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鶯,黃書潤,魏開鵬
后方基地醫院平時應注重抓緊戰創傷救治的籌備及演練,不斷提升應急處置水平,為突發公共事件及戰時批量傷員救治提供高效的能力[1]。批量戰創傷傷病員的特點是,突發性強、短時間內傷員多、傷情重、傷勢復雜等[2-3]。所以平時就要做好謀劃、提前籌備,尤其是病房急救單元的快速組建,關系到批量傷員能否得到及時順暢、安全高效地救治。在以往的常規訓練中,后方醫院更多地側重于野戰醫療隊機動救治保障方面,基地化的醫療保障訓練相對不足。近期,我院在衛勤訓練中,重點加強了短時間內快速組建戰創傷救治病房的應急能力演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根據各種殺傷性武器可能導致的受傷情況,包括不同傷部、傷類、傷型、傷勢及并發癥等傷員病例,制訂相應的救護(分類、處置、后送)標準、流程及預案。設計收治傷員3批100名,其中輕中型80名、危重型20名、燒傷20名、骨折50名、復合傷30名,需要組建急救單元3個,重癥病房4間,普通病房30間,組建完成時間4小時。
2.1 人員抽調編組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成立指揮中心,由衛勤處處長任組長。救治人員應從事臨床醫療工作5年以上,業務水平及應急處置能力較強的骨干,共60名。其中,醫師15名、護士45名,來自骨科、燒傷科、普通外科、急診及重癥科等戰創傷相關專科。其抽組軍人10名,文職人員15名,聘用制人員35名。按照戰創傷病房需求,對人員進行分工安排。設置醫療主任1名、護士長1名人、組長4名。醫療主任負責戰創傷病房的救治管理,護士長負責科間及與對外的協調,組長負責各小組之間人員、物質、器械的調配及協作。按照工作流程設置4個醫療組,A1~A4組醫師各4名、護士各8名。另設置辦公護士、分類護士、輔助護士以及機動護士各2名。
2.2 專業技能培訓快速組織人員熟悉相關知識技能、流程方案及職責安排,包括辦公班辦理入院流程、傷員分類、床位安排、戰創傷的疾病特點、臨床表現、觀察要點、搶救配合、心理衛生等。可采用集中面授、分組學習、個別輔導等方法。
2.3 病房物資籌備
2.3.1 病房床位規劃本院骨科有6個病區,騰出1個病區進行隔離警戒,避免無關人員入內,禁止拍照泄密等。設置床位30張:重癥5張、顱腦外傷4張、骨科7張、五官科3張、燒傷5張、心胸外科3張、普通外科3張。制作各類標識牌,包括護士站、專科病房布局圖、門牌、床號等,還制作新組建人員通訊錄、科間固定電話及負責人電話表、宣傳口號條幅。
2.3.2 儀器設備配備床位除標準配有心電監護、吸氧、負壓吸引裝置、治療車外,各專科病房還要配備相應的專科設備,如重癥病房還需呼吸機、氣管插管、除顫儀、急救車等,燒傷科病床配置流體懸浮床、燒傷治療儀等,骨科病房專用床、骨科牽引裝置,顱腦外科需要腦室引流裝備,心胸外科備有胸腔閉式引流等。
2.3.3 藥品耗材準備按戰創傷特點,設置科室藥耗基數,藥品包括平衡液、生理鹽水、抗生素、止血藥、止痛藥、外科消毒液等。醫用耗材有深靜脈置管包、胸穿包、換藥碗、各類紗布、敷料等一次性耗材。
2.4 救治流程演練
2.4.1 啟動應急響應辦公護士收到分類場收治傷病員電話立即通知科室主任、護士長、醫師,各崗位人員就位,準備接收傷員,護士長帶2名分類護士和2名機動護士迅速至相關電梯口準備接診傷病員。
2.4.2 傷員檢傷分類快速辦理入院傷病員到達病區時,由分診醫師查看傷票,分類護士進行專科安排床位,并在右胸前粘貼床位號,危重患者由責任組長護送至病房,普通患者擔架員直接按分類護士粘貼的床號將患者護送至病房。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傷情,傷票、傷情卡及時交給辦公護士進行登記信息并辦理住院。
2.4.3 快速專科診治傷員安置到專科病房后,由專科醫師進行査體,根據傷病員情況進行相應處置,責任護士配合醫師進行各種治療工作,如監測生命征、抽血、補液、給氧、心電監護等。辦公護士及時處理醫囑,輔助班護士認真査對,準備好藥品、耗材,查對無誤后攜帶執行單送至病房給責任班護士一同再次核對后執行。
2.4.4 完善各類文書記錄責任護士及時執行各類醫囑,治療后及時補錄護理文書,登記所消耗的藥品、耗材,同時督促醫師及時完善各類化驗、檢查以及相關病歷文書的書寫。
2.5 重點環節督導
2.5.1 物質檢查護士長重點督察科室設施、設備運行情況,檢査是否齊全、完好,特別是急救儀器、藥品、耗材等,有缺失及時請領補充,有損壞盡快維修,確保隨時能用。收治批量傷員期間,急救物質消耗大,為保證傷員順利救治,應做到統一調配、優先供給,每日由病房護士專人負責消耗物品的領取、保管、發放及登記,現取現用,用完再取,防止流失浪費。同時做好提前儲備,及早籌集,減少物質的非急需消耗。
