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波
互聯網全球化是現階段發展的主旋律,無論是哪個行業都很難擺脫互聯網而長久生存,在此背景下,信息全球化也已經成為明顯的趨勢,新媒體正在和傳統媒體進行激烈碰撞,兩者互相融合、互相影響。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傳統行業,有較長的發展經歷,如今已經形成體系,然而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逐漸忽略了廣播電視這一傳統信息傳播媒介的存在,轉而將視線聚集在手中的手機和面前的電腦上,這使得廣播電視新聞難以進一步發展。
新媒體行業在互聯網技術大發展背景下猶如雨后春筍,正迅猛地成長著,這給廣播電視新聞發展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在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
1.受新媒體行業嚴重沖擊。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互聯網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其功能也十分完善,可以應用于各行各業中,當然也孕育了新媒體環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與以往截然不同,在這場巨大的變革中,人們享受著信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便捷與舒適,在視聽上也不斷追求著更好的體驗,這讓傳統媒體行業受到巨大沖擊。從數據上來看,越來越多的人偏向于使用影視娛樂軟件觀看電視劇、綜藝娛樂節目,廣播電視新聞很少被人們選擇,這說明媒體市場已經被新媒體產品所占據。
2.報道對象范圍拓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全球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人們在了解國內新聞的同時,對國外的實時新聞也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廣播電視新聞行業不得不擴展業務范圍,將報道對象從國內新聞拓展到世界新聞,這極大地增加了工作量,也使得信息管理工作變得煩瑣、復雜,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3.海量節目加大管理審核難度。為了進一步迎合大眾的需求,電視節目的種類和數量也在與日俱增,龐大的節目數量更加大了管理的難度。傳統媒體的基本功能較少,電視廣播新聞行業仍使用人工監聽、觀看的方式來管理、審核節目,面對海量的節目,工作人員難以應付。
傳統媒體具有媒體話語權、品牌影響力以及優秀的宣傳策劃能力、豐富的廣告客戶資源等優勢。創新要在發揚既有優勢的基礎上進行。
1.對新聞采集的方法進行創新。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采集工作有很多局限性,由于受地理因素和專業設備因素的限制,新聞采集渠道單一,方式簡單,采集效率也很低,這就導致新聞稿件缺乏新鮮素材,乏味無趣,這也在根本上制約了電視廣播新聞節目收視率、收聽率的增長。然而在互聯網技術發達的今天,工作人員大可在新聞采集方法上做文章,對其進行創新與改革,利用方便快捷的新媒體信息采集工具,進行新聞的“云采集”,這種信息采集方式的采集面更廣,采集難度低,采集到的信息時效性更高,另外采用這種新聞采集方式還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多樣性、新鮮感,從而收獲大眾的好感。
2.增強新聞真實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見“標題黨”“假新聞”等借噱頭賺取閱讀量、收視量的新聞,為了博取關注,其無孔不入,大大削弱了媒體的權威性。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要做到真實可信、有理有據,在此基礎上再去深入研究如何創新、改革,讓觀眾發自內心地喜歡。規范新聞操作、發布程序,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特別是從新聞源頭上下大力氣,管好入口,是媒體實現新聞真實性原則的關鍵。
3.增加新聞趣味性。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往往會給受眾留下死板、嚴肅的印象,那些追求新鮮事物的年輕人由此產生審美疲勞,觀看欲望也會大幅度降低。特別是在當今這個快節奏時代,人們置身于信息爆炸的環境里,追求娛樂化,這也是人們普遍不愿意收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主要原因。
以受眾為中心來“融”,以受眾為導向去“合”。媒體融合大局中,一個趨勢愈發顯現:向著用戶,向著受眾,貼近,貼近,再貼近。要想提高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率,就要從問題的根源思考,優化廣播電視新聞節目采編方式,增強節目的整體趣味性,吸引受眾。在新聞題材上,選取時下人們最關注的熱點,增加新聞的吸引力。在節目中可以適當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增強受眾的代入感。比如,新華社以“新聞+創意”來推進融合,推出沙畫新聞、動新聞、萌圖新聞等一系列新產品,以適應受眾對動態新聞形式的需求,增加了新聞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新聞作為人民群眾了解重要新聞事件的主要渠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正面臨著沖擊和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進行改革創新。以用戶為中心,媒體整合資源、拓展渠道、豐富形式、優化流程,必將充分釋放融合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