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豆
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的曲目量可謂是達到驚人的程度,尤其在藝術歌曲這個領域的成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通過分析這首曲子中“揚抑抑”格動機與“揚抑抑”格動機的發展——即它與其他音樂元素結合而成產生的不同音樂主題、音樂形象,從而總結出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D.760中“揚抑抑”格的音樂內涵與闡述。
首先“揚抑抑”格是一種節奏型,“揚”代表長音或重音,“抑”代表短音或弱音,即長-短-短的節奏型,在音符里可用一個四分音符加兩個八分音符來解釋。在邁爾的節奏分析法中,他把節奏看成是這樣一些模式,其基本單位由一個強拍加上一到兩個與之相聯系的弱拍而構成。不同數目的弱拍和一個強拍結合的不同方式,可產生五種不同的節奏組合類型,“抑揚”格、“抑抑揚”格、“揚抑”格、“揚抑抑”格、“抑揚抑”格,并且這五種組合類型是所有邁爾節奏分析的基礎。它從希臘韻律學[Greek prosody]中派生出五個不同的名稱為他們命名,并且用“-”表示強拍,用“︶”表示弱拍①。
其次,在《流浪者幻想曲》D.760中,“揚抑抑”格的音樂元素以鮮明的節奏特點作為整首曲子主題的核心發展材料,獨特的節奏性格作為樂思發展的基礎材料。筆者接下來,將會以《流浪者幻想曲》D.760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這些以“揚抑抑”格為主題的動機,在四個樂章中與其他音樂元素的結合而產生的多元的音樂性格。
1、“揚抑抑”格主題動機
舒伯特“揚抑抑”格的音樂元素在其各個時期、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之中都始終存在。在《流浪者幻想曲》D.760這首由四個樂章緊密相連而成的曲子中,“揚抑抑”格的音樂元素更是被運用的淋漓盡致。在第一樂章的主題,“揚抑抑”格音型由一個四分音符加兩個八分音符所構成,這樣的節奏型幾組重復組織起來,源源不斷的動力仿佛能量在爆發之前的暗自涌動,為緊接下來的分解主和弦埋下伏筆。這個具有“揚抑抑”格音樂元素的主題動機來源于同名藝術歌曲《流浪者》D.489中主題所對應的鋼琴伴奏織體的節奏動機,其聲樂部分的旋律動機則成為了《流浪者幻想曲》第二樂章的主題。
將聲樂與鋼琴伴奏的和聲與旋律原封不動地轉移至第二樂章,這也是這首曲子以《流浪者幻想曲》為名的緣由之一。它的調性以?c小調為基礎調性,這與傳統的奏鳴曲式的調性布局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們通常會在第二樂章往屬調、下屬調、平行小調或降VI級發展,而這樣采用了與第一樂章間隔小二度調性的作品極少可見。再者,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在C大調呈示之后,并非轉至傳統的屬調或者平行小調而是E大調,這里對其后第二樂章調性發展至關系小調?c小調暗含了伏筆。舒伯特在調性布局上的精妙可見他極具有創新意識。其和聲進行仍遵循調性和聲的基礎框架:t-s-t-D-t-s-D-t。這是調性音樂時期作曲家們遵循的一種典型的和聲骨架的進行原則,如此多作曲家在這個原則內卻創作了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音樂風格,這正是音樂魅力之所在。
2、“揚抑抑”格主題動機的變體
在《流浪者幻想曲》的第三樂章中,“揚抑抑”格的節奏動機衍化為“揚抑揚”格的模式。這一樂章的主題從第三小節才開始,前面兩小節是第二樂章的延續,這首曲子的四個樂章間的連接十分密切。“揚抑揚”格與?A大調的主和弦構成了兩小節重復的主題動機,這與第一樂章中的“揚抑抑”格主題有異同之處,首先“揚抑揚”格的時值縮短,速度變緊湊,由之前的一個小節兩組動機變成一個小節一組動機;其次第一樂章調性為C大調,而第三樂章為?A大調,調性有所區分;最后附點節奏的插入,使流浪者的音樂形象更堅定有力,猶如邁著斬釘截鐵般的步伐。相同之處在于,兩者都是對主調性的鞏固與加強,利用柱式和弦對調式主和弦進行多次強調。
