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流行音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紀的美國,但是以搖滾、爵士及鄉村為代表的音樂風格多種多樣,直至20世紀,流行音樂普遍趨向大眾化,內容通俗且貼近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加之情感表達大多真摯且深切,廣受好評。區別于古典及傳統民間音樂,中國流行音樂最早受歐美影響,后來通過結合本民族文化進而形成了“中國風”流行音樂。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當屬香港樂壇,20世紀60年代后國語流行歌曲在臺灣風靡一時,70年代末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流行音樂隨之發展,多元化格局就此形成,90年代初出現了一種新穎的音樂曲風,即在流行音樂中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借鑒古詩詞及各類典故,周杰倫、陶喆及王力宏等一大批現代流行音樂創作人將其推向巔峰,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流行樂壇刮起了一陣空前的“中國風”浪潮。
對于“中國風”歌曲的定義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但搜索引擎中可以找到的定義是基于音樂制作人黃曉亮的觀點,“中國風”即三股古三新相結合,三古為古辭賦、古文化及古旋律,而三新則為新唱法、新概念及新編曲,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樂種,歌詞內的中國文化內涵深厚,同時以新派唱法及編曲來營造歌曲氛圍。亦有人指出“中國風”歌曲大多采用了宮調式主旋律,在編曲上也大量運用以二胡、古箏及琵琶為代表的中國式樂器,或是在唱腔上借鑒了以黃梅戲及京劇為代表的民歌戲曲,題材大多為古詩詞、典故及古代神話傳說,其意境大多深遠且隱晦。網友普遍認為“中國風”不僅是指具備中華民族風格的歌曲,同樣還是指符合中國人傳統審美標準的一種音樂風格,而著名作詞家方文山曾經指出,“中國風”歌曲即曲風為中國小調或傳統五聲音階的作品,編曲上加入以二胡及琵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樂器,或歌詞間夾雜以拱橋及紅顏為代表的古典元素,且不論比重如何,均可視為中國風歌曲。
“中國風”為一文化名詞,不僅應用在音樂領域中,同時在服裝、繪畫、建筑及書法等領域中也有所普及,始終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中國風歌曲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風靡一時,從此之后流行樂壇也不再是單調的情歌,反而成為了中華文化得以繼承與弘揚的重要途徑。國家教育部門曾宣布向社會征集“古辭新韻”,即鼓勵社會各界采用流行曲風來詮釋經典詩詞,希望以此來加強對經典語言文字的推廣效果,且除此之外,考題中以“中國風”歌詞為材料的閱讀題被廣泛應用,這一現象代表著“中國風”如今已經廣泛普及,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
就歌詞中的韻律美而言,一是指對偶,二是指押韻,前者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常用兩個結構相同且字數相等詞組來表達相反或相近的意思,在古詩文及駢文中十分常見,后者同為修辭手法,且絕大多數語言文字藝術在進行創作時都會使用到這一技巧,以此來凸顯歌詞的旋律美。中文的押韻則有賴于聲母及韻母的靈活運用。特定位置的字,如果其韻母相近,在演唱時就會給人一種和諧的感受,以《千里之外》的歌詞韻腳為例,“海”、“來”、“排”、“外”及“開”全都押在了“ai”上,主歌五字一句,而副歌長短交錯,連貫且情感表達到位。
