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磊
豬丹毒,也被稱為“鉆石皮膚病”或“紅熱病”,是由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征為病豬高熱(42℃以上)、急性敗血癥、皮膚疹塊(亞急性型)、慢性疣狀心內膜炎、皮膚壞死、多發性非化膿性關節炎(慢性型)。因臨床癥狀復雜,常被誤診為豬圓環病毒病、藍耳病、偽狂犬或豬瘟等。因其常與流感等疾病混感,一旦耽誤治療,常造成較大損失。
豬丹毒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平直或微彎纖細小桿菌,具有明顯的形成長絲的傾向。其對鹽腌、火熏、干燥、腐敗和日光等自然環境的抵抗力較強。本病多為散發或地方流行,有時也發生暴發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炎熱多雨的夏季高發。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傳染源,健康豬既可通過攝入病豬的排泄物或被其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過皮膚損傷及蚊、蠅、虱、蜱等吸血昆蟲感染。本病屬于條件應激性疾病,場內環境骯臟潮濕、飲水系統被污染、日糧更換頻繁等應激性因素均可以加重本病流行與發生。本病主要發生于架子豬,哺乳和成年豬發病相對較少,其他家畜和禽類包括也有病例報告,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稱為類丹毒。有國外資料顯示,3月齡以上的豬易感染此病。這種本來在我國瀕臨滅絕的疾病,近年又有卷土重來之勢,2011年以來,我國許多地方均有報道此病發生。
豬丹毒潛伏期短則1天,長則7天,根據臨診癥狀表現可分為急性敗血型、亞急性疹塊型和慢性心內膜炎型。
(一)急性敗血型。此型較為常見,以突然爆發、急性經過和高死亡率為特征。病豬體溫升至42℃以上、精神不振、高燒不退;減食或食欲廢絕、嘔吐;結膜充血;大豬和老齡豬糞便干硬,附有黏液,小豬表現為腹瀉下痢。耳后、頸下、背、胸腹下部及四肢內側的皮膚可見凸起的紅色斑塊,大小不一,指壓褪色后而融合一起,后期瘀血呈紫黑色。病豬多于發病后3~4天內死亡,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轉為亞急性疹塊型或慢性型。哺乳仔豬和剛斷乳的小豬感染后突然發病,一般表現為神經癥狀,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過一天。懷孕母豬發病可引起流產。
(二)亞急性疹塊型。本型病癥較輕,臨床較為少見。病豬體溫升至41℃以上,其背部、胸側、腹下、肩部、四肢甚至全身皮膚出現界限明顯,形狀呈方形、菱形或圓形,有熱感的疹塊,俗稱“打火印”“鬼火印”,指壓褪色,疹塊高出皮膚1~2毫米,大小約一至數厘米,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出疹塊后體溫開始下降,癥狀減輕并漸愈,疹塊可融合、壞死、皮膚脫落,病豬自行康復,也有不少病豬在發病過程中,癥狀惡化而轉變為敗血型而死,病程約1~2周。母豬感染會導致流產。
(三)慢性型。該型一般由急性型或亞急性型轉變而來,也有原發性,常見癥狀有慢性關節炎、慢性心內膜炎和皮膚壞死等幾種。慢性關節炎病豬四肢關節炎性腫脹(腕、跗關節較膝、髖關節最為常見),后期變形,跛行或臥地不起,生長緩慢甚至成為僵豬;患心內膜炎的病豬則表現為消瘦,貧血,全身衰弱,喜臥厭動,追趕時常突然倒地死亡,聽診心臟有雜音,心律不齊。慢性型的豬丹毒有時也形成皮膚壞死,多發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后逐漸自愈,如發生繼發感染,則病情復雜,病程延長。
急性型病死豬的脾臟呈櫻桃紅色、腫大、柔軟、有敗血癥狀,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外翻、多汁,胃幽門、十二指腸黏膜出現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肝腫大,出現“大紫腎”;慢性型可見心臟二尖瓣和主動脈瓣出現菜花樣增生物,關節發炎腫脹,內有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物。
(一)預防。豬丹毒的發生與環境衛生條件差有很大關系,因此,要加強日常飼養管理,保持欄舍清潔衛生和通風干燥,避免高溫高濕,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堅持自繁自養,對外購的生豬,要做好隔離觀察21天,無異常后方可混群飼養。
預防接種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飼養管理人員可在每年春秋或冬夏二季定期對養殖生豬進行免疫注射,為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仔豬免疫因應選擇在斷奶后進行首免,往后可每半年免疫一次。豬丹毒疫苗有單苗、Ⅱ聯苗、Ⅲ聯苗,弱毒苗的免疫效果好,目前常用的一般為豬瘟、豬丹毒和豬肺疫三聯苗。
疾病高發期,可以進行藥物預防,一般選用阿莫西林拌料飼喂一周即可。
(二)治療。本病一旦發生,快速確診是關鍵,特別是急性型。養殖人員需對發病豬及時隔離進行治療,一般發病后的24~48小時內治療效果最佳,治療藥物首選青霉素類,適當加大劑量進行肌肉注射,以迅速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每天2次。同時,對本場其他未發病豬使用阿莫西林拌料飼喂,進行緊急預防。
豬丹毒的防控要優化飼養管理,注意改善生豬養殖環境,及時有效地做好養殖場驅蟲、滅鼠、防鳥工作,嚴格消毒程序,做好日常消毒、入場生豬檢驗檢疫工作,及時淘汰陽性病例,同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豬丹毒危害較大,對于慢性病例建議直接淘汰,有治療價值的,可以使用足量青霉素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