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祖威(西安財經大學)
我國已有許多學者對內部審計的現狀做了研究,并指出了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一些學者則結合新興技術的各自特點,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胡璟懿等(2019)認為,傳統方式下的事后審計難以涵蓋企業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由于事后審計無法及時跟蹤企業動向,其對企業內部數據和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完整性保障程度也逐漸下降,抽樣審計使得審計偏差難以避免;尹會巖(2020)認為,企業各部門、各層級數據孤島情況嚴重,相互之間缺乏關聯,內部審計過程中極易形成系統性風險;郭宇晨和張國宏(2020)發現,合同、會計憑證、業務單據等非結構化數據是眾多審計項目均涉及的審計資料。但由于資料數量龐大,實際審計中抽樣率較低,問題較難發現,審計風險高。
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學者提出借助新興技術去解決。陳波(2020)認為,將人工智能具有的集中計算、獲取數據,提取有用數據并快速進行分析的自動化優勢運用于內部審計,不僅能縮短審計的工作時間,還能高效處理和分析審計數據,減輕審計人員的工作壓力;惠志鵬(2020)提出了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據式審計,在這種模式下,能夠提高審計人員獲取審計證據的真實性;曾慧玲和陶暢(2020)認為區塊鏈具有的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分布式賬本等特點,可以促進內部審計職能的不斷轉變,減少審計在數據采集等基礎工作方面耗費的時間。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學者們對內部審計存在問題的認識角度是多方面的,但對新興技術與內部審計的融合分析比較單一,未能將“大智移云物區”技術與內部審計的融合從綜合、整體的角度進行關聯性分析。
從企業層面說,構建較為完善的數據化體系較為困難,所以大部分企業僅僅針對一些必要的、重要的業務和環節進行了數據化,然而,企業所發生的各種業務和經濟事件,都是相互具有關聯的,倘若不能完善,已有數據便會形成數據孤島,無法與其他經濟業務建立起對應的關系,也無法進行分析、計算。在信息化的今天,這樣的現象不利于審計工作的開展,也會使得企業面臨許多隱蔽的財務危機和管理風險。
在傳統的審計模式下,內審人員的工作幾乎全部依賴于財務系統中的賬簿數據,內審人員在面對這些數據時,無法清晰地識別出不同指標間具有的關聯關系,進而無法快速準確地披露財務問題。再者,在進行審計時,對原始數據的抽樣檢查是一項重復性高、耗時較長的工作,還可能因為無法獲取原始數據而放棄對某一數據的檢查。對于審計資料,要進行多次歸檔與整理。此外,對于大型的企業集團,總部審計人員在對各地區的分公司或子公司進行審計監察時,不僅需要面臨異地審計帶來的高成本問題,也可能由于對下屬公司業務流程的不熟悉,而難以準確地獲得必需的審計數據,最終增加審計時長,降低審計效率。
在傳統的內部審計中,內審人員進行風險評估工作時,要評估風險的類型和目前所面臨的風險大小,要檢查整個組織評估與各種活動的風險,并進行風險水平的順序排列,這一過程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雖然內審人員可能已經基于同行業水平對本企業的風險評估制定了相應的標準,但市場環境和國家政策的不斷變化,仍然會使企業對其面臨的風險無法獲得全面的認識。
在大數據環境下,萬事萬物都可以數據化,越來越多的實體、設備、個人都能夠通過數據聯系在一起,企業中的每一筆業務,都可以做到及時、準確記錄。云計算則能夠進行大數據的儲存和計算,并從中得出有價值的信息。大數據和云計算在內部審計中的發展與應用,可以改變內審人員的工作方式,拓寬內部審計的范圍,讓內部審計變得更加高效。
1.工作方式的轉變
傳統形勢下的內部審計,通常是關注業務資料等基礎信息,進而對其進行整理與審查,發現其中的問題并進行建議。在大數據背景下,內部審計工作更加的規范與準確。企業所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和活動,可以進行統一標準的采集、規范化的錄入和集中的管理。通過大數據平臺,隨時監控,做到實時審計。
云計算所具有的大規模、虛擬化、高可靠性等內容,可以讓龐大的信息流便于儲存、不易丟失,與大數據技術結合后,云計算的數據篩選和處理能力,可以使審計數據進一步增值,通過圖形、圖表等不同形式的呈現,從多個維度和層次顯示企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內審人員得出恰當的結論、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2.工作范圍的擴大
對于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而言,可以通過建立財務共享平臺的方式,將企業的各種數據進行記錄與整合,內審人員借助這一平臺,可以做到遠程審計,不僅擴大了審計的地域范圍,也極大地降低了審計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