就歌詞中的意境美而言,往往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夠體現,以《青花瓷》為例,雖然“天青色”及“煙雨”原本只是普通的意象,但在方文山的筆下均成為了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呼應主人公強烈的情感,而“隔江千萬里”則采用了夸張的寫作手法,以“炊煙”來體現人物之間的距離感,進而體現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傷。按照意境層次可以簡單將其分為實境與虛境,通過古風模仿或典故簡單堆砌而形成的歌曲難以打動人心但創作難度相對較小,而虛境的創造則需依靠“中國風”歌詞,給聽眾一種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引起情感共鳴。
就歌詞中的含蓄美而言,不同與搖滾樂中的歡快的表達方式,中國風歌曲大多帶有冷色調,且意境以蒼涼為主,為此其表達方式相對而言較為委婉與含蓄,以《煙花易冷》的歌詞為例,全曲中幾乎沒有提到發生了什么事,也沒有過多關于“你”和“我”的描述,但卻通過寫景來襯托主人公的情感,用詞十分精巧,且“雨紛紛”、“草木深”及“老樹根”等的“en”韻腳更適用于表達凄涼的“中國風”歌曲,其中的含蓄美不言而喻。
就調式調性而言,“中國風”流行音樂大多采用民族調式并以此為主旋律,五聲調式為主,即宮、商、角、徽、羽五音構成,在此基礎上加入清角或變宮則為六聲調式,若加入清角及變宮則為七聲清樂調式,若加入清角及閏為七聲燕樂調式,若加入變徽及變宮則為七聲雅樂調式。以《青花瓷》為例,主歌部分為A宮五聲調式,以下行五聲音階來陳述主題,雖然跨度不大但卻以商、宮、羽作為旋律的主干音,結尾處落于A商以突出歌詞韻味,第二句反向進行,以五度連跳來營造起伏的旋律,以徽、羽、角為主干音,結尾落于A宮,觀其副歌部分,將跨度拉伸直至五、六度音程大跳,整體旋律圍繞宮、徽、角開展,與主題旋律情緒形成鮮明對比,并無偏音,試圖以A宮五聲調來體現歌曲的恢弘氣勢。
就旋律特點而言,“中國風”流行音樂旋律相對平穩,大多在一、兩個骨干音階的上下方進行,亦或是采用民族調式中不完整的五聲音階為旋律線條,同樣以《青花瓷》的主歌部分為例,旋律開始以B商、A宮及F羽為主,旋律線條整體下行,隨后旋律線條上升并轉變為E徽、F羽及C角,其三階音是“中國風”流行音樂中最常使用的旋律線條,整體趨于平穩,用于體現其含蓄及內斂的特點。
就節奏節拍而言,歌曲節奏相對規整,少見復雜結構,每句之間以及每段之間大多以重復為主。以《煙花易冷》副歌部分為例,其結構型相對規整,第一句及第二句均為弱起,節奏型包括四十六、前十六后八以及前八后十六,兩句節奏型基本相似,且只在尾部稍加變化,這種節奏模仿主要為了體現“中國風”音樂意境,且旋律線條搭配節奏型變化使得整體趨于平穩,起伏相對較小。
“中國風”流行音樂大量使用民族樂器以凸顯民族特色及文化,其中以琵琶、二胡、古箏及笛子最為常見,配器以電聲樂為主。民族樂器大多在前奏、間奏及尾奏中出現用于增強歌曲意境并凸顯情感表達。以《青花瓷》為例,前奏包括大鼓及打擊樂,在此基礎上增加镲片滾奏以進行鋪墊,主旋律為古箏,配合豎琴音色做和聲,隨后增加笛子并吹奏上行音階,進而將聽眾帶入山水畫意境之中,余音以敲打擅板為主,給人以余音繞梁之感,最后以笛子的徽音顫音加以修飾,從而突出意境之美,由此傳統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實現了有機融合,許多現代中國流行音樂具備現代美與古典美,既富有時代氣息又不失民族特色。
“中國風”歌曲中不僅使用傳統戲劇唱腔,同時還結合了R&B轉音,既像歌又像戲。R&B為節奏布魯斯,以節奏感較強及靈活為主要特點,以藍調及搖滾等多種樂種為基礎,在情緒表達方面有較大優勢,每一音階結尾處的旋律及節奏都有所變化,對演唱者的尾音處理有較高的要求,尤其是真假音轉換及轉音隨意性較強,且副歌部分通常會做即興表演,從而使歌曲更具個性,而京劇唱腔中“切字”即將一個字拉長并分成好幾個音階演唱,與R&B轉音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流行歌手周杰倫、王力宏及陶喆等人經常使用這種唱法。除此之外,“中國風”歌曲廣泛借用rap及搖滾等流行唱法,以陳升的《One night in 北京》為例,完美融合了京劇與流行元素,在搖滾版的改編中女生唱段改為假聲唱腔,獨有一種爆發力及撕裂感,給聽眾帶來更為直觀的聽覺刺激,有利于現代人的情感表達,而rap在俚語中相當于談話,其特點是在機械節奏背景下快速說出一連串押韻詞語及語句,“中國風”歌曲結合這種元素后節奏感十足,且歌詞韻腳本就多種多樣,Rap的融入一點也不突兀,反而能夠凸顯其韻腳特點。
