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剛
新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是擺在新媒體工作人員面前最主要的問題。在新時期必須發揮媒介優勢,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向人民群眾傳遞真實的信息,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推動社會良好風氣的建設,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
基于當前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媒體輿論引導作用發揮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適應形勢、主動突圍、準確發聲、科學發聲,才能正確引導輿論。
1.即時性。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在報道新近發生事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時效性,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定期傳播模式,有著明顯的實時性特征。媒體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在各類智能終端快速發布信息并及時接收消息,更多時候是現場直播,報道呈現同步滾動發布的特點。
2.互動性。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傳播方式從單向垂直變為雙向互動,不再是“我說你聽”,而是人人皆記者,人們不僅接收信息,而且主動傳播信息,接收體和信息源可以互為轉換。
3.多維性。當前信息傳輸渠道更多元,受眾可以從不同途徑獲取同一新聞主體的多維信息,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實現超越時空限制的搜索,任何媒介要想進行新聞的獨家披露,難度越來越大。
4.閱讀方式的轉變。新媒體時代人們信息閱讀方式從固定閱讀變為移動閱讀,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借助移動終端瀏覽信息,真正進入了碎片化閱讀、個性化閱讀時代,淺閱讀的態勢越來越明顯。
5.傳播方式的變化。互聯網時代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應用使得信息傳播不再單一,形式多樣,信息來源不再依賴傳統媒介,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傳統媒體的主體地位。
6.引導方式的變化。新媒體時代的媒體形式更多元,但輿論管控、輿論引導難度加大,想實現信息的權威發布、口徑的統一化,難度明顯增加。
1.把控大局,明確意圖,準確發聲。新媒體時代下,為力求新聞報道的即時性,新聞工作者應掌握新聞報道的主動權,并在把控大局的基礎上專注于細節的打磨,以吸引受眾。例如,讓議題更加準確,引發群眾共鳴。準確始終是媒體發聲的核心要求,要想真正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首先要準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含義,防止出現報道主題有偏差的情況,要始終圍繞主題重點宣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準確傳輸與有效貫徹。在弄清事實的基礎上找準傳播報道的側重點,要學會超前思考,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有超前思考的自覺性,能進行預見性的判斷與思考。新媒體工作者必須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且保持思維、眼界的前瞻性。在統籌大局、思考問題的基礎上做好事態的預先判斷,對于重點宣傳什么、如何宣傳、如何鋪陳做到心中有數,甚至進行延伸性報道,以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方針政策的宣講與受眾的實際生活有所關聯。新媒體工作人員既要保持思維活躍,也要慎重行事,多方求教,積極尋求各方支持,對于報道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要及時請示,以明確報道方向,不要想當然、自以為是地去報道,以防誤導大眾。
2.掌握規律,把握技巧,科學發聲。借助新媒體這一工具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必須要尊重新聞報道的規律,掌握新聞報道的技巧,做到科學發聲,權威發聲,從而占領輿論主陣地。在新聞報道中不要搞“拿來主義”,照搬照抄。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相關宣傳報道中,作為新聞報道的素材內容必須符合新聞報道的既有規律,才能起到正確輿論的引導作用,從而達到理想的新聞宣傳效果。報道要突出新聞性,這就要求新媒體工作者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技巧,遵循黨政宣傳與新聞報道有機結合的規律。具體來說,在形式上要追求靈活多變,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報道形式,打破原有的時政新聞報道一本正經的嚴肅刻板印象,以靈活的報道形式帶給受眾新聞的新鮮感,增強報道的傳播性。在內容上要生動活潑,不能搞單純的理論說教,要讓新聞報道做到可讀性強,多增加一些細節性講述、形象化描述,少一些空洞的理論說教,要避免枯燥乏味、長篇累牘,盡可能地深入淺出,少一些“八股”之風,多一些人文關懷,讓輿論宣傳報道多姿多彩、生動活潑、短小精悍、活力四射。語言上要求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就是讓黨的方針政策、思路理念深入到大眾群體中,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及時跟進,權威發布,加強溝通和引導。在風格上要追求清新自然,保持良好的文風特色。稿件風格上要突出藝術創造性,讓受眾覺得親切,樂于閱讀,從而引人深思。也應進行傳播手段上的創新,比如報網融合、媒介融合等,考慮到新媒體時代信息報道的個性化、即時性及交互性特點,應推動傳統新聞生產流程的再造,讓新聞報道產生更大的輿論擴張力和社會影響力。在提供圖文元素的同時,也應增加音視頻元素,打造新聞報道的“多面手”,嘗試多種形式的信息發布,逐漸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新聞品牌,提升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增強公信力,使得受眾對媒體產生信賴感。
新媒體時代媒體表達形式更多元,信息傳播更迅速,要想真正發揮媒體輿論引導作用,真正讓新媒體引領時代的潮流,做好輿論的正確引導,在新聞報道中必須突出中心,統籌大局,心系百姓,多一些人文關懷,且積極尋求社會化合作,不斷完善自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