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升(衡陽師范學院)
建國70 年來,衡南經濟總量實現跨越式擴張。重點企業發展形勢較好,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到2019 年上半年,衡南縣重點企業產品市場影響力增大,得意電子、創唯新材料、衡南南方、車江南方、邦友化工等重點企業較上年同期實現增長態勢。全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超43 億元,同比增長近27 個百分點,比衡陽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5 個百分點。2019 年以來,相繼有特變電工集團南方智能電網科技產業園、得意電子期港田新材料等8 個重點項目在衡南縣建成,總投資達32 億元,涵蓋了高端裝備制造、機械設備和電子信息等多個領域,充分彰顯了開放、創業活力的衡南新形象,具備進一步推進衡南縣發展優質公共文化旅游建設的工業和經濟條件。
1.衡南縣一二產業生產發展穩定
2018 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99.57 億元,是1986 年的24.6 倍,年均增長10.5%。生豬存欄83.6 萬頭,是1988 年的1.82 倍。工業方面,2018 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相當于1988 年的97.8 倍,總量達86 億元之多,實現了16.5%的年均增長。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的營業利潤近11 億元,利稅總額約15 億元,為1999 年的52.2 倍,年均增長23.1%。
2.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2018 年全縣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46.99 億元,是1988年的93.6 倍,年均增長16.3%。全縣金融業實現增加值7.65億元,是1988 年的78.7 倍,年均增長1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2.49 億元,是1988 年的41.6 倍,年均增長13.2%。2018 年全縣接待游客301.6 萬人次,旅游收入28.8 億元,分別為2007 年的20.1 倍和720 倍。年均分別增長31.4%、81.9%。
3.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1978 年,衡南縣縣域經濟主要來自農業,三次產業結構為65.5∶20.2∶14.3,農業占據半壁江山,工業和服務業僅占34.5。2000 年,第二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為40.4%,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占比,三次產業結構為38.6∶40.4∶21.0。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3∶38.2 ∶44.5,其中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達到61.2%,成為經濟增長的領跑產業。新中國成立70周年,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型。
2018 年南岳機場通航城市21 個,較2015 年增加16 個。保障運輸起降8642 架次,是2015 年的6.5 倍。旅客吞吐量81.62萬人次,是2015年的7.1倍。經過70年的發展,形成了水、陸、空相銜接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2018 年來,投資規模呈加速增長態勢。2018 年,非國有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占比達67.1%,形成了國有、非國有和民間投資方式競相齊放的格局,增強了經濟建設的活力。
衡南縣于2003 年結束新中國成立以來長達50 多年有縣無城的歷史,15 年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0%。一座規劃科學、功能齊全、環境宜居、產業興旺的生態新城傲然崛起,正在打造成為衡陽市的后花園。在產業支撐方面,衡南縣政府對鄉村文化產品的屬性有精準明確地認識,并從政策、資金、效益、市場等多層面進行了統籌規劃。
近年來,衡南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和發揮現代“鄉賢”在鄉村地方發展和村社治理中的引領作用,突出產業提升,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產業旺則鄉村興。根據衡南縣的縣情,重點規劃發展優質稻、衡山黃雞、水果、中藥材和油茶等優勢產業,每個特色產業至少扶持一家農業龍頭企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與特色農業紀念品,通過提升自身特色產品發展帶動衡南縣鄉村公共文化下的旅游振興。
針對衡南縣農村基礎設施而言,主要存在三大短板。第一,各類活動場所類基礎性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具體表現在體育健身設施缺乏、農村文化廣場簡陋而狹小等。與之同時,現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效能非常低。農村基本文化設施(基層文化站或者文化館)、運動健身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設施成就破敗,村組農家書屋也大多有名無實,難見書香。第二,新興文化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一方面無線網絡、數字文化廣場要么是進村而未入戶,要么就是信號不穩、使用不便;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品種單一品質不高,適合群眾胃口或者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應短缺匱乏。第三,缺乏有情懷的農村專業服務人才。衡南縣作為人口大縣和農業大縣,青年扎根農村、建設家鄉美麗鄉村的為數不多,素質高、業務精、結構穩的鄉土專業文化人才隊伍無法組建和運轉。
主要表現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欠缺,農民社會福利保障水平低,同時農村人才大量流失,各種專業或者技能人才留不住,從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是政府相應的投入不足,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與應用,致使農業生產效率長時間處于低水平;二是農民思想認識總體上仍然因循守舊,認為祖先流傳下來的才是最合適的;三是推廣方式欠合理,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鄉村文化產業扶持力度不足,尤其是那些成效不太明顯的鄉村文化產業;四是制約特色鄉村文化建設的制度性障礙未消除,表現為推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支持措施未到位,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中缺乏有關土地利用與保障的配套政策措施。
衡南縣人口基數較大,但基于縣域特色的旅游經濟發展依舊緩慢,外地來衡南縣進行商務活動的人數所占的比重不高,而且遠遠低于省內其他縣區。衡南縣坐擁民俗表演項目、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等民俗文化資源相對豐裕,但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滯后。同時,衡南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精品工程欠缺,特色鮮明而突出的鄉村文化小鎮鳳毛麟角?;ヂ摼W背景下,衡南縣不僅新型鄉村文化產業模式單一單板,而且鄉村文化旅游精品缺乏,在節慶賽事、區域民俗文化以及鄉賢名人文化等的發掘方面,也是簡單復制抄襲,缺少創新創意性開發。
長期以來,衡南特色鄉村文化發展缺乏“市場導向”意識,有縣無城歷史結束10 多年了,相對完善的衡南地方特色文化市場體系依舊沒有建立起來。相比衡陽市其他縣區,衡南縣文化市場的規模顯得狹小,與人口大縣不相匹配。突出表現是衡南縣規范化的特色文化經營主體太少,市場經營布局及規劃極不合理。正是由于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滯后性,特色文化商品既種類單一又數量短缺,加之政府相關部門對農村文化市場引導監管缺位,引起衡南縣特色文化產品經營欠規范,市場秩序混亂。所有這一切,都嚴重限制了當地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潛力,制約了特色文化市場活力的充分釋放。
首先,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支兩委要積極適應鄉村脫貧振興背景下農民對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加強自身學習,增強組織領導鄉村文化建設的實戰能力。其次,衡南縣委員縣政府應該把控“三個抓手”。一是黨政主要領導要充分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一把手”的選配工作,既要考量鄉村“一把手”的政治文化素養,也要考核他們領導組織鄉村特色文化建設的實戰能力。二是農村基層文化專干人員的配備不能打折扣,同時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創造條件努力提高文化專干人員的相關經費補助。三是創新供給模式,實現政府提供“自上而下”的剛性模式與“上下互動”的柔性供給機制兩相結合,使之與農民實際需求精準對接。
一是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讓鄉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得到充分釋放;二是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激發他們參與、欣賞本地鄉土文化主動性,從而提高鄉村振興的生機和活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有文化建設的長期規劃和大局意識,真抓實干,持之以恒,一任接著一任干。始終以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和正能量,不斷提升鄉村文明與和諧進步。
一要倡導農民公共閱讀。將農家書屋納入縣級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或者納入縣級新華書店流通體系。二要恢復農村電影巡回放映。加大力度在衡南各鄉鎮文化站增設數字影廳,改善農民看電影的環境。三要送戲入村。政府應加大相應資金投入,支持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下鄉進村,增強農民享受文化產品的便利性。四要創新服務模式。引入社會化、專業化、連鎖式服務等模式,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增強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