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梅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新聞報道主陣地正由廣播、電視及報紙等傳統媒體逐漸轉移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等會定期推出專題報道。
新媒體受眾具有廣泛性,新媒體平臺信息具有多樣性、新穎性、豐富性的特點,給受眾帶來了極為舒適的閱讀體驗。在新媒體的劇烈沖擊下,傳統紙媒的深度報道逐漸失去優勢。
深度報道具有一定特殊性,記者需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分析,甚至需要經過長時期的跟蹤采訪,對記者的寫作水準有著更高的要求。部分紙媒深度報道記者專業素養能力不足,難以駕馭深度報道。
在深度報道制作中,選題是最重要的初始環節。新聞采寫是極具創新性的思維和實踐相結合的活動,以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路徑才能精準確定好的選題,無疑是每一個記者面臨的重要課題。簡單說來,就是把上接“天線”與下接“地氣”相統一起來。上接“天線”就是深度報道記者要學會站在政治高度看問題、置身全局想事情,時刻關注最新政策;而下接“地氣”就是要真正俯下身、走進去、融進去,心中裝著百姓冷暖,筆下流淌真情厚愛。把這上下對接起來,形成像狙擊槍上的十字瞄準鏡一樣,就能精準擊中要害目標,一下子抓住上下都關注、大家都愛看的好選題。要想養成上下對接、十字瞄準的思維方式,就必須從平面思維向立體思維轉變。淺表化的平面思維,往往不能正確地判定一個事物的新聞價值,而運用立體思維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剖析,把事物放在全局的大空間和各個層面直擊觀察、分析、比較,就能不斷開拓新思路、觸發新感想、獲得新發現,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想要使深度報道重新煥發生命力,就應重視報道題目的選取。深度報道更加偏向于對當代時政熱點或國家大事等進行專題報道,因此記者就應以敏銳的判斷力與新聞嗅覺,運用自己的專業傳媒素養,對民眾關切的問題進行深入采訪。同時,記者也要積極關注政策上的一些變化,保證深度報道的時效性。
深度報道選題也要注重貼近性,選題不能脫離民生,要重視對民生民情的反映。因此優化深度報道的選題工作,也應積極創新選題,既保證深度報道的權威性,也要增強其貼近性,使深度報道真正深入民眾生活。選題不能過分追求某一特征,諸如盲目追求選題的新穎性,而忽視其貼近性與權威性,應將選題新穎性、民生性與深度報道本身具有的嚴肅性相結合,全方位、多角度進行選題的挖掘,滿足大眾閱讀需求的同時,也起到交流紐帶的作用,加強紙媒對輿論導向的引領,通過充分挖掘新聞事實,使民眾可以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引發民眾深入思考。要堅守媒體責任,做好社會輿論引導——以良性的社會效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揭露假丑惡的同時,更要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因此,在融媒時代,傳統紙媒應不斷優化報道選題,逐漸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深度報道,使深度報道具有獨特的風格,滿足當前形勢下讀者需求,充分發揮紙媒的引領作用。通過對選材、選題的科學篩選,把好“第一道關”,充分體現深度報道的社會價值。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以其傳播速度快、媒體資源豐富、報道形式多樣等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受眾。因此,為了優化深度報道,紙媒也應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多媒體平臺。在深度報道的制作中,可以利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呈現新聞信息,使受眾全方位了解新聞內容,避免新聞片面性的同時,也提升了新聞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因此,紙媒記者應積極利用多媒體優勢,在新媒體平臺上開設深度報道板塊,在確保深度報道內容豐富性的同時,也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刺激受眾的感官,提升受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
在搜集新聞信息時,也要對新媒體平臺加以利用,收集與整理網絡上的多方觀點,不僅使信息采集工作難度得以降低,還有利于為采編工作者提供工作新思路。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信息搜集的時候,必須對相關信息加以鑒別,把好新聞審核關,對信息來源進行核查、追溯,保證深度報道內容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事實證明,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生存的重要法寶,也是媒體融合轉型的標配之一。新媒體時代,紙媒專業生產優質內容的價值仍然存在。深度報道作為傳統紙媒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幫助廣大群眾了解熱點新聞事件的真相與本質。因此要努力增強深度報道的深度與廣度,深耕本土新聞,重視選題創新工作,積極做好對深度報道版面的設計與規劃,通過多種手段逐步完善深度報道采編生產模式,使新聞報道更具時效性,更加符合受眾閱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