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亭
從工作內容來說,記者主要負責采集信息和報道新聞。采訪要求記者在接收新聞線索后立刻出擊,在第一時間深入事件發生現場,以獲取更多新聞素材。由于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發揮基礎作用,需要具備敏銳的新聞洞察力、過硬的分析能力以及豐富的采訪經驗,保證信息采集和整合的真實性、高效性。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極大沖擊。而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傳統新聞媒體開始加強創新與轉型,這便對記者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和自媒體競爭新聞市場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記者必須做好采集、撰寫及制作工作,將新聞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
新聞采訪是一項復雜煩瑣的工作,對記者的工作素質和能力要求極高。一旦采訪技巧運用不當,就會對信息采集質量和效率造成負面影響,弱化新聞報道效果。在具體的新聞采訪中,記者常常出現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準備不充分,采訪技巧發揮受限。比如沒有制定應急方案,在遇到突發事件后,不得不中斷新聞采訪。二是采訪重點不明確,提出的問題不到位。比如部分記者將采訪內容本末倒置,沒有精準地反映出事件發生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新聞質量。三是采訪對象不配合。比如在采訪過程中,部分采訪對象反感記者的采訪行為,或是對回答問題有所顧忌,導致采訪對象不能敞開胸懷,不能真實地發表意見和抒發情感。四是對采訪對象不夠尊重,難以實現有效的溝通。比如記者忽視采訪對象的情緒感受,提出的問題觸及采訪對象的隱私,導致采訪對象失去配合熱情,甚至出現過激的行為舉動。
為了在新聞采訪中實現有效的溝通交流,保證采訪工作順暢進行,記者應摒棄“臨時抱佛腳”的壞習慣,周密部署和安排采訪的各個環節。通過深入掌握與新聞事件相關的知識,認真了解受訪者的年齡、職業、性格、文化程度及人生閱歷等,制定精細化的采訪提綱和計劃,以保證采訪萬無一失,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比如記者想要采訪一名大學教師,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狀況,那么記者首先要了解教師的年齡、資歷及性格,同時了解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點,制定相應的采訪提綱及計劃。在進行正式采訪之前,需要用親切的語言和適當的肢體動作營造良好氛圍,盡可能地拉近與教師的心理距離,幫助教師消除緊張情緒,以在正式采訪中促進教師說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開展新聞采訪工作的目的是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多角度、深層次了解新聞事件內容。特別是新聞報道具有權威性、真實性、時效性等特點,要求記者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從采訪對象口中獲取關鍵信息,所以記者必須把握采訪重點,精準提出問題。特別是在制定采訪提綱和計劃時,記者需要想象采訪過程,全方位思考采訪計劃存在的不足之處,捕捉新聞重點,錘煉溝通技巧,以保證新聞采訪的質量和效率。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應堅持“因人而異”的原則,恰如其分地提出問題,引導采訪對象如實回答問題。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間,記者想要采訪一名防疫人員,深入了解當前防疫工作情況,那么記者需要在了解防疫工作現行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問題。
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能否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直接影響采訪質量和效率。而如何在短時間內贏得采訪對象的信任,讓受訪者敞開心扉,真誠地配合采訪工作,需要記者具備過硬的溝通技巧,尤其要給予采訪對象充足的尊重與理解。采訪對象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思想意識及性格不同,所以他們對待采訪的態度也有不同。而為了使其積極配合采訪,記者必須發自內心地將采訪對象作為家人和朋友看待,始終保持一顆真摯的心,從語言和動作上展現自己的真誠,以獲取采訪對象的信任。決不能“見人下菜碟”,以免傷害采訪對象的感情。比如記者要想采訪一名環衛工人,那么記者應認識到環衛工人工作十分辛苦的情況。本著敬重的態度,用親切的語氣進行問候,以營造和諧融洽的采訪氛圍,然后合理提出問題。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環境的變化,對新聞記者的工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采訪質量和效率,保證新聞報道效果,新聞記者必須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和能力,充分展現自身的職業精神。因此,新聞記者應自覺加強采訪專業知識的學習,努力夯實采訪技能,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從而更加靈活地應對采訪工作,熟練運用采訪技巧,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交流。此外,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素質發展和能力構建目標,能快速掌握新思想、新知識及新技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創新采訪工作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保證新聞信息的及時發布。
綜上所述,記者在新聞工作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其職業素養和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特別是溝通技巧使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新聞采訪質量和效率。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在日常采訪工作中,不斷強化自身的溝通技巧和交流能力。通過做好采訪準備工作、把握采訪重點、尊重采訪對象以及加強學習和經驗積累,使自身的采訪水平更上一層樓,使新聞采訪工作得以高質量、高效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