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莉,馬明敏,韓 超,干振華,蘇 義,戴 焓,周 幸,蘇 皖
根據未來聯合作戰條件下,敵對方打擊理念從“致死”向“致傷致殘”的轉變,戰時短時間內很可能集中發生大批量多批次的傷員,需要快速后送分流到各級救治機構,最終后送到基地醫院展開救治[1]。軍隊醫院與地方衛生機構,如何實現資源共享、快速融合,提高對區域內發生的大批量多批次傷員進行快速高效的聯合醫療救治,是軍地衛生機構融合的短板,也是平時訓練的弱項。本研究緊密結合戰時區域衛勤保障的重、難點問題及實際需要,以降低戰創傷死亡率和傷殘率為目標,探索新體制下區域性軍民融合醫療保障體系研究。
軍隊醫院是衛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戰時最常用、最主要的衛勤力量,地方醫院則是戰時衛勤保障力量的儲備和有力補充,如何開展軍民融合,一直是軍隊衛生工作的重難點問題之一,醫療領域開展軍民融合,涉及環節多、范圍廣,該項工作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官兵的健康、部隊的戰斗力[2]。尤其是在當前新體制下,如何構建區域性軍民融合醫療保障體系,利用現有軍地資源,更有效地提高平戰時傷病員救治能力,是軍事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3]。
1.1 國內軍民融合發展模式分析
1.1.1 軍地醫療資源局部共享共聯成常態軍隊醫院已與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既為服務群眾發揮了積極作用,又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開展“同城雙擁”、“軍民共建”等活動,建立了常態的軍地溝通協調機制,與地方醫院建立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軍隊醫療機構軍事醫學傳統優勢[4],為駐地群眾治病去疾,與街道、鄉鎮、企業、院校、福利院等建立聯系,通過開辟綠色通道、愛民義診、扶殘助貧、送醫送藥,為困難群眾解決難題。參與地方重點學科評審,兼任地方醫學科委會職務,開展軍地聯合攻關研究,產生了一批軍民兩用的成果。通過為民服務,有力促進了為部隊官兵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1.1.2 軍隊醫院加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2008年國家深化醫改啟動以來,隨著地方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發展和深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5],為醫療市場注入生機和活力,潛在的醫療市場得到空前擴大。軍隊醫院支持和積極參與國家醫療體系改革,利用自身資源為地方民眾服務,同破發展難題,同時,地方衛健委為軍隊醫院發展提供了支持,為醫保病人服務對軍隊醫院合理醫療和技術提升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提高了軍隊衛生工作在駐地醫改中參與度和受益度。
1.1.3 軍隊醫院后勤保障社會化持續推進醫院后勤飲食保障、物業保潔、電梯維保、安全保衛、被服洗滌、消防設施及監控維護等均實行社會化保障。后勤保障社會化通過依托社會力量,減少醫院開支和減輕軍隊保障負擔,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質量建設和提高保障效益,是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軍隊醫院發展的有效途徑[6]。
1.1.4 軍地衛生人力資源實現互培共享依托地方高校舉辦“EMBA”研修班,培養了一大批軍隊衛生高素質管理人才,目前多數已走上領導崗位。軍隊醫院與地方院校共同培養碩博士,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共同創建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每年接收臨床實習和進修醫師,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外請地方專家來院指導,外派醫務人員到地方醫院進修培訓;引進大量地方優秀人才為部隊所用,聘用制人員參與日常醫療保障,基本涵蓋臨床一線和保障臨床工作的各個崗位,占醫務人員總數80%以上,在為部隊服務保障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7]。
1.1.5 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扎實有效充分發揮軍隊醫院應急救援能力強和急救裝備好的優勢,積極參與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雪救災、重大疫情防控、突發事件救援等急難險重任務[8]。參與地方120急救網絡建設,成為地方120急救中心分站,在批量車禍傷員救治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僅彌補地方急診資源的不足,也提高軍隊醫院院前急診急救水平,為部隊官兵及民眾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急救醫療服務,是利民利軍、軍民共建、資源互補的軍地融合發展的具體表現形式,為進一步做好軍隊和平時期的保障工作和戰時軍隊醫院衛勤保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2 國外軍民發展模式分析
