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川 邢青松 梁 闖(重慶交通大學)
2020 年10 月1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審議通過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旨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而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內陸開放高地,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互結點上,是推動國家西部經濟大開發、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戰略支撐點。為了充分發揮重慶重要支撐點的作用,加快構建協作配套能力強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完善重慶的現代物流體系成為支撐重慶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但目前重慶現代物流體系的發展尚不足以支撐現有產業集群升級的需求。因此,本文在分析重慶產業集群和現代物流體系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重慶產業集群升級及現代物流體系發展中的問題,研究產業集群升級與現代物流體系發展之間的聯系,并為重慶產業集群升級中現代物流體系的未來發展提供相應的路徑及對策。
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至某一階段的產物,是指具有相互關聯的企業公司、科研院所及社會機構集中于某一區域范圍所形成的具有穩定合作關系及可持續競爭力的集合體。重慶自1997 年開始作為直轄市以來,產業結構已由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單一產業體系逐步發展為以汽摩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為主、以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產業為輔的多元產業體系。
目前,重慶已形成擁有年產量達400 萬輛汽車綜合生產能力的汽車產業規模,并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完成了重慶汽車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實現了重慶汽車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格局。而在摩托車產業方面,重慶作為全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不僅擁有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也是世界上最成熟的摩托車產業配套基地。這些在擴大重慶摩托車產業規模,促進摩托車產業鏈條的延伸和完善及推動重慶摩托車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重慶作為西部地區有名的傳統制造業生產基地,從1978年開始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其工業總產值達到了2.06 萬億,累積增加了2503%,其產業體系也形成了集金屬制造、通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專用設備、電氣器材及儀器儀表等門類全面發展的行業體系。近年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政策的不斷深入及“渝新歐”中歐班列對重慶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重慶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精密機械裝備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等方面已形成顯著的規模優勢,并已發展為具有產業集群效應的裝備制造業體系,推動了重慶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
重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使其在生物醫藥及藥材原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重慶的地形地貌、天氣溫度條件等因素成為眾多藥材的種植地,并促生了一批本土的龍頭醫藥企業(如太極、萊美、華邦等),為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另外,隨著近幾年的不斷發展,重慶的醫藥企業已經達到20 多家,促進了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形成,為將重慶打造為西部生物醫藥新高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推動了重慶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截至2020 年低,重慶擁有36 家三甲醫院,形成了廣闊的醫藥產業市場,也進一步促進了醫藥企業的發展,為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最后,重慶現在擁有第三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一批高水平的醫學科研院所,為推動重慶醫療水平的提升與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重慶重要的支柱產業,已經形成了以筆記本電腦及其配套產品為主的產業體系。自惠普于2008 年進入重慶后,重慶的電子產業在惠普生產基地的引領下已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重慶造”電子信息產品占領其產品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電子信息產業也已經形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 年重慶的筆記本電腦出口產值達1726 億元,手機出口產值達2020.4 億元,電子制造業總產值達6700 多億元。至此,重慶電子產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包括“芯屏器核網”在內的比較完備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目前,重慶通過建設3 大樞紐型物流園區、12 大節點型園區和N 個配送型物流園區來完善現代物流體系發展過程中物流園區體系的建設。同時,截至2020 年底,重慶完成了“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絡建設,實現了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中的公路運輸建設;在航空物流通道方面,重慶于2010 年和2017 年對江北機場進行了兩次擴建,還完成了萬州五橋機場、黔江武陵山機場、大足登云機場、梁平機場等航空樞紐的建設,基本實現了航空物流樞紐的現代化建設;在港口海運方面,重慶的渝甬鐵海聯運班列于2018 年建成通車,使其再添出海出境新通道,基本上實現了海上物流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在鐵路運輸方面,重慶通過在2013 年和2016 年對“渝新歐”鐵路班列物流運輸能力進行了擴充,也完成了對物流體系中的鐵路通道完善。最后,據重慶口岸和物流辦公室頒布的全市物流運行情況資料顯示,2019 年全市的社會物流總額28389.9 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3463.9 億元,物流業總收入2785.4 億元,物流業增加值1164.3 億元;同時,據重慶統計局相關統計數據資料顯示,2019 年重慶現代物流體系中物流通道的貨運總量達11.28 億噸。其中,全市鐵路物流貨物運輸量達1692.45 萬噸,所有港口碼頭的貨物吞吐量達21093.77 萬噸,公路物流運輸的貨物總量也達到了89965.00 萬噸,航空港口的物流運輸總量達到14.16 萬噸。
1.產業現有規模較小、集群效應不明顯
在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服務機構等多方群體的協同推動下,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由單極的產業結構驅動發展為由汽摩、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及電子信息產業多元化發展的產業結構,為重慶產業的多元化、穩定性、持續性、創新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目前各個產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慢,且核心元器件缺失、優勢產業企業規模也較小。另外,從產業集群效應方面來看,只有部分企業實現了物理客觀要素間的集聚化效應,缺少深層次的聯動合作,導致企業間的聯動性較差,且產業之間的協同性也不強,從而導致重慶產業的集聚衍生孵化效應不明顯。
