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學院商學院 謝文剛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布局的優化,人才市場中的創新型人才十分缺乏。為保障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集中自身的優勢,打造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以產教融合為依托的深度發展。高校需要以產教融合為基礎,最大化的集中可利用的資源,實現專業與職業的對接,既能提升學校的競爭力,也可以通過專業群的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一體化教學。保證企業用人,實現教育輸出,達到雙贏的局面。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培養會計專業的人才時,比較注重會計人才的理論性知識。也就是說,在課堂中沒有為人才提供合適的實踐機會。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后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很難進入高平臺、大企業從事會計專業的相關工作。一部分中小型企業雖然會招聘理論型學生,但由于發展具有局限性,因此學生很難積累足夠多的會計經驗。在經濟優化的格局下,會計專業也需要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向更高深、更有層次的方向發展,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會計知識。但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并沒有深入調查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因此造成輸入與輸出的脫節,很難真正落實產教融合。
在培養會計人才的過程中,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設置大量的課程,但課程種類大多偏向于專業理論,一些實踐類的會計課程被作為選修課程,學生在大量的理論學習中缺乏實踐。既不能驗證自身的學習效果,也無法滿足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在信息多元化的沖擊下,會計行業的職責、使命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數據核算和操作中。會計已經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無法匹配崗位的實際需求。而且目前企業更多關注學生的職業素養,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職業教育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失。
產教融合的基礎是強有力的教師團隊,雙師型教師團隊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論和實踐幫助,也可以推動會計專業的產教融合,實現人才培養的新發展。但就目前來看,多數應用型高校雖然強化雙師型隊伍的建設,也在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占有率,但質量上仍然有所欠缺。首先是一部分應用型高校的會計教師理論知識較強,但缺乏工作經歷,沒有經歷過職場的歷練;其次是一部分企業的輔導教師隊伍專業素養不足,教師形象不高,雙師型團隊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另外,企業的輔導教師由于實踐經驗豐富,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會以實踐代替理論,這很有可能違背理論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認知誤差,影響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
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與教育事業實現深度合作,通過融合式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會計專業中,產教融合的關鍵點是企業崗位需求與會計專業設置對接、職業標準與會計內容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終身教育與專業教育對接。通過這五個方面的對接,會計專業可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行業企業的人才準入制度設計課程體系、開發資源庫,通過學校訓練基地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推動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發展。作為未來會計行業的領軍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需要牢固掌握這五方面的內容,利用專業群建設規范自身的會計職能,樹立會計專業素養,通過綜合素質的提升為社會做貢獻。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會計專業需要從多個層次、多個視角進行合作,通過融合企業、學校、社會的資源,實現三方共贏的基礎上,打造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注意到產教融合這一優勢與發展機遇,通過探索產教融合下的專業建設路徑,適應當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培養創新性人才,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突出學校會計專業的應用優勢和應用特色,利用協同育人實現多方共同發展。
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各類經濟主體十分活躍。因此,各行各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加,應用型高校需要抓住這一巨大優勢,結合產教融合的原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專業鏈和專業群。通過建設與崗位職業對接的專業群落,讓學生在學習會計知識的過程中了解產業方向、熟知未來產業的布局。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深入行業企業中展開分析和調研,通過定期了解企業的崗位需求和崗位準入制度,按照會計崗位和財務管理崗位的需求,調整本專業的課程設置,調整課程的培養方式和培養計劃。重點突出企業的準則,通過加強教育任務、分析職業能力,形成專業性強,一體化程度高的會計專業群。
會計專業在我國教育史上的歷史悠久,相關會計專業的教師力量雄厚,學生的就業率也很高,在各行各業中都有一定的涉及。因此,學校可以以寬基礎、高技能為核心,打造就業適應性的會計專業群,依托會計專業的課程內容,緊跟行業需求,設定含金量高、可持續發展性的會計課程,突出實踐課程的優勢。綜合理論課程設置實踐課程,持續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就業前景。在布局崗位職業群的過程中,高校需要確定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關注企業和行業的用人變化,結合自身學校的優勢打造課程,樹立具有專業特色和影響力的會計職業群。通過對接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用人目標,實現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滿足崗位職業群的需要。
在布局崗位職業群的基礎上,學校需要依托產教融合的機制,以學生的職業導向為前提,設置具有可操作性的課程體系。參考企業的用人標準和用人制度,聯系學校的理論性課程,對課程內容和課程課時做出調整。首先在內容方面的調整時,學校需要依托會計崗位的實際操作流程,較多融入一些實踐性的知識。如將會計實務、處理常規業務的操作方式等融入課程中,讓學生在操作練習的同時,盡早地融入會計角色。另外,產教融合下的課程體系,還需要實踐課程和基地課程的加入,在四年的會計知識學習過程中,學校可以在第一學年將理論性知識全部講解完畢;在第二學年到第三學年,讓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展開會計技能的訓練,同時較多涉及一些財務和管理知識。在課程中根據行業的發展和變化,拓展學生的能力。在第四學年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活動,同時在基地中加入創新創業課程,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跨學科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通過創新創業中的職業教育,強化學生對會計的認識,避免學生功利化的思想。
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高校可以正確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通過混合教學,既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也能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和課程教材,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層次。利用慕課打造名師講堂課程,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會計行業的名家或企業專業人士的思想。在學習過程中,以企業的用人標準約束自身行為,運用線上教學技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根據會計行業不同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提高自身的多種能力,也可以及時整合網絡中的會計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
應用型高校可以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合作模式來構建實踐體系,利用實踐平臺讓學生實操技能,在真實的會計環境中適應身份,提高職業適應能力。在校企實踐平臺中,學校首先可以將企業的用人制度、用人標準用于學生管理中,根據企業的要求約束學生的行為。其次,可以兼顧核算與管理,通過構建企業的管理體制,讓學生通過模擬核算訓練,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實訓平臺可以從理論型、低階型逐漸向高階型、實踐型轉變,在校內建立求職平臺和求職基地,融入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在訓練技能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同時,在此階段內,學生也可以與企業對接,簽訂實習或畢業輸送合同。根據企業的真實情況進行成長和鍛煉,在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企業上手操作,避免企業培訓的環節,也能加強人才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校企合作平臺中,高校可以推出帶有文化性質的平臺,一來將企業文化與高校的辦學文化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感受職業的同時遵循企業的文化,了解會計行業的動態;二來可以根據企業文化調整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深度利用產教融合,實現人才的高層次培養,向企業輸送優質畢業生。
產教融合下,高校可以與企業展開人才對接,通過教師團隊的雙向流動,既能保證學校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工作經驗的積累,也能保證企業的人員利用高校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熟悉會計崗位的理論知識。高校可以吸納行業中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在高校兼任職業教育和實踐教學,通過雙師型人員的合作,提高會計教師團隊的力量,為學生培訓工作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在高等職業院校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競爭力大不如前。因此,需要深度融合產教融合機制,研究產教融合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學研結合,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具有創新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