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康(西安財經大學)
在人與自然矛盾日趨緊張的今天,“環境保護”這一話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作為環境管理會計概念最早的提出者,美國于2001年制定了環境管理會計流程和原則,為環境管理會計(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簡稱EMA)在企業中的實施提供了指引和建議。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德國的物料流量成本會計(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簡稱MFCA)方法,為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提供了路徑。由于起步時間較晚,環境管理會計的概念尚未論定,目前較為普遍認可的說法是,環境管理會計屬于管理會計,并將傳統的管理會計中嵌入環境的因素。
我國的十四五綱要中明確指出,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由低速發展階段步入了高速發展階段,這一成果無不歸功于我國企業的迅速發展。目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的弊端已屢屢顯露出來。《2016年中國企業公民報告》中指出,80%的污染來源于工業企業。因而,在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企業無疑成為環境保護的踐行者與責任人。環境管理會計是企業踐行環境保護的工具。通過借鑒一般管理會計中的方法,環境管理會計對企業的環境成本進行分析與控制,達到了節約企業資源、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以及正向的社會效益等目的。此外,由于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不斷關注以及企業環境成本的不斷增加,使得環境管理會計的推行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企業環境管理會計還存在諸多問題,使其難以得到有效開展并發揮其應有作用。
環境管理會計在世界范圍內的實施起步較晚,盡管美英等國的會計師協會已研究及制定了環境管理會計指南和準則,使其國家的企業順利實施了環境管理會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對于我國來說,由于受到國情的差異、起步時間的限制以及不同經濟體制的影響,其他國家的經驗并不能直接照搬過來。對于我國來說,適應于我國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理論方法的缺乏嚴重影響了其開展,通過在中國知網查閱近年來核心期刊有關環境管理會計的相關文獻,發現其數量寥寥無幾。如同傳統的財務會計一樣,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即是對環境數據的搜集、整理、處理以及分析,為企業未來決策提供有用信息。不同于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所面臨的環境數據大都以非財務形式出現,難以進行準確的計量,其開展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
企業的目標是獲得利潤,根據外部利益相關者理論,政府、公眾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行為都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迫使企業做出相應調整及改變。從政府層面看,盡管我國已出臺多部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文件,但其整體并未對企業做出強制規范。諸如對于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雖然有要求企業披露,但其并未對披露形式及內容進行規范,導致眾多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不盡人意。同時,對于環境事故的處罰力度也稍顯不足。從社會公眾層面看,大多數利益相關者主要關注的還是企業的獲利行為,對于其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即使關注企業環境問題的利益相關者也可能難以發現企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因此,由于缺少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約束以及環境治理問題對于企業利潤的影響,企業并不會過多關注環境管理,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也就難以開展。
環境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的分支,其在企業的應用是基于管理會計所開展的。管理會計是管理者的會計,是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管理,因而環境管理會計便是運用環境會計信息進行管理。當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在實踐中,管理會計作為服務于管理者的會計并未受到足夠重視;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脫離,主要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管理會計工具作為企業投資決策的提供者,在實踐時卻往往滯后于投資決策;管理會計作為管理者的會計,通常由財務部門代勞。不難發現,以上關于管理會計在企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實則是企業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對于環境管理會計來講,由于缺少天然的制度基礎,在企業也就難以得到有效實施。
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離不開合適有效的理論方法。在我國,由于缺少相關理論方法的支持,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的開展面臨諸如成本過高、無法準確計量等困難。對于理論方法的研究,首先,是要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環境管理會計準則,使企業在進行管理決策的制定、企業環境績效指標的選取上有法可依。其次,環境管理會計作為管理會計的分支,其開展必然需要相關環境管理會計工具的支持。當前我國學者對于管理會計工具的研究已頗有成果,但如何將其嵌入環境因素、更好地為環境管理會計所服務,仍需要進一步探究。最后,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研究應結合新興技術,以科技推動其發展。在環境管理會計數據分析方面,由于環境數據的復雜性以及多以非財務形式出現,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已難以滿足其計量。譬如大數據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多種計量屬性的數據處理問題,為其準確計量提供了方法。
在我國,目前企業進行環境管理大多迫于政府的要求,多流于形式。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企業會基于對外部環境的理解來采取相應的行動,尋求戰略目標的實現。若是將企業的環境管理與企業利益相聯系,為了使得利益最大化,環境問題必然會受到企業的重視。這種利益并非只是企業獲得的正向效益,也可以是降低企業效益的某些舉措。對于政府來說,可以通過更為嚴格的處罰力度、更加強有力的監督以及優惠的政策制度等方法,促進企業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加強企業的環境管理。對于投資者來說,若其更傾向于對環境友好型企業的投資,也會使企業更加重視環境管理問題,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更為順利。
然而,由于企業之間的差異性,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環境問題的施壓需做出相應調整。譬如對于煤炭、電力等政策性較強行業來說,政府的嚴格監管對其進行環境管理的實施也更為有效;對于食品加工企業來說,由于其產品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在市場中進行,供應商、投資人及社會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也會迫使其進行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會計的開展離不開企業對環境問題的重視。要意識到環境管理能為企業節約資源、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以及正向的社會效益。繼而在企業內部形成重視環境問題的風氣,使環境管理不再只是迫于外部利益相關者而做出的應對。
環境管理會計是服務于管理者的會計,應該更多地受到管理者的關注,而不是成為企業財務部門的順帶職責。因而,從企業組織層面上來看,應當有管理者進入企業環境管理中,切實落實決策管理程序,使環境管理會計通過有效應用,真正發揮其規劃決策的作用。
環境管理會計相關人才的缺乏是企業難以進行環境管理的關鍵。環境管理會計由于涉及多種非財務因素的計量,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國環境管理會計人才嚴重缺乏,并且高校并未開設相關專業進行人才培養。因而對于企業來說,現階段招募相關人才已不切實際,應當組織現有的管理人員以及財務人員學習環境管理的相關知識,為環境管理會計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環境問題的解決是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道路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我國推行了垃圾分類,并在經濟發達地區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國的環境治理做出了貢獻。然而,在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其效果并不明顯。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環境及文化密切相關,具有地域差異性。因此,環境管理會計的推行不能一概而論,各地區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推進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