“中國風”歌曲之所以能夠在當今樂壇上獨樹一幟就是因為其獨特的民族元素,在編曲方面,“中國風”歌曲大量使用中國傳統樂器,在此基礎上與西洋樂器進行完美融合,使歌曲既有民族特色又不乏當代流行元素,旋律動感十足又不乏典雅。中國樂器種類繁多,而“中國風”歌曲中大量使用以二胡、笛子、琵琶、古箏、蕭、嗩吶以及馬頭琴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樂器,不同樂器的音色擅長營造不同的音樂氛圍,以二胡為例,可延長思緒、營造哀怨氛圍,以琵琶為例,可表達嗚咽之感、如泣如訴、娓娓道來。“中國風”歌曲中包含了許多西洋樂器,其中以鋼琴及吉他最為常見,這些西洋樂器具有較強的節奏性,與中國樂器的融合可以形成鮮明的反差,但“中國風”歌曲以突出中國特色為主,為此大多西洋樂器只起到輔助作用,以《菊花臺》為例,開篇的凄美弦樂起到了鋪墊的作用,中間采用琵琶、古箏及長笛為主要旋律,配合若有若無的拍板聲,從而營造出絲絲的憂傷之感,使聽眾感受到物是人非的憂愁,最后一段以葫蘆絲獨奏來加強“中國風”色彩,而這種中西合璧的表現手法不僅將中國古典意境完美勾勒出來,同時還使得歌曲具備現代特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構思精巧。
除優美的旋律及純熟的演唱技巧之外,作詞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是營造“中國風”歌曲意境并吸引觀眾眼球并與之產生共鳴的主要因素。“中國風”歌曲重點突出其歌詞的張力,使觀眾在欣賞之余能夠有所感悟,遣詞造句、精雕細琢,聯合多種修辭手法。歌詞本身具備一定的文學特點,借鑒古詩詞及典故而創作的歌曲也更具文學意味,不經意的景物描寫及簡單的陳述都可以成為寄托主人公情感的載體。就修辭手法的運用而言,詞語的倒裝及轉品使得歌詞張力增強,畫面感更加真實,充分調動了聽者在視、聽、嗅及觸覺上的感受。作詞家方文山善用析字法,將文字的形體、聲音及含義加以分析,打破固定的語意以產生更多的表達效果。其中以《菊花臺》中的“愁”字為例,“秋心拆兩半”即為“愁”,本身這個字已經代表了作者的愁苦之感,作詞者將其生生拆開,因而愁上加愁,且此處運用了宋代《惜別》中的典故,“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而“秋”字本身就是悲涼的代名詞。“秋”與“心”恰好是情與景的真實寫照,突出與心愛之人不能相聚且面對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更添一絲憂愁,加深了歌詞的含義,情感表達更為豐富。類疊又稱反復,這種修辭手法常用于非連續出現的字詞或句子之中,為此又叫疊詞或疊句,《青花瓷》中體現在“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中的“惹”字,對強化詞語意義、渲染情感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常見夸張、頂針、轉品、比擬、比喻及引用等多種修辭手法,效果各異,但都突出了“中國風”歌曲的獨特韻味。
從本質上來看“中國風”流行音樂仍然沒有脫離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的范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只是被融入歌曲之中,許多歌曲流于形式并不能展現民族特色,反而顯得不倫不類,且許多作品引領“中國風”潮流之際,為迎合市場許多音樂生硬的貼“中國風”標簽,并不利于其傳承與發展。“中國風”流行音樂發展至今雖已掀起浪潮,但仍有不完善之處,作為中國特有的音樂形式其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傳承與弘揚首先應當做到傳承,為此本文主要通過對“中國風”元素的藝術特征及美學賞析來加強對“中國風”歌曲的深入理解,進而才能實現將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發揚光大的目的,真正使中國音樂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