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繼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這為新聞戰線從業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作為記者,要具備善于發現好故事、好題材并講好故事的能力。
一個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如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漸提高,國際關注度也不斷增強,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不斷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要利用人們盼望了解、希望互通信息的特點,找準中國故事的切入點,讓中國故事成為各種輿論場上的核心矚目點,讓中華文明之光惠及萬戶千家。
新聞記者要努力打造以展示中國文明建設成果為主的輿論場,避免掉入西方輿論宣傳的陷阱,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輿論陣地。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廣度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影響力也不斷增長,因此要牢牢地掌握宣傳主陣地。
講好中國故事,要增強傳播的影響力。要用好中華傳統節日載體,用好中醫中藥、中國飲食特色等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文化傳播載體,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宣傳的底氣,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沖破西方輿論場的圍堵,把中國人民的真實精神風貌展現在世界面前。這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有足夠多的智慧和足夠強的業務能力。
特別是在當前這個信息化時代,信息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傳播,更需要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站穩立場和腳跟,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讓中國聲音、中國故事傳遍世界各地,牢牢把握輿論宣傳的主導權。
中國的崛起,吸引了世界媒體聚光燈般的關注。如今新的傳播技術被廣泛應用,一個新聞事件就能在互聯網上迅速傳遍國內外。作為新聞人,要努力駕馭新媒體,用全新的宣傳手段宣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豐碩成果。
所以,從傳播方法上,要改變過去說教式手段,善于從微觀與細節入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挖掘具有獨特民族符號的故事,挖掘創造性、標志性故事。
在新聞宣傳中講好中國故事,要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和目標,就必須使受眾感覺到有益、有用、有趣。
第一,作為記者,要找準與受眾的共情點和恰當的切入點。
要想抓住這個點,記者必須切實了解受眾所思、所想,對事件的發展有所預判,大致能判斷出哪里會出現大量的好故事,在哪個方面需要提前介入,做好充分的采訪準備工作。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把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中國故事總結提煉出來,以國內、國外受眾普遍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利用現代傳播途徑和方式方法,廣泛而深入地傳播出去。
第二,作為記者,要深入基層。找對了方向,就要放下身段。
深入基層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為只有深入到信息的發源地,才能在平凡生活中發現新線索、新問題、新規律。對任何一個新聞事件,都要做好充足的采訪準備工作,采訪事件的當事人,對專業性較強的問題還要請教相關行業專家,使故事的呈現更加客觀、全面,無懈可擊。
第三,作為記者,要具備善于發現好故事、好題材的能力。
好故事被發現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事,大千世界里每天都會發生各種新鮮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同理,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洞察每一個社會角落,記錄下建設者奮斗的身影,把他們的故事加以提煉總結,濃縮成時代的符號。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進步,人們的思維觀念有了明顯的改變,對事物有了新的理解和想法。新聞記者要學習新的傳播理念,以適應和滿足人們的新需求。
進入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進步可謂一日千里,博客、微信、短視頻、直播紛紛粉墨登場。
記者要不斷學習新技術,不要出現技術盲區。不論曾經取得多少輝煌的業績,都要有從學生做起的良好心態,虛心學習,熟練掌握多種信息傳播技術,成為新聞傳媒行業的技術標兵。
現在,各類傳播平臺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跨度,打破了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個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壁壘。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勇于擔當,把自己采集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傳遞到各個信息平臺,占領新的輿論宣傳陣地。
面對眼花繚亂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平臺,新聞記者要具有國際視野和胸襟,成為具有出色演講能力的講述者,要入情入理,循循善誘,和風細雨,不要居高臨下、頤指氣使,讓中國故事真正能夠契合時代的脈搏,化作潤物細無聲般的雨露,滋潤線上線下廣大受眾的心靈。
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新聞工作者一家的事,需要社會各方密切配合。新聞記者要從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故事素材,以線上線下各種信息傳播平臺為載體,發揮傳播橋梁作用,傳播中國的改革發展成果、傳統的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