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柴寶志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師資質量是影響高中校園足球教學效果的首要因素。截至2019年,已面向全國體育教師開展294期D級教練員培訓班,共培訓出7056名D級足球教練員。然而,相較于30559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現有培訓人數尤為不足,校園足球師資隊伍水平不高仍是困擾校園足球教學高質量開展的決定性因素。場地設施既是開展校園足球的必要物質條件,也是進行足球教學的必備硬件設施。截至2018年9月,全國38萬多所中小學共有足球場地120960塊,其中2015年至2018年間針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進行新建改擴建場地32432塊,然而,校均1塊足球場地的硬件條件雖然能夠初步保障高中足球教學的需要,但是面對“大班額、多班級”集中上課的現實情況,單個班級的足球教學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與強調場域控制和空間轉換的足球項目特征相違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有學者指出,“學生上了12年體育課程無法掌握1項運動技能”仍是學校體育教學的現實困境。[1]究其原因在于學校體育缺乏從全學段以及學生體育學習全過程設計的銜接性課程,尤其是專項教學目標設計的模糊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運動技能掌握。足球教學目標的階段性與層次性不足導致難以形成一體化教學目標,學生無法切實掌握足球技能,發展專項能力。

表1 近年來我國涉及運動技能掌握的相關政策
相較于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升學壓力最為迫切,學訓矛盾銳化,嚴重制約高中校園足球教學開展。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韓國青少年開發院、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以及美國艾迪資源系統公司聯合制定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學習意識與狀況比較研究報告》[2]顯示:中國高中生壓力值明顯高于日本、韓國、美國高中學生。調查的8項高中生壓力數據中,中國高中生6項壓力數據遠超日本、韓國、美國。同時,我國高中生壓力源呈現多元態勢,受父母、自身、同學以及教師等行為主體影響而產生壓力的問題凸顯。高壓態勢下,我國高中學生可支配時間被進一步盤剝,相較于日本8.2%和韓國5.2%的學生每天平均花費兩小時完成家庭作業,我國則有45.2%的高中生每天為完成作業“手不離桿、身不離凳”。中國學生平均每天花費2.82h用于完成家庭作業,是全球學生平均完成作業時間的3倍,花費時間位列世界第一。[3]由于多維繁重壓力使得高中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應對,這就導致校園足球參與時間被過度剝離。調查得知:西南地區高中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8.2%學生未參加校園足球活動,每周能進行3次及3次以上足球運動的高中生僅為9.3%,同時只有21.9%的學生能保證每次參與超過1小時。
教育環境中高強度的競爭愈發框定教育未來發展方向,致使“雙長”認知局限于升學單一維度。從整體環境審視:2019年全國高考錄取率79%,其中本科錄取率44%,而一本錄取率僅占18%,加之中考分流近50%學生,造成整體教育環境競爭異常激烈。此外,在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環境下,家長與校長始終將教育重心瞄準在高考上,認為文化課學習是整個高中學習生活的絕對“主干道”。從局部環境把握:截至2019年,全國有3萬多名省(區、市)級最佳陣容的學生參加全國夏(冬)令營活動。其中,高中組共選拔出880人進入全國校園足球夏令營總營最佳陣容,從而獲得一級運動員證書。與此同時,在人才輸送上,僅2016—2018年,有30多人遠赴海外深造,130多人叩開國內職業俱樂部大門。然而,在此良性發展態勢下,由于高中向大學的升學通道尚未完全打開,許多參與校園足球的高中生想進一步深造時,卻發現能夠選擇的范圍較少,政策紅利難以惠及多數群體。據統計,截止2021年2月,全國153所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足球專項招生信息顯示,共擬招收學生2191人。同時,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公式信息顯示:2021年共有13948人報名足球項目,錄取率歷年最低[4]。由此看出,高中校園足球升學通道雖未鎖死,但是過于狹窄,使得“雙長”不敢劍走偏鋒。調查得知:西南地區84.8%的家長擔憂孩子升學受影響。
