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源 朱惠平
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重大的影響,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認知,使師生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和行為習慣發生轉變。[1]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鼓勵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教育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這標志著互聯網+首次上升到國家戰略。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辦好網絡教育,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的建設。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可以發現,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的結合已經得到了普遍的關注,“互聯網+教育”有利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混合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傳統教學與網絡化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將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2]既具備在線學習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征,又具有線下學習實踐性、互動性的特征,兩者優勢互補更適用于現代教育的發展,進而解決體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困境,使體育課堂走向課內外一體化的道路。
在教育領域中導入信息技術對整個教育提出了變革的要求,“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研究不能夠只局限于技術和模式上的顛覆與變革,而應從更深層次思維與理念上進行改革與創新。混合體育教學模式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整體要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中既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工具性”,又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人文性”,[3]在關注學生身體素質與技能的發展的同時注重學生對體育健康知識的學習與心理健康的發展。只有新的教學理念,才能使學生真正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學習探索者,進而在體育鍛煉中收獲真實性改變,在運動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之擁有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求中必不可少的優質品格與出眾的能力。[4]
學生之間存在原有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與身體素質等差異,教育本該因人而異。傳統的體育課采用的是單一線下的教學模式,僅靠課堂時間很難使學生熟練的理解與掌握一門運動技術,教師的教學設計只能根據中等水平的學生群體為參照來制定,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學生之間出現學習差異和成績分化的現象。[5]混合體育教學模式采用的是線上線下雙向教學,線上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時間和地點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開展。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將學習資源傳送給學生,學生接收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化的學習,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進度,達成個性化的學習。線下課堂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積極練習,根據不同學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實現差異化教學,促使學生知識內化,有效地做到讓“教育適應學生”,[6]更符合“按需所求、量體裁衣”的學習需求。
由于師資力量分配的不均衡性,城市往往比鄉村擁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傳統的體育課堂,體育教師課上對技術動作的講解示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個人能力,體育教師在示范技術動作時難免會出現動作偏差或者失誤,特別是年長的體育教師沒有精力再規范的去示范技術動作,例如,體操中的騰空、跳躍、翻轉等,導致學生無法在腦海里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知識的獲取渠道多樣化,例如慕課中集合了各大高校的名師精品課程,體育網站中有各專項專業運動員的技術動作視頻,學生在網上觀看技術動作視頻時可以在技術難點時及時按下“暫停鍵”,使學生更直面的了解到正確的知識結構與技術動作要領,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動作表象,讓學生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受最優的教學課程,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化。
在一節傳統的體育課中,體育教師的大部分教學是在講解和示范技術動作,學生進行機械的模仿,并不了解動作形成的內在規律,形成孤立記憶與機械式問題解決方式,忽略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活動。[7]在混合體育教學模式下的體育課堂,學生在課前“先學”已經發生,對知識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在課堂上帶著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學習,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識,并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發展和構建學科的知識體系和邏輯框架,形成對學科知識的整體性認識,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串聯,獲得關聯緊密的知識組織方式。[8]在體育混合教學模式當中“信息技術使能的深度學習”,更有利于形成高質量學習的效能合力,得到學習結果方面質的提升,[9]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助于高階思維的養成。
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促進學生的持續性學習,[10]教學評價的標準應基于學生對教學目標完成程度。傳統體育課堂的教學評價較為單一,只注重運動技能的發展,導致學生過度關注體育測試成績,在成績的壓力下學生對體育課產生厭惡或抵觸情緒,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11]混合體育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更加全面化,在評價的方式上,考慮到每個學生的運動天賦與運動能力不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拘泥于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將形成性評價加入考核機制,學生日常體育鍛煉參與情況、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測試都納入評價體系,關注學生自身的縱向能力的提高。在評價的主體上,體育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打分者,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更有利于了解學生情況,教學評價向著“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建”的多元化方向轉變。[12]
混合體育教學模式將一節體育課分為課前線上預習、課中線下互動與課后線上交流三個板塊,并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視角出發對線上線下混合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設計。

圖1 混合體育教學模式設計與實施步驟