1.2.1 美國的“軍民一體化”發展模式冷戰期間, 為強化國防力量和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美國推行了“先軍后民、以軍帶民”的政策和軍民分離的國防采辦制度, 由此形成了軍工與民用兩個分割的市場[9]。冷戰結束后,其《重組美國國防工業》,就是力圖實現軍民科技工業一體化的總計劃。通過建立跨部門的軍政聯合協同機構,構建軍民結合型企業,制定軍民一體化的政策法規,實施各種軍民一體化建設的專項計劃,逐步形成了“軍民融合”的國防建設體系,從而提高了整個國家科技工業基礎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增強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1.2.2 日本的“以民掩軍”發展模式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因受國際公約的約束,長期以來走的是一條“寓軍于民”的道路,不設立專門的國有軍工企業,主要依靠民間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發展武器裝備,這實際上就是軍民融合的發展模式。如今,由于信息化戰爭的來臨和發展,日本寓軍于民、軍民融合的發展模式又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2.3 俄羅斯的“軍民分離”到“軍民融合”俄羅斯曾經延續了前蘇聯“軍民分離”的國防經濟管理體制,軍用與民用劃分過于詳細,導致軍事力量發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普京總統對軍事工業實行全面改革,強調在首先滿足國防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進軍民結合和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建立軍民融合的工業體系,盡管目前俄羅斯尚未擺脫長期軍民分離的格局,但軍民融合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
1.2.4 其他國家軍民融合情況印度被認為是實施“國防優先”模式的代表。其實,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已經不再強調軍民分離,而是確立了“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并重、優先考慮國防需求”的方針,開始建立和健全軍民結合型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國防工業體系,目前印度已經形成了包括50個科研機構、48個國營軍工企業和200多個私營企業在內的國防工業體系。以色列的“以軍帶民”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軍民融合建設模式。政府重視軍民結合,鼓勵國有軍品公司和私營軍品公司平等參與國防裝備的項目競爭,建立軍用技術轉民用的機制,用軍用技術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10]。
外軍和我軍均就高度軍民融合工作,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文獻資料中外軍對軍工軍民融合研究比較多,但各國對軍隊醫院軍民融合的研究少且不系統。目前我軍開展醫療體系的軍民融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結合當前軍隊改革實際,從政策制度完善、保障體系構建、衛生機構融合、醫療信息資源共享、軍地雙向轉診機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平戰轉化動員機制等方面,還需積極探索,新體制下軍隊醫院與地方衛生機構區域化融合發展、協同保障的模式及方法,亦缺少構建區域性軍民融合醫療保障體系的系統研究。
隨著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對照軍民深度融合的目標要求,頂層統籌統管體制缺乏、政策法規和運行機制滯后、工作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不斷凸顯[11]。
2.1 政策制度不完善雖然目前國家和軍隊提倡開展軍民融合,但從政策層面無專門關于醫療衛生軍民融合的全面法規制度,對各地醫療衛生軍民融合的方式方法和路徑步驟無統一的規范,各地融合程度也大不相同。有的單位缺乏創新思維、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碰到問題才行動,在破除政策壁壘、獲取地方認同、開創有利局面上裹足不前。
2.2 融合體系不健全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部分地區衛生行政部門設置政策壁壘,有的軍隊醫院無法很好地納入駐地醫療服務體系,在醫院等級認可、省級重點學科扶持、高端人才培養、科研課題立項、醫療技術準入、區域衛生規劃等方面軍地差異較大,沒有形成完善的保證體系。
2.3 軍地銜接不暢通目前軍地醫療機構在職能銜接、力量銜接、信息銜接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軍地職責分明,順暢高效的雙向協調機制還不健全,軍地重大疫情防控、突發事件處置、重大活動保障上信息互通、聯動協作不夠,服務范疇、醫療保障、醫保社保等統籌資源、互補互助不夠,尚未形成預防、醫療、保健、康復為一體的軍地聯合救治和防控體系。
