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亞剛
(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yè)學校徐霞客校區(qū),江蘇江陰 214400)
我國人口眾多,糧食消耗量較大,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看,我國在糧食生產和需求平衡性的表現依然較為緊張,糧食安全問題仍是重中之重。各中職院校在對學生餐飲的教育與管理方面的現有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導致中職生餐飲失范行為愈發(fā)普遍。針對這種情況,各中職院校應積極響應國家勤儉節(jié)約的號召,重點關注中職生餐飲失范問題,積極構建中職生餐飲管理體系[1]。
針對中職生存在的餐飲失范為題,課題組成員在各中職院校中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結果如下。①學生價值觀與餐飲行為存在較大差異。97%的學生認為不應該浪費糧食,有60%的學生承認自己存在浪費行為,94%的學生認為應當對浪費現象進行阻止,但只有17%的學生真正阻止過周圍同學的浪費行為。通過對中職生的調查,大部分學生明確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但無法有效控制自身和周圍同學的餐飲失范行為。②學生關注自身餐飲失范行為較少。調查中,54%的學生對自身餐飲失范行為有明確的記憶,有87%的學生認定周圍同學存在餐飲失范行為。學生看到其他人的餐飲失范行為往往比自己的多。③中職生的餐飲失范行為受社會和家庭影響較大。在出現過餐飲失范行為的學生中,43%的學生表示原因是在家吃飯時也會有一些浪費,32%的學生表示傾向于瀏覽網絡上的“吃播”,其余25%的學生是因為某天食堂飯菜質量不高、自身偏食或用餐時出現突發(fā)事件等情況造成的浪費。根據這份數據可知,中職生存在的餐飲失范行為的一部分原因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引起的。
中職生大多處于16~18 周歲,當出現餐飲失范行為時,往往傾向于將行為的原因歸咎于外部影響,無法有效找出自身原因、反思并及時改正自身失范行為。大部分學生明確了解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但仍難以改正浪費的不良習慣,即便改正也較容易出現復發(fā)的情況,導致學生出現矛盾心理,從而使其餐飲失范行為更加普遍[2]。
面對現代社會中的種種誘惑,正處于心理成長期的中職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分析、甄別其中的負面信息。并且由于中職生缺乏較強的自我掌控能力,接觸到無良“吃播”時容易觸發(fā)其效仿心理,導致其被負面言論裹挾,被奢靡思想左右,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造成中職生出現餐飲失范行為的原因較多,且較為復雜。部分中職院校主要精力放在學生專業(yè)技術的提升和就業(yè)方向的選擇,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成長沒有投入足夠的關注,在調查中發(fā)現,雖然各中職學校都有一些學生餐飲方面的相關制度,但制度并不完善,實際就餐過程中的檢查力度還存在不足。餐飲文化禮儀教育滲透還不夠全面。有些辦學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農村中職學校因食堂硬件條件的限制及食堂用工人數的不足,導致就餐模式只能采用桌餐制,學生對菜品無法選擇,從而因個人喜愛、偏食等原因導致食物浪費現象時有發(fā)生[3]。
針對中職生出現的餐飲失范行為,學校應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具體方法如下:①教育工作者應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對自身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在日常進餐過程中不鋪張、不浪費,珍惜每一粒糧食;②部分中職院校可酌情考慮取消教工人員的單獨食堂,讓教工人員與學生一同用餐,潛移默化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餐飲習慣,改正餐飲失范行為;③對存在餐飲失范行為的學生要及時開展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形成自覺意識,并且可以通過獎懲機制來規(guī)范學生的餐飲行為。通過以上方式可以有效在行為層面防止中職生餐飲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并且可以提升其綜合素質和思想品德。
勤儉節(jié)約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更應是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標。針對中職生存在的餐飲失范行為,學校要積極發(fā)揮引導、宣傳作用,具體可通過以下措施開展:①學校定期開展以勤儉節(jié)約為主題的講座,使學生明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認同節(jié)約型理念;②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向學生家長宣傳勤儉節(jié)約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長掌握教育的方式、方法,合理規(guī)劃學生每日所需伙食費,避免出現過度消費和鋪張浪費行為的出現,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教育工作,形成家校合力;③積極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價值觀,揭露部分無良“吃播”的虛假性和誤導性,使學生徹底認清社會中存在部分為商業(yè)利益而嘩眾取寵之人的真實面目,并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傳達勤儉樸素的生活理念和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各中職院校應在愛糧節(jié)糧方面持續(xù)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大力反對鋪張浪費,使節(jié)儉意識深入學生和家長的內心,自發(fā)自覺地形成良好的風氣[4]。
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各中職院校應嚴格干預中職生餐飲失范行為,積極構建完善的餐飲管理制度。
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中職院校可以考慮試行自助用餐制度,來取締傳統的窗口打餐模式或桌餐模式,減少由于食堂工作人員定量分餐造成的餐飲失范行為,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際用餐需求來選擇食品。這種自助用餐形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學校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使學生在出現餐飲失范行為時更多關注自身問題。②將中國傳統美德和餐飲文化禮儀融入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監(jiān)督能力的提升。同時,應注重對食堂工作人員的服務素質培訓,使其在發(fā)現學生出現餐飲失范行為時可以配合值班教師及時有效地進行阻止。③應建立健全的餐飲管理制度,將學校管理、學生自我管理進行充分融合,將管理工作視為一個整體,從制度體系角度出發(fā)對管理工作進行徹底的梳理與整合,確保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之間相互監(jiān)督、共同進步[5]。
中職生出現餐飲失范行為不僅僅是各中職院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家庭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也應對這些行為的出現負責。①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應在日常家庭教育中起到榜樣作用,杜絕浪費糧食問題,在家庭中形成勤儉節(jié)約的家風家訓;②政府及社會公益組織應加大宣傳、引導、管理力度,通過組織社會公益性講座等活動,促進人們形成節(jié)儉的社會風氣,同時對“吃播”亂象和社會中鋪張浪費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和查處,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有力扭轉社會中存在的奢靡浪費風氣,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節(jié)約精神、樹牢節(jié)約防線,與學校和家長共同促進管理育人、活動育人的真正落實。
杜絕中職生餐飲失范行為,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而且對國家糧食安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對學生個人而言是一種自律能力的展現,更可以促進勤儉節(jié)約理念在社會中蔚然成風。當鋪張浪費、過度消費等陋習逐漸消逝時,人們的個人意識便會從“小我”向“大我”轉變,無論是思想層面還是行動層面,從大局出發(fā)、用長遠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將國家和人們放在心中的首要位置。所以,對于中職生餐飲失范問題的干涉與管理工作對學生個人、中職院校乃至國家的良好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