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圣
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給讀者的“第一印象”,甚至可以說標題比導語還重要。新聞標題,顧名思義,是在新聞正文內容前面,對新聞內容加以概括或評價的簡短文字,要具有吸引力,才能吸引受眾關注。受眾接收信息首先選擇報紙、網頁上標題最吸引眼球的新聞進行閱覽。一個好的新聞標題能夠奪人耳目。新聞標題是新聞主題的精練,起到了提示作用,會讓受眾對信息有讀下去、看下去、聽下去的愿望。當下,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充斥了海量的新聞信息,面對這些信息受眾都要先閱覽新聞標題,只有對標題產生興趣,才會繼續瀏覽。
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聞報道符合心理預期時受眾就容易接受;如果未達到或超出心理預期,受眾就難以接受。新聞標題只有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遵循受眾的心理,才能在瞬間緊緊抓住受眾眼球,讓受眾產生了解新聞的欲望,欲罷不能。從受眾需求的角度看,什么樣的標題才能吸引受眾的眼球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新聞實踐淺談新聞標題的吸引力,淺見拙識,以供商榷。
新聞標題是以最精練的文字將新聞中最重要、最新鮮的內容提示給讀者。標題不但簡明扼要地介紹新聞內容,而且能夠代表記者編輯的新聞態度。一則好的新聞標題具有鮮明的思想性,不僅能向讀者提示新聞內容,而且能幫助讀者理解新聞內容的意義。
信息蜂擁而至的時代下,沒有人有時間有耐心一篇篇新聞從頭讀到底,都是挑著看。新聞要想脫穎而出,標題吸人眼球就非常重要。那要如何擬定新聞稿標題呢?新聞標題并非要有過于華麗的辭藻,有時往往僅用平實的表達,更能讓讀者快速領悟文章含義。例如,筆者撰寫過一則新聞報道《耄耋上班族》,84歲老人孫廷賢退休不退崗,筆耕不輟,每年都撰寫十余篇科普文章發表在期刊和網絡上,既向人們普及了科學常識,又豐富了自己晚年生活。這一新聞標題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向受眾介紹了老人退休不退崗的快樂人生。
準確,題文相符,概括得當,是對新聞標題的基本要求。例如,筆者撰寫的記錄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野戰醫院醫療隊抗震救災事跡的系列報道。第一篇《出征青川》,第二篇《在余震中》,第三篇《巾幗不讓須眉》,第四篇《同上抗震前線的夫妻》,第五篇《奉獻自我,服務災區》,第六篇《為軍旗增輝》,六篇報道,標題具有層次感,有時空的延展,又獨立成篇。
新聞標題要簡潔新穎,做到一語中的、一針見血,點出文章最為精彩的部分,把新聞的核心內容揭示出來。例如,筆者所在電視臺全體記者共同作業對遼陽市的一家民營企業進行采訪,大多數記者選取企業產品、銷售、稅收、就業等角度進行了報道,標題缺少新意,吸引力不強。筆者在采訪中,觀察到這家企業的一線員工都能用日語和外商交流,就撰寫了《一家員工會說外語的企業》的錄音報道,報道了這家企業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通過自學外語、到國外培訓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情況,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標題,跳出了俗套,增強了新聞吸引力和可讀性。
受眾的年齡結構、職業經歷、知識層次各有不同。新聞標題要一目了然,考慮大眾多種需求,兼顧新聞性和可讀性。新聞撰稿人要深入社會基層,練就比一般人更加敏銳的洞察能力,提高新聞敏感性,提升辨別、判斷、取舍新聞題材的綜合能力,在新聞標題中體現出撰稿人對新聞的觀察和思考。
新聞標題實話實說能突顯新聞的真實可信,產生非同尋常的吸引力。例如,《十天建成火神山》這一新聞標題彰顯了我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英雄壯舉,生動、簡潔、有力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式涌現,讀屏時代已經到來,閱讀的易得性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閱讀。記者編輯制作標題,不僅要注意通過標題向讀者提示和評價新聞事實,而且要善于用生動優美的形式去吸引讀者閱讀新聞。
應杜絕標題黨的做法。標題黨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新聞創作的原則喪失殆盡,不但影響和損害了受眾的閱讀體驗,破壞了媒體良好的傳播環境,并且讓虛假信息大肆傳播、擴散,使受眾對傳播信息失去信任,對傳播資訊的關注度降低,誤導人們的道德價值取向,降低媒體的公信力,在信息傳播平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對信息傳播產生極壞的影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標題黨文章最容易誤導人們點開文章,當人們發現被欺騙,會對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產生質疑。
新聞標題的擬定并不難,但轉換視角不容易。選準新聞題材后,要進行新聞標題的推敲。標題只有短短的幾個字或十幾個字,新聞編輯記者要牢記責任意識,站在受眾視角考慮標題的制作是否合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