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超
融媒體迅速崛起,傳統紙媒只有做出讓人驚艷的正能量新聞,才會在困局叢生中吸引忠實的讀者。筆者在全國紙媒中第一時間采寫報道新聞《84歲老太跳入冰河救起3歲孩童》后,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及時跟進轉發,河南等地媒體整版轉發筆者的報道。阿里巴巴正能量平臺發起評選年度正能量人物及傳播者,1700萬網友將珍貴一票投向筆者報道的老人,老人以高票當選年度正能量人物,筆者作為報道記者,獲得了全國年度正能量傳播者榮譽稱號。實踐告訴我們,傳統紙媒要抓得住觸點才能吸引讀者,但這個觸動心弦的必須是正能量的、積極向善的內容。
由于多種原因,受眾越來越追捧圖文并茂的新聞格式,從圖片或視頻中感受美感。但對紙媒來說,需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面臨復雜的輿論環境,傳統紙媒應堅持正確導向,堅守媒體責任,承擔社會責任,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廣大民眾,倡導和弘揚社會正能量,提高新聞報道的品位和格調。
堅持“內容為王”,要從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篩選、整合出精品內容提供給受眾。筆者第一時間報道的《19萬元鉆戒被當垃圾扔掉 環衛工翻遍10噸垃圾幫助找回》,立即被各級媒體轉載,其中一家央媒轉發后點擊量高達90多萬,直接上了熱搜。受眾關注的是環衛工的高風亮節、高尚品格。這則新聞點擊率如此之高,就因為報道傳播了正能量,受眾從中感受到了環衛工的忘我、無私和善良的優秀品質。
筆者認為,傳統紙媒只要堅守本心,堅持做優質內容,就會有擁躉者。
傳統紙媒記者要善于從紛繁的信息中挖掘出有見解的新聞,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圖文并茂的報道方式,是值得采納和借鑒的。其實,每個媒體人都是歷史的記錄者,用圖文記錄偉大時代。媒體人要見微知著,迸發創意。內容價值和傳播價值兼具、圖文深度融合的獨家報道,一定會成為報道范例。
在目前新的傳播環境下,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應密切配合,使讀者直觀“讀”圖、“閱”出深意。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概況》顯示,目前,我國網民近10億人。手中握著手機,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人,隨手一拍,略寫幾字,就成了圖片新聞。
但多數網絡信息一飄而過,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夠定格下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必然是優質內容。受眾是有分辨力的,傳統紙媒在融媒改革中只有將內容做強做優,才可吸引讀者。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堅守“內容為王”理念,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策劃的《定格七十年》報道,用光影再現70年間高光時刻,點擊量突破200萬。
實踐告訴我們,媒體競爭的關鍵還是內容。如果內容本身沒有思想性和感染力,僅僅靠手段上的比拼,難以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筆者采寫的《江陰七旬裁縫養育聾啞流浪孩16年》一稿,圖文并茂報道了一名老裁縫收養一名流浪兒,教會他手藝,還通過央視等幫助聾啞流浪兒16年后找到親人的故事。此稿件因為內容感人至深被讀者點贊,是典型的傳播正能量的好新聞,將人性的真善美展現給讀者。
抓住觸動心弦的新聞是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紙媒的優勢在于精,以優質、權威的內容,樹立起行業標桿。好新聞,需要記者把故事講得精彩,“像說故事一樣說新聞”。
《傳媒茶話會》上王莘莉撰寫的一段文字值得一讀:其實,媒體工作者的雙眼,最大價值就在于捕捉發現一切新聞。
同時,在媒體融合和競爭激烈的當下,記者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從發現鮮活古樹、緊盯突發事件、關注社會熱點、抓住重大報道等方面發力,有助于拓展廣度;而在加強選題策劃、深化主題思想、挖掘報道“藍海”、深耕重點領域等方面發力,則有助于拓展深度。做好“廣度+深度”的拓展工作,就能給稿件“增值”。
筆者曾報道江陰一名青年廚師放下賺錢生意、騎著摩托車連續數年進藏獻愛心的故事。不擅長表達的這名青年在采訪中顯得有些“木訥”,在進一步交流中筆者了解到,他一次又一次到西藏幫助貧困學生,是為了報答社會。原來他第一次一個人進藏缺乏經驗、準備不足,進入西藏后暈倒路邊,多虧當地交警發現及時,送醫院搶救,撿回一條命。透過報道,會讓人看到人性的光輝。
“新春走基層”活動期間,筆者還曾采訪了桿秤制作的傳承人。其實此前也有同行報道過學生去其店鋪參觀的新聞。筆者找到這家鋪子時,昏暗的天空飛舞著雨夾雪,窄窄的老街邊無處躲雨,寒冷直刺后背。因為天氣原因,加上生意蕭條,制秤傳承人中午就打烊回家,筆者在雨雪中等了3個多小時,才見到這名年過六旬的傳承人。
在交談中,記者聽到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做秤,做良心,黑心錢不賺。”周邊有的商販上門定制秤,要求在秤桿上做手腳,制作短斤缺兩的秤,這名傳承人表示,如果答應這些商販,一年賺錢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但他拒絕了。記者從一個新角度切入,深入挖掘細節,報道刊發后不少讀者找到該門店,要求定制一桿良心秤。這一桿秤凸顯了人性的光輝。
從這一報道經歷可以看出,傳統紙媒要強大,把內容做好是關鍵。社會新聞極易與大眾讀者產生共情,如果寫得出彩,也更容易受到讀者歡迎。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中挖掘出“真金”,很考驗記者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