關于節奏的認識,狹義范圍只停留于音的長短與音的組合,但在實際作品的運用中,節奏與速度,強弱,和聲甚至是曲式結構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同樣的節拍中,非常規的重音的安排將會導致不同的聲響效果,例如瑪祖卡舞曲的節拍與常規的三拍子差別迥異(注:重音在落在第二拍是瑪祖卡舞曲的特色)。在現代音樂的節奏分析方法中有許多種分析路徑:如邁爾在《音樂的節奏結構》(The Rhythmic Structure)一書中就對節奏的排列與節奏的緊張度、節奏與曲式二者的聯系等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這表明了節奏的分析不應該只局限與單一的分析方式,即便是相同的節奏音型在同一首作品中呈現出的音樂效果也是多樣的。因此這節主要從這首曲子的全樂章為視角(中觀視角),結合其他音樂元素來觀察多元的“揚抑抑”格音樂元素與音樂內涵。
1、“揚抑抑”格與音量的結合
在第一樂章的尾聲部分,“揚抑抑”格音樂元素的最弱值浮現。作曲家采用術語ppp標記這一段結尾,和聲在?c小調的屬和弦與重屬和弦上一直交替持續而最終并沒有回歸到主和弦,以半終止的模式結束了第一樂章。從全樂章來觀察,這一段落作為橋梁緊密連接著第一樂章與第二樂章,可視為第二樂章的? c小調的屬準備。一個生動的形象與音樂結合而自然地表現了一位孤獨的流浪者邁著虛弱的步伐開始吟唱起了《流浪者》,這個形象暗指誰?或許是舒伯特自己,亦或許是在深夜聆聽這首《流浪者》的每一位。
相比較“揚抑抑”格音樂元素的最弱值只在全樂章中出現一次,最強值的出現次數更為頻繁。除了第二樂章的“揚抑抑”格主題動機是以pp的弱音出現,其余三個樂章的“揚抑抑”格主題均是以ff呈現。同時在速度方面也依舊遵循傳統的奏鳴曲式四個樂章“快—慢—快—快”的速度安排原則,速度與力度的無縫結合在此也不證自明了。
2、“揚抑抑”格與和聲的結合
(1)“揚抑抑”格與正三和弦
在這首作品中“揚抑抑”格動機與正三和弦的結合最為常見。在每個樂章的主題或副部主題等進行陳述的樂句都以強調主——屬和聲的進行為“揚抑抑”格動機的基礎和聲,在調性和聲體系中,屬七——主的進行為最基礎的和聲運動,憑借這兩個和弦從緊縮到釋放的相互關系,就可明確調性、調式。IV級和弦的運用大多數與拿波里和弦搭配使用,在第一樂章的再現部136-139小節中,IV-N-V-IV-N-V的和聲在降D大調進行,變和弦的運用是音樂的緊張感加劇,悲憤的情緒壓抑許久而不能發泄。
(2)“揚抑抑”格與調式交替和弦
作為十八世紀與十九世紀之交的代表作曲家,舒伯特的音樂中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理性,同時,受到浪漫主義的文學,詩歌等藝術的影響,追求自由性,抒情性、戲劇性的浪漫色彩在他的音樂氣質里面也不斷散發著。對于和聲色彩的運用,舒伯特創新性的作曲意識在原有的調性框架內增添了更趨復雜的和聲語言,例如143-144小節,這是《流浪者幻想曲》第一樂章的再現部副題,“揚抑抑”格的動機在V—iv和弦后,由原來的一個四分音符加兩個八分音符,緊縮為一個八分音符加兩個十六分音符。V和弦進行到iv和弦,借用了同主音小調(c小調的iv級和弦),作曲家在尋求擴充和聲的色彩性,因此功能和聲被削弱了。
類似的和聲手法在161-164小節同樣可觀察到。“揚抑抑”格的音樂動機在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之間輪流演奏,其V—?VI的和聲進行,在阻礙終止中構成戲劇性的聲響效果。?VI級和弦借用了同主音小調(c小調)的VI級和弦,大小調式相互滲透,和聲色彩在明與暗之間穿梭,體現了流浪者悲喜交加的復雜情緒。