首先,教師提供學習資源。教師發布學習資源到學習平臺供學生提前進行自主學習,視頻編排時間控制在15到20分鐘左右最適宜,符合人的高效專注時間,也方便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資源的內容設置要合理,詳略得當,生動有趣,要突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循序漸進的講述本節課的知識點,做到深入淺出,內容形式不限,可以是視頻、圖文、PPT等。網絡平臺的學習可以在學生技術動作習得之前起到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的作用,學習之初促進動作規范,掌握之后分析其原理。[13]其次,布置學習任務單。學習任務單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導向,其具體內容包括: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和困惑與建議。學習任務單的作用是要學生了解本節課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任務活動,確保了“先學”的發生,以保證課上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課前學習任務要難易程度適中,較難的學習任務容易打壓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自我懷疑;較易的學習任務則引起不了學生的重視使學生敷衍了事,起不到課前學習的作用,只有使學生經過思考和實踐后可以完成的學習目標最適合課前使用。再次,反饋與溝通。學生提交學習任務后,與同學在論壇上積極討論,互動答疑,學習平臺是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在線溝通的橋梁,在互聯網的支持下體育教學“在場有效性”壁壘被打破。[14]最后,將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向教師尋求指導與幫助,教師總結重點問題并在課堂進行集中講解,線上學習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為接下來的深度學習打好基礎。
首先,教師進行課前檢查,提問相關問題并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了解課前學習的成果,及時對預習情況好的學生的提出表揚。其次,根據線上學習任務的反饋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組討論的形式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更有利于有效溝通,分享經驗。在小組討論之后由教師梳理知識、聚焦問題,總結易犯錯誤,集中進行講解并與學生互動交流,一堂優質的體育課需要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積極相輔相成。再次,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分組練習,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練習,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和糾正從而形成肌肉記憶,做到真正運動技術動作的掌握,提高身體素質與技術水平。對于練習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綜合練習從而達到了體育課的目的。最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對于本節課的收獲通過游戲或比賽的形式展示,分享交流心得體會,師生之間相互點評總結。
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在課下學生自主的進行體育鍛煉時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的向教師反饋,教師在線上給予幫助和指導。一方面,可以消除面對面溝通的緊張感;另一方面,交流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保證溝通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老師通過QQ群、微信群或公眾號等途徑向學生推送一些體育類的知識,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體育的相關的內容,進一步加強對體育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通過運動類的APP對課下學生的運動情況進行監測,這樣教師通過了解課下學生的鍛煉情況更好的把握課堂內容。學生根據體育興趣愛好建立自己的運動圈子,尋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進行體育鍛煉,增加了趣味性。并且學生還可以通過運動手環等智能設備觀測到自己的身體變化,從而感受到體育鍛煉的魅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體育教學活動自此走向“課內外一體化”的開放時空。
首先,在開展混合教學之前,學校應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建立透明高效的云管理平臺,優化學校的網絡環境,保證師生登錄賬時號信息安全,保障校園廣泛的網絡覆蓋,網絡速度快,資料傳送方便,信息儲存量大,并在發生故障時及時得到技術支持。[15]云管理平臺包括體育教學資源的管理、體育課外活動的管理、測試模塊的管理、交流答疑模塊以及教學評價的管理五大模塊。有了專業技術團隊的支持,體育教師就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教學質量方面,而不是舍本逐末在技術方面大費周折。再次,可汗學院、慕課等平臺提供了大量的優秀的網絡教育資源是線上教學的有力保障,學校要學會利用與篩選現有的網絡學習資源,整理出最符合學生的課程。學校也要致力于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使教學資源更加多樣化、個性化,適應于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
混合體育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的師生角色定義,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體育教師不再獨霸課堂,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引導者,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在該課堂模式下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平等交流,提高了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16]在教學理念上教師肯于破守陳規,樂于改變,對學習新東西保持開放的態度,要把“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作為當前的教育理念,以“發揮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當前教育目標的指向。[17]在教學設計的把控上體育教師需要做好線上線下學習內容的合理分配,使得混合體育教學課堂的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學生學習成績提高最大化。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搜集與整合教學資源,要注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多渠道信息的整合、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進、改造、自創來整合出最適合自身教學需求的教學資源。同時教師與時俱進、主動學習了解信息技術,提高信息化水平,基礎的軟件培訓起著支持和輔助作用,可以幫助老師更有效的開展混合體育教學并實現其教學目標。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為教師提供進修和外出學習的條件,或者聘請專家教授來校進行培訓講座。
體育教師需在課前對學生進行培訓,使學生了解混合體育教學模式,明白線上線下教學方法與主要任務,學習基礎的在線學習平臺操作知識,自信的迎接新型的混合學習的到來。學生要適應師生角色定位的轉變,轉變傳統的師生之間傳授與接納的教學理念,積極轉變學習態度學會主動學習,明白自己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學會對自己負責。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想法,與任課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從而獲得學習上的主動權。[18]另外,線上學習有很強的自主性,缺少線下學習濃厚的學習氛圍,需要教師在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時及時對學生進行干預和指導,鼓勵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
混合體育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在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上都有所改變,評價體系更契合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教學目標從更充分的維度重新構建綜合、科學、可操作的教學評價體系。[19]首先,在評價的主體方面,為避免主觀化評價,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能只局限于教師,應做到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其次,在評價的方式方面,把課前自主學習情況、課中協作探究表現及課后技能測試水平三部分教學活動都帶入教學評價中,并計算好每部分所占的比例,使得課堂更加合理化。[20]最后,在評價的內容方面,在課程的開始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了解,為體育課程的實施做好準備。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結合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例如通過網絡學習數據顯示:學生的資料下載、作業提交、交流討論、合作學習與線下課堂的任務完成程度與階段性測試,評價時也不只是與其他學生進行橫向比較,更重要的是學生與自己進行縱向比較,與最初的診斷性評價的結果做對比,學生自身的進步情況。在課程的結尾進行終結性評價,一般采用期末考試的形式,集中的對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課堂學習成果的最終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