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駿
隨著技術不斷演進,媒體環境發生顛覆性變化,傳統媒體數十年來依賴的傳播路徑不斷變窄,引入新技術和新應用,成為擺在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面前的全新課題。由于傳播形式單一化,傳播渠道單向,缺乏與受眾的互動,廣播新聞數十年如一日的播出方式在新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一些廣播新聞媒體或主動或被動地引入新媒體傳播方式,為受眾提供視覺等多感官體驗,力爭在新媒體環境下爭得一席之地。
在新形勢下,僅僅提供文字、聲音的新聞很難再獲得受眾的歡迎。信息技術日益發展,不斷推動新媒體技術的迭代演進,AI、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的深入,不斷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
廣播新聞面臨著與新媒體有效融合的難題,必須探索一條新路,給受眾帶去全新的體驗,通過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讓受眾享受到視聽結合的盛筵,獲得更多的閱讀體驗。
廣播新聞與互聯網媒體新聞的最大區別是單向傳播,缺乏反饋和互動的渠道。廣播受眾作為信息接收者,處于被動狀態,只能單純接收信息,沒有渠道表達自己的見解,廣播媒體無法獲得受眾對新聞的反饋,新聞傳播效果由此大打折扣。新媒體則大為不同,交互性和智能化發展使用戶不僅可以接收信息,還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作為信息的生產者創作新聞。廣播新聞的弊端在新聞智能化發展浪潮下暴露得更加明顯。
傳統媒體注重內容的深刻性,經常通過連續報道和接續報道等方式追蹤某一新聞的發展,對某些影響重大的事件在事后進行進一步解讀。這種傳統報道模式在目前受眾注意力日益稀缺的當下越來越沒有市場。從目前來看,傳統的廣播新聞由于形式、時長受限的問題,無法深入報道某些社會問題,廣播新聞的大部分內容是即時新聞,接續報道內容吸引不了受眾。由于廣播的性質,新聞播出后轉瞬即逝,很難被人們記住和反復查閱,更無法做到深度報道。這就使得廣播新聞的傳播效果非常有限,受眾沒有更多的思考空間,更不愿意深入地了解新聞背景,這都需要廣播新聞工作者深入思考工作方法。
廣播的即時性曾經是相對于報紙、電視等媒體的一種獨有優勢,但是進入融媒體時代后,特別是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應用越發廣泛,每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新媒體平臺迅速將現場視頻、圖片、音頻上傳網絡,廣播媒體仍然受制于渠道,基本無法搶占第一落點。即使采取連線報道等手段,內容的單調性又無法與新媒體端的豐富性進行比拼。新聞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后,廣播媒體進行后續新聞的編輯制作,其時效性已大打折扣。
廣播新聞與新媒體融合,已經是擺在廣播新聞記者面前不容回避的問題。讓傳統新聞與新媒體的生產方式相互借鑒、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傳統的新聞從業者必須通過新的方法為公眾提供更多優質內容。找到適合彼此的融合方式,解決融合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沖突,深入挖掘新聞信息,增強新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確保其可靠性和公信力。
UGG時代,每個接入互連網的個體都能作為新聞的生產者,廣播新聞工作者必須提高專業技能,實現高效率生產,例如用更多方式呈現數據新聞,拋棄傳統新聞煩瑣的制作手段;提高剪輯音頻和視頻的能力,進行新聞的復合型生產。此外,現場直播等方式和VR等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可以豐富受眾的體驗。
凡事皆有利有弊,新媒體雖然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時代優越性,但也有不足之處。交互性和快捷性是它難以被取代的優勢,但新媒體平臺監督不力,權威聲音容易缺失,如此一來,謠言、假新聞等負面現象不斷浮現。許多謠言和假新聞被居心叵測的人傳播,或在不斷發酵中產生大量負面影響,侵害公眾權益,破壞社會和諧與穩定。傳統廣播新聞媒體視公信力為媒體發展基石,同時從業者具有專業性,把關嚴格,對新聞的審核有嚴格標準,內容健康和陽光,如果能與新媒體結合,可以彌補新媒體的不足。
互聯網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日新月異,各種社交媒體可以作為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絕佳平臺。大數據、AI等新技術也可以提高媒體的溝通和交互能力。這就要求廣播等傳統媒體創新內容生產機制,打破落后守舊的觀念,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新技術,完善自身,彌補不足,以更好的姿態投入到時代的浪潮中。廣電媒體還可以和聯通、移動、電信運營商合作,開發應用軟件、搭建媒體場景、定制特色服務等,實現與通信運營商的共同發展和合作共贏,促進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融合媒體時代對所有的傳統媒體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媒體必然要在新時代發揮自身的特色積極創新和發展。隨著民眾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對信息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廣播新聞只有不斷創新新聞生產和發布的方式,與新媒體優勢互補,豐富傳播手段、強化傳播技術,不斷探索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提供更多為受眾歡迎的內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