以上兩個例子雖然V級和弦往不同的方向進行,但在低音線埋藏一個G-?A的半音級進,這種半音化的和聲行進是舒伯特調色板上的顏料。桑桐在《半音化的歷史演進》一書中曾提及:舒伯特在變和弦的應用、和聲的色彩對比方面、半音化的處理方面都有大膽的創造。②
3、“揚抑抑”格與對位模仿
《流浪者幻想曲》第四樂章的呈示部。作曲家把“揚抑抑”格的音樂元素與復調的寫作手法相結合,首先主題在主調上由低聲部進行陳述,以兩小節為模進單位,八小節之后,在屬調上由高聲部進行答題。這種傳統的賦格體裁被舒伯特穿越時間、穿越空間傳達給了19世紀的聽眾。從12小節開始,和聲開始進行持續的離調V/iii-vii/vi-vii/iv-V/V-iii-V/V-V,迷離的和聲色彩渲染了動人的藝術氛圍。第四樂章凝集了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風格、古典時期的曲式結構以及浪漫主義時期的和聲色彩,這里可體會到作曲家縝密的創作思維以及令人驚嘆的才華。他擺脫了貝多芬在奏鳴曲體裁上堅不可摧的地位,而構建了自己的王國。
在舒伯特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中“揚抑抑”格的音樂元素無處不在,不同體裁、不同時期的音樂中總能找到這個元素的身影。也就是說這個音樂元素在具有“適用于這首曲子的唯一性”的同時,仍然能在舒伯特其他的音樂作品中見到,仍可作為其他樂曲發展的動機。
如果說“揚抑抑”格僅是作為一個音樂動機存在于他的音樂作品中,通過各種分析而找到它作為一個基本樂思通過各種變奏衍化為所有主題出現的構思,出現次數能足以證明它存在的重要性,或者說“揚抑抑”格是舒伯特音樂創作的風格特點,筆者認為這僅是一種表層的音樂現象。
首先其背后關于作曲家本人主觀的心理因素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許多音樂分析者不愿牽扯的討論點,因為這種復雜的心理因素,每個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樣的,考究起來看似不嚴謹,實則音樂千人一面的特質與作曲家本人盤根錯節。他為何如此熱衷于這個節奏型,筆者從兩個可能性來推測:其一,舒伯特所擅長的創作領域是藝術歌曲,在歌曲創作中,作曲家通常都會使歌詞與旋律相輔相成,“揚抑抑”格的節奏型與詩韻更為融洽,因此自然而然地對這個節奏動機有所欽慕;其二,作曲家對前輩的致敬,如大家所熟知舒伯特對貝多芬萬分崇拜。在貝多芬的音樂中火箭主題(rocket theme)、三連音、同音重復都是他音樂主題的特色,從舒伯特的創作中所牽扯及的心理因素來說并不無可能。同樣的例子還有拉赫馬尼諾夫對于d小調的偏愛,僅僅因為它是悲傷的調性?或許這連他本人都無法解釋。
最后談及它對十八、十九世紀音樂產生的影響,這個“揚抑抑”格音樂元素不僅作為這首曲子的核心動機,更是舒伯特開創性的單一性結構構思所運用的音樂動機,它與“單一性主題貫穿發展”的創作手法珠璧交輝,即通過是主題滲透到每個樂章中,這種手法在奏鳴曲結構的框架內大大擴展了貝多芬的循環性概念(Cyclic Form)——四個樂章連續不斷,各樂章的主題動機、調式調性都有著整體間的聯系。李斯特也正是受到了這種曲式框架的影響,因此創作了具有革新性的單樂章標題交響詩。
舒伯特的“揚抑抑”格音樂元素在《流浪者幻想曲》中以不同的音樂性格、音樂內涵在各個樂章間呈現,從理性的方面思考它是作曲家在創作時對調性、和聲、旋律等技法的刻意布局而導致的結果,是整首曲子發展的有機原始材料。筆者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對“揚抑抑”格音樂元素展開了分析,清晰地看到“揚抑抑”格音樂元素在這首作品中以動態的發展趨勢,慢慢地向四周生長,不停地與其他音樂元素結合并產生多元的音樂姿態。■
注釋:
① [英]尼古拉斯·庫克著,陳鴻鐸譯.音樂分析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11.
② 桑桐.半音化的歷史演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