2.5.2 現場安保軍事訓練要求做好保密工作,確保現場安全、安靜,特別是專用梯、走廊、樓道等位置,選派特勤隊隊員專人負責看管,禁止無關的地方人員出入,不得拍照。傷員到達病房后,在辦理住院手續及安排床位前,現場的患者、擔架員、醫護人員、安保人員等人員多,會出現擁擠、混亂現象。分類的醫護人員快速檢傷,及時安排床位尤其重要,做到安全、快速、有序。
2.5.3 環節協調因臨時組建團隊,人員的習慣、科內的流程還不熟悉,護士長在桌面推演時應事先設想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如批量醫囑的處置、檢查單的放置及擔架傷病員檢查的護送、藥品耗材基數管理及請領補充、傷病員的生活護理、護理人員的排班調配等,要做好科室間與機關相關部門的協調,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3.1 存在的問題
3.1.1 訓練重點實踐性低當前野戰醫療隊的衛勤演練,大多停留于桌面推演或是經年不變的訓練科目,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實戰化程度低,忽略了成批傷病員的實地模擬救治,對戰創傷救治任務、救治流程,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不足,各種應急處置效率低,特別是對批量傷員出現后,如何快速抽組人員、編組培訓、場地規劃配置以及物資籌備等方面,缺乏統籌安排、提前謀劃,對衛勤保障能力較難得到有效提高。
3.1.2 器材裝備儲備不足目前后勤醫院以服務駐地群眾的日常醫療和保健為主,雖也擔負體系部隊的“保健康”任務,但戰創傷病例相對少,如清創、止血、包扎、固定等,缺乏戰創傷的醫療保障,在醫療器材和設備上儲備不夠。
3.1.3 訓練信息化程度低當前演練的信息設備尚不完善,各類文書記錄、物質請領、后送調配、組間溝通保障還是最為原始的紙質、電話、傳真,早已不能適應信息化衛勤保障需要,必須建立一套快速收治、信息共享的信息化保障系統。
3.1.4 救治水平參差不齊綜合性醫院醫護人員普遍存在專科局限,沒有接受系統性、連貫性的戰創傷內容的學習,普遍階梯救治意識不強,缺乏綜合傷情處置能力,特別是成批傷患者救治時的心理應激能力低。
3.2 對策與建議
3.2.1 成立戰救儲備隊伍根據戰救特點及醫院護理梯隊特點,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戰救應急分隊,隊員資歷均要是科室骨干,能夠獨擋一面,本著自愿報名、院里考核篩選后才能確定。在接收到任務時,科室能第一時間內協調,確保人員上崗。制定常態化的培訓方案,每3個月組織一次培訓并考核,內容包括戰救理論培訓、戰救技術(如分類、搬運、包扎、止血等)、心理保健衛生等[4]。同時根據獎懲有度的原則,制定被抽組人員獎懲制度,被抽組人員可按參加任務的實際天數給予補貼,人員所在科室按人數給予質控加分。另外參加任務的科室及個人,可作為年度評功評獎依據。
3.2.2 設立科室物品基數按30名外傷患者為基線,設立科室常規藥品、耗材基數表,在接收到任務時,輔助科室能根據基數表直接備物,做到快速、省事、省時、不遺漏。配備呼吸機、除顫儀、心電監護、氧氣流量表、負壓吸引裝備等基數,平時可以放在租賃中心供全院使用,戰時能第一時間保障戰救外科使用。
3.2.3 制定傷員分級救治時效救治和批量傷病員的衛勤工作方法是訓練重點,強化參訓人員時效救治的觀念,強調醫學技術措施的時效性,在戰傷救治的黃金時間內完成合理的醫療救治[5]。組織指揮統一,信息管理自動化,救治流程優化,力量分工模塊化,檢傷分類快準穩,后送工作標準化,救治方案標準化,醫療操作規范化。合理組織人員,明確分工,快速高效地完成救治任務。遵循“訓戰一致、重點突出、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好先期籌劃準備[6-7]。
3.2.4 提高演練實戰程度戰創傷救治是我軍最早進行軍民融合的領域,隨著交通事故、災害等創傷增多,軍隊戰傷救治理論和技術不斷轉化并應用到平時的創傷救治[8-9]。針對以往存在的問題,以實戰救治為目的,將訓練與實戰相結合,重點突出“真與快”,將戰創傷救治融入到真正的病房,建立一整套迅速啟動、高效運行、流程順暢,快速救治的戰創傷病房組建系統。特別是現場的布置及傷員的化妝,要有一種“硝煙彌漫”、“血肉模糊”的氛圍,才能形成緊張感和帶入感,達到“真槍實戰”的效果。
隨著突發事件的頻率增加和程度升級,對衛勤訓練的模式、方法、內容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解決衛勤訓練響應速度的瓶頸制約,提升保障效率,探索有效途徑。演練快速救治訓練,結合各種實際任務行動,組織醫療隊以確保戰時救得下和保障打贏為目標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快速衛勤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