場地與師資是高中校園足球開展的基礎保障與必要條件,因而,作為高中校園足球課堂教學“本與元”的場地與師資應得到充分建設與發展。首先,在高中校園足球師資建設上,著重把握“內優”“外供”兩要點。其中“內優”為優化內部質量,可以設立滾動式培訓機制,[5]在規定培訓期限內,由不同授課者重復教授同一內容,重復周期為1~2天,確保校內體育教師均能參與足球技能培訓,在講授過程中轉變傳統說教模式,本著雙向交互原則,切實滿足體育教師培訓需要。同時,下沉各類培訓活動,擴大培訓普及面,實現培訓收益最大化。“外供”為增加外部供給,可以從設置專/兼職足球教練員崗位、聘請優秀退役足球運動員以及招收足球專項教師等方面切入,并通過開設足球學院、足球系等措施從根源上解決校園足球師資不足的問題。其次,在高中校園足球場地建設上,應從場地質量維護與場地數量擴充入手。場地質量維護:學校定期檢查場地破損程度,針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足球場地及時修繕。維護經費的獲得可以通過各地政府加大校園足球專項經費投入、積極構建社會資本對話機制實現。場地數量擴充:主管部門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包括人員數量、場地面積、辦學定位等現實條件,新建、改造校園足球場地,同時,可以適當建設籠式足球場地。最后,高中校園足球師資場地建設應結合本學段學生特點。由于高中階段學生心智成熟、任務明確、時間緊迫,因而,在師資培訓與場地建設過程中要深刻內化高效、理性等必要元素,在師資培訓內容與場地建設環境上加大此元素輸出,讓高中生學會如何高效學習與訓練,懂得為何參與足球活動。
高中校園足球教學目標一體化推進斷層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缺乏足球專項教學目標,沒有形成階段性與層次性相統一的目標體系。因此,應以整體設計為統領,從校園足球教學目標的設計、推進、反饋等方面切入,主次明晰、統籌兼顧地優化足球教學效果。一體化設計思路為:遵規律、理邏輯、搭鏈條。在深刻把握學生心理、生理發育的階段性特征與足球技節能形成規律基礎上,理順各學段教學教法內在邏輯,定位各學段重點發展任務,搭建各學段校園足球教學目標鏈條。一體化推進思路為:重聯合、促發展、學技能。注重從課前到課中再到課外、從學校到機構再到家庭、從教師到教練再到父母的全面聯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高質量發展,使得學生經過12年學習能夠切實掌握足球運動技能。一體化反饋思路為:定標準、常監督、全評價。敲定高中校園足球教學目標、內容復核標準,推進監督、檢查常態化工作,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評價模式。將思路落地轉為實踐時應著重把握“教會、勤練、常賽”,通過課堂教學教會學生足球專項技能,以課余體育鍛煉(訓練)形式進行技能強化,從而能夠參與各式各樣足球比賽,培養終身體育習慣。
高中生參與校園足球活動時受多維壓力干擾,因而,其壓力疏導措施也應是多樣的。根據壓力作用方式不同以及壓力來源差異,高中生壓力疏導措施可以從內生壓力抵御與外部壓力減緩兩方面切入。首先,內生壓力抵御應著重錘煉意志品質。思路設計:打造認知實踐——反饋——元認知調節——再認知實踐——反饋對比——修正元認知的循環理論模式,經反復應用實踐,強化高中生抗挫能力,為高中生參與校園足球活動提供積極心理暗示,營造良好教學環境。操作展開:采用正念訓練等自我強化法,深度錘煉意志品質,以此抵御內生壓力。同時,利用正念訓練時大腦從“自動導航模式”向“存在模式”的轉變,[6]幫助高中生高效率習得足球運動技能。其次,外部壓力減緩是需要多方協同合作的結果。由同學、朋友、教師、家長等構成的成長環境,以及由宿舍、家庭、課堂、社會等組成的生活環境是緩解高中生壓力的突破口。由此,應該擴大同學、教師、家長等周圍群體的正向感染,通過語言鼓勵、行動支持以及適度降壓等方式,疏導高中生壓力。最后,切實貫徹《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繁重學業壓力不單是義務教階段特有現象,高中階段學生因完成作業而無法參與校園足球運動的問題同樣凸顯。因此,應根據高中階段實際情況,以實現文化課學習和足球運動技能習得為根本訴求,將《雙減政策》全面落地。
受主智主義與功利化教育傾向影響,學校體育傳統地位呈現邊緣化。加之,應試教育下“雙長”對升學的絕對追求,導致高中校園足球開展舉步維艱。為此,需要從校園足球升學生態以及輿論生態兩方面入手,凈化校園足球環境,改變“雙長”固有認知。首先,從高中校園足球升學來看,應注重構建高中與高校的雙向交互機制,強調過程性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增加升學可能性。其次,從輿論環境把握,需要從校園足球宣傳內容的正向價值輸入以及校園足球宣傳形式的可信度把握兩方面切入。一方面,校園足球宣傳內容的正向價值輸入可以圍繞足球升學、足球關于文化課正遷移以及足球育人功能展開。大力宣傳足球特長生升學的系列政策,將本校、本區、本市足球運動員考入高校的信息擴散。引導學生參加校園足球活動,向“雙長”宣傳適度足球運動的以訓促學功效。另一方面,校園足球宣傳形式的可信度把握可以通過政策頒布、教師講解、權威媒體宣傳等渠道進行實現。通過官網公布、文件下發、公益宣講等形式將最新、最關切的政策擴布。由教師通過家長會、班級群、家訪等形式塑造校園足球正面形象。最后,在拓寬校園足球升學通道,營造校園足球正向輿論宣傳基礎上,破解高中校園足球開展困局,將校園足球課堂教學拉回“正軌”,以期求得我國校園足球的全面發展,推動我國足球事業邁入更高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