綜上,研究構建區域性軍民融合醫療保障體系,顯得十分重要,探索新體制下軍隊醫院與地方衛生機構區域化融合發展、協同保障的模式及方法,也顯得十分迫切。
3.1 開展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研究依法規范醫療系統軍民融合的組織領導、運行機制、責任義務、政策規定、配套保障等問題,結合綜合醫改試點良機,推進醫療系統區域性軍民融合政策制度的研究創新,細化完善運行機制,實現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2]。
3.2 構建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式應急醫療保障體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軍地信息監控系統,建立軍地區域協同平臺[13],實現聯合監控、信息共享、聯合應急、資源共用,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重大疫情聯合保障和突發事件應急醫療救援機制,強化軍地醫療機構應急醫療救援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3.3 構建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式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的研究本項目擬研究軍民融合區域醫療協同模式下,醫療保健工作的新形勢和保障方案,研究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心理服務為一體的軍地融合醫療保健服務方案。建立軍地衛生機構聯建共管模式,推進軍隊醫院融入衛生行業屬地化管理,加強統一管理和監督,實現軍地醫療服務互聯、醫療技術共享、服務質量互評、檢查結果互認、軍地雙向轉診、危重疾病聯合急救、醫院補償共融等,建立統籌規劃、統籌補償、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融合機制,提高為部隊服務和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
3.4 構建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物資供應保障體系的研究包括探索建立區域藥材、衛生裝備信息調閱平臺,分析平戰時藥材、衛生裝備及血液的配備需求,建立動態、持續、高效的供給鏈機制,藥材供應和衛生裝備供應及維護實現到點保障,血液納入儲備統一規劃,研究經濟實用、操作方便、易于補充的保障方式,建立對環節信息流通進行監管的機制,及時掌握使用和流通情況,做到隨時能調度,保證平戰時衛生物資的及時供應。
3.5 構建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學科人才體系的研究軍隊醫院學科人才體系建設,納入屬地化管理,從重點學科建設、學科特色幫帶、科研課題攻關、高端人才培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人員雙向任職、醫師多點執業、聘用制人員技術培訓和職稱評定等方面加強軍地聯合協作,提高軍隊醫院學科人才技術水平,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層次。
3.6 構建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聯演聯訓模式的研究研究區域軍地衛生機構聯合訓練演練的方式、方法,開展軍地醫院平戰快速轉換、聯合救治及戰時地方衛生力量動員、分配、使用全過程模擬訓練,運用VR技術等構建虛實結合的戰創傷救治模擬訓練系統,設置不同戰場環境下的戰創傷救治技術和救治流程模擬訓練,實現軍地訓練資源的共享,訓練模式的共融,提高地方醫療機構的戰傷救治能力和平轉戰快速反應能力。
3.7 構建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平轉戰及動員機制的研究主要為戰時軍民融合式衛生資源調配與平衡策略的研究,包括區域內各類衛生資源(包括人力、床位、設備、藥材等)的調配及技術服務資源。開展戰時快速醫療衛生動員的機制研究,根據任務需要,強化地方衛生機構實力動員,共同制訂方案預案,常態組織聯培聯訓,開展對接協同演練,有效實現軍地醫院平戰快速轉換及戰時地方衛生力量快速動員,加強軍地醫院戰時聯合保障能力。
3.8 構建醫療系統區域軍民融合信息保障體系按照軍民融合式發展思想,把軍隊醫療資源作為國家衛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向社會全方位、全體系開放,最大限度地發揮軍隊醫療資源的整體優勢,在軍地醫院之間實現信息交互,軍地患者雙向轉診,重大疾病遠程會診,醫療技術網絡教學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進軍隊醫療保障體制和就醫模式的轉變[14]。利用現有軟件技術架構,基于通用化、模塊化、組合化的原則,實現區域性軍民融合醫療保障管理系統的研究,包括:醫療處置分系統、供應保障分系統、模擬訓練分系統、信息融合分系統四個分系統,滿足功能、性能、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要求[15]。
構建聯合作戰條件下區域性軍民融合醫療保障體系,開展戰時快速醫療衛生動員的機制研究,形成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心理服務、訓練、供應保障為一體的區域性軍民融合醫療保障體系,以利實現區域衛生資源的共融共享,提高戰時醫療衛生保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