽是直接拿出錢給我們,而文中的母親拿錢時為什么要用‘掏’呢?”這時,筆者不急于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問學生:“你們知道‘掏’是什么意思嗎?”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了“掏”的意思。于是,筆者繼續問學生:“這個‘掏’字能換成其他字嗎?”學生認為“掏”還可以換成“取”“拿”“捏”等。學生回答后,筆者追問道:“這些字都表示同樣的意思,為什么作者要用‘掏’字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想一想從這個‘掏’字可以體會到什么?”學生再讀課文后,體會仍然不深,只是從“掏”字體會到母親把錢藏得很深。學生說完后,筆者又追問道:“母親為什么要把錢藏得那么深?”學生只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簡單地認為母親可能是害怕把錢弄丟了,至于其他原因就說不上來了。這時,筆者及時出示20世紀60年代的一些相關背景資料,讓學生從中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困難,而文中作者要用一元五角錢買一本書,這對母親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為母親每個月的工資只有二十七元。當讀完這些背景資料后,學生自然理解作者為什么用“掏”字,心中的疑問也就自然解決了。
可以說,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對文本內容提出疑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資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適時解疑,使學生理解文本內容。
三、空白想象,感悟理解文本
中國畫一般非常注重留白的技藝,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同樣留有一些空白點,如動作空白點、情感空白點、語言空白點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空白點”,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充分對話,展開想象,從而感悟理解文本[3]。
例如,五年級下冊《跳水》一文中,船長從船艙里走出來看到兒子站在桅桿上時,作者并沒有提到他當時的心理活動,這是一個“空白點”。在教學時,筆者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兒子處于危急情況時,船長可能會怎么想?”問題拋出后,學生馬上結合文本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補白”。有的學生說:“船長可能想,我的兒子這么淘氣?真是不要命了!竟然爬到那么高的桅桿上……”有的學生說:“船長可能想,兒子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我得趕緊想個辦法把他救下來,否則他就命在旦夕了。”有的學生說:“船長可能想,當務之急是命令兒子跳進水里,只有這樣才能救回他的命……”待學生討論交流后,筆者繼續引導學生:“那你們說說,船長命令兒子跳進水里的辦法好不好?為什么?”有的學生說:“這個辦法好,只有跳進水里才不會受傷,這是唯一能救兒子的辦法。”有的學生說:“我也覺得這個辦法好,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船長的兒子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這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有的學生說:“這是個好辦法,因為船長知道只要他兒子跳進水里,船員們一定會立刻跳進水里救他的兒子……”
學生通過想象補白,在閱讀與想象中,走進了船長的內心世界,深刻地體會到船長想出的辦法的巧妙之處,同時產生對船長的敬佩之情。
四、拓展想象,體會文章內涵
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在結尾處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特別耐人尋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合乎情理的想象,進一步領會文章蘊含的道理[4]。
例如,三年級上冊《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的結尾耐人尋味,故事在“胡蘿卜先生的胡子剛好在風里飄動著”結束了。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展開想象:“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接下來又會發生什么事呢?”交流時,有的學生說:“鳥太太看到了飄動的胡子,就用剪刀剪下一段胡子拿來晾尿布。”筆者不滿足于此,又讓學生繼續展開想象:“胡蘿卜先生繼續往前走,胡子又在風里飄動著,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事呢?”有的學生說:“有個小女孩的頭發被風吹亂了,剛好看到飄動的胡子,就順手剪了一段胡子綁住頭發,變得更加漂亮了。”有的學生說:“老師走進教室,看到試卷被風吹散了,剛好看到飄動的胡子,就剪了一段胡子拿來捆好試卷,教室又變整潔了。”有的學生說:“路邊的小樹被風吹歪了,農民伯伯看到了飄動的胡子,就剪了一段胡子綁住小樹,小樹又直起了腰……”在學生合情合理的想象中,胡蘿卜先生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了。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讓他們在無限的想象中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內容。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認識到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意義。據此,教師要根據文本教材的特點,讓學生在朗讀、質疑、補白、拓展中,培養理解能力與想象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課文內涵,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盧小玉.為寫而讀,激發兒童想象力:基于“為寫而讀”課題實驗的思考[J].小學語文,2017(07):122-124.
曾桂花.把握“訓練點”,培養想象力[J].小學語文教師,2021(04):33-35.
張海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活學生思維[J].新課程研究,2021(08):107-108.
作者簡介:賴麗珍(1976.7-),女,福建德化人,專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