傳統審計模式受限于技術和成本效益的原因采用了抽樣的方式,而依靠大數據平臺,可以將企業發生的所有經濟業務進行收集,因此審計的方式也從抽樣審計轉變為全面審計,做到了“應審盡審”。內審人員的關注范圍也上升到了企業整體的風險、管理等宏觀層面,可以更加深入地發現企業存在的缺陷。
在傳統的審計工作中,內審人員需要對大量的憑證和資料進行核對,并且核對過程同質性較高,內審人員在核對時也存在一定的誤差率,這就影響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人工智能具有的感知識別能力、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將會計憑證、合同條款、業務單據等非結構化數據轉變為結構化數據,通過提取其中關鍵字,得出審計結果。在審計的過程中,數據的錄入、轉換、識別、計算和分析過程都變得自動化,不僅節省了審計時間、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也極大地減少了內審人員所做的重復性勞動,使其可以將工作重心放在企業管理和風險的控制上。傳統審計采用的抽取樣本的方式,審計的重要性判斷完全依賴于內審人員的主觀判斷,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而人工智能具有的認知推理能力和人機交互能力,可以通過“審計機器人”來體現,其具有的數據自動分析、挖掘、推理和演化能力,能夠幫助內部審計人員將同類型的審計業務進行整合,由機器人自動抽取樣本,并對其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推測整體結果。此外,審計機器人還可以構建和不斷修正智能審計模型,找到復雜、隱蔽的違規操作,提升審計的精度。
移動互聯網技術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關鍵和基礎,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業務人員在移動客戶端所做的交易和記錄能夠及時上傳;再如光電掃描儀、車載設備等各種智能設備所形成的數據可以快速被收集、傳輸、檢索和應用。在企業的財務共享平臺中,內部審計人員可以便捷地進行審計數據的檢查、審計證據的提取。應用物聯網所具有的“電子標簽”功能,可以實現對每個物品的編號,因此物品所經歷的流程會被記錄,使得審計人員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實現更加精細化的審計。
2014年,德勤開發出了基于區塊鏈的Rubix平臺,旨在將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拓寬到審計領域;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于2019年8月發布了題為《區塊鏈和內部審計》的研究報告,描述了區塊鏈的功能,并分析了區塊鏈在內部審計中所能起到的作用。這說明,區塊鏈與內部審計的融合,已經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區塊鏈技術通過塊鏈式結構對數據和信息進行記錄、儲存和驗證,通過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更新和共享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生產密匙以保障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預定義的腳本和條款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創建了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區塊鏈所具有的“時間戳”特性,能夠將發生的業務以時間序列分別賦予其唯一編號,這使得通過更改會計數據進行舞弊的行為無法發生。一旦出現異常事項,根據時間同步性以及時間追溯機制,內審人員可以迅速發現原因。此外,內審人員對信息的讀取與處理也會在區塊上留下“時間戳”,防止了審計人員的不作為。
“大智移云物區”技術與內部審計的融合,為內部審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要想加快二者的融合進程,企業首先應當加快構建數字化的流程體系,為實現內部審計的智能化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同時,面對新技術、新知識,要增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教育和管理,使之不斷適應數字化的工作模式。此外,隨著企業規模和業務擴張,適當增加對內部審計部門的投入,確保人員和經費充足,方可滿足企業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和風險防控職能,不斷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的需要,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