2.產業人才儲備不足、可持續創新能力弱
目前,重慶擁有55 所高等院校、44 個科研院所,近三年的高等教育畢業人才數量平均為21.3 萬,但與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成都等地區相比,仍具有較大的差距。此外,重慶的人才引進政策相較于其他一線城市也存在一定劣勢,導致重慶的高科技人才吸納不足,尤其是支撐互聯網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主的創新型產業更為缺乏;同時,重慶產業集群中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經費與北上廣深等城市也相對較少,阻礙了產業創新能力于產業升級的步伐。
3.產業發展層次不高、競爭力不足
重慶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長安、慶鈴、迪馬、通用、太極、華邦等一批著名本土企業,且在汽摩配件、金屬制造、交通設備、電氣器材、制藥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從而其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在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制造,以及通過供應鏈管理優化獲得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建立智能系統覆蓋柔性制造,通過建立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精準研判銷售和采購的變化趨勢,實現與供應商快速無縫對接,推動產業集群供應鏈標準化、智能化、協同化、綠色化,形成高校協同、安全可靠、高發展高層次的智慧供應鏈網絡等產業。
1.物流體系的資源整合利用難度大
目前,重慶已經形成了集鐵路、港口海運、公路運輸及航空于一體的現代物流體系。但由于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造成了其地區的物流園區和物流節點較為分散,從而導致其現代物流體系在鐵路、公路、港口海運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建設及運營過程更加困難。另外,重慶現有物流體系網絡的規劃也極易造成了其物流體系運轉過程中經常出現多式聯運的情況,造成其物流要素之間的綜合協調難度增加,甚至存在沖突、脫節等現象,從而導致其體系中的資源整合利用難度較大。
2.物流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較低
重慶現代物流體系中的就業人員大部分是由傳統工業制造行業、倉儲運輸行業轉型而來,其相關知識儲備、專業技能、工作經驗等能力與現代物流體系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都存在較大差距,導致現代物流體系內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較低。此外,盡管重慶作為國家“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節點,其物流體系中所包含的國際性要素也越來越多。但重慶現代物流體系中的人員大多都處于本地或周圍地區的務工人員,與現代物流體系的國際化發展趨勢不相匹配。
3.物流體系的信息化配套設施較為落后
近年來,重慶產業的現代信息化建設也隨著現有技術的進步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物流信息化設施建設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但物流信息化投資力度不大,造成現代物流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進程也較為緩慢,從而導致物流體系中的信息化配套設施建設較為落后。
現代物流體系作為支撐產業升級的重點,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集群升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地區產業集群升級也能進一步促進現代物流體系的發展。因此,分析產業集群升級現代物流體系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在重慶的產業集群升級和現代物流體系協調發展過程中,由于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速度較慢導致產業規模較小、集群效應不明顯,致使支持產業集群升級的現代物流體系發展存在一定的規模限制,再加上不同行業、物流方式、物流園區等基于行政隸屬關系的條塊分割,導致相互間的協同性、一致性較差,資源整合利用難度大,資源利用效率低,基于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智慧物流和數字化物流基礎設施、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相對滯后。
產業集群的升級必將改變產業發展的方向。而現代物流體系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也必須及時調整未來的發展規劃,提升產業集群升級和物流體系發展之間協調性,從而滿足產業集群升級的需求。因此,重慶在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集群效應的同時,應充分了解物流體系發展現狀,積極跟進現代物流體系發展方向,建立不同行業、物流方式、園區的現代物流體系協同協調機制,為現代物流體系發展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重慶應該根據產業集群升級的具體情況,完善在鐵路、公路、港口與航空等物流運輸通道的建設,構建以重慶航空物流港、西部現代物流園、果園港物流園等為重心的物流園區體系,并加快物流公共信息發布平臺、物流信息共享機制等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來實現物料流、信息流、商流的同步共頻,從而助推重慶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與發展。
為了加快產業集群升級的速度,重慶在提升本地高校畢業人才在渝工作比重的同時,也要優化完善人才引進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來渝就業,以擴大重慶產業從業群體的高科技人才數量,從而提升產業集群升級中的人才儲備量。而現代物流體系作為助力產業集群升級的重要支持,其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對其體系的發展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慶應該優化并完善行業人才梯隊建設機制,針對性地培養現代物流體系中的專業性人才,大力發展物流行業中的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從而完成重慶現代物流體系中物流行業專業人才的梯隊建設。
為了增強產業集群升級與現代物流體系發展的協同性,重慶在提升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互聯網5G、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科技實力的基礎上,通過創建智能化多式聯運基地調撥中心來構建陸運樞紐、海運口岸及航空港口等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實現物流運輸過程中多式聯運的數據實時共享和一站式服務,并通過構建面向整個供應鏈的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平臺完成物流體系中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模式的創新,從而提升物流體系的信息化水平。
現代物流體系的協調發展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影響產業集群升級的關鍵。重慶要避免現代物流體系發展過程中因城市與農村兩地物流產業差距較大而導致的地區產業發展不協調問題。因此,重慶在大力推動城市物流體系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兼顧農村地區的物流產業發展,加大農村地區的物流網點建設,優化農村地區的物流配送網絡,并通過建設產地直銷、銷地直采等物流運營模式打通農業物流通道,實現農村地區物流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從而補齊物流體系的發展短板,增強物流體系發展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