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目前融媒體時代環境中,對復合型、全能型人才需求較大。基層新聞記者想要做好新聞報道與策劃,就得提高個人專業素質,有效應對融媒體時代的挑戰,為廣大群眾傳遞更多時效性強、內容豐富的新聞資訊,推動社會穩定發展。
在融媒體時代,基層記者要想實現自身穩定發展,報道出更多有價值的新聞,就要強化個人策劃意識,能針對不同新聞事件展開構思,制定完善的新聞報道方案,優化新聞報道成效。在互聯網環境中充斥了大量信息,信息質量高低差異也很大,要求基層記者具備良好的判斷能力,在海量信息中選取最有價值的信息,能為新聞報道補充鮮活素材。當下新聞媒體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要想全面提升閱讀率,要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個性化、極具感染力的新聞信息產品,這就對基層記者個人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層記者要具備創新力,能積極優化報道形式,創作編排更多極具特色的新聞作品,為更多受眾帶來良好體驗。在融媒體環境中,新聞記者要具備良好的多媒體技術運用能力,能對音頻、圖片、視頻等進行處理;還要靈活應用各類傳輸設備,掌握多樣化信息傳播方式。
新聞敏感度是基層記者重要的業務素質之一,在當前融媒體環境中這一素質至關重要。基層記者要強化觀察力,還要保持相對縝密的思維,能通過新聞現象判定其內在本質。要注重突出時效性和真實性,積極構建新型新聞采寫體系。
“‘寫什么’比‘怎么寫’更重要。”“怎么寫”考驗敘述力、表達力,講究寫作方法出新、出彩;而“寫什么”則考驗辨別力、發現力,要一下子點到報道選題的要害,找到了新聞創新的源頭。新聞選題的確立是全面提升新聞吸引力的重要保障。選題廣度的坐標為:既要符合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實踐,這是中央的關注點,又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是群眾的關切點。選題深度的坐標為:既要有地方經驗的提煉、事件原因的總結,又要有各方觀點的交鋒、不同利益群體爭論的過程。
基層記者要具備良好的新聞策劃意識,做好主題的設計構思,確保最終確定的主題能滿足廣大受眾的信息需求,凸顯新聞報道的感染力。新聞記者進行選題工作時要提高政治敏感性,能積極宣傳國家路線方針政策,使群眾及時獲取國家政策動向等。
創新來自基層,好新聞都出自基層。新問題、新矛盾、新經驗、新情況,這些“新”只有到基層、到工作一線才能捕捉到。那為什么寫不出來呢?就是由于政治敏銳性和新聞敏感性不強。而政治敏銳性和新聞敏感性怎么來呢?當然不會自然而然產生,需要學習和鍛煉。學習就是“吃透兩頭”,一頭吃透政策精神要求,一頭吃透基層情況。心中有大局,筆下有乾坤。只有加強理論學習、政策學習,帶著大局觀審視問題,才能辨別出哪些是有風向標意義的改革經驗,哪些是廣大群眾關注的問題。每項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政策就有新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思考,就能讓小事件折射大時代,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因此新聞記者要深入到基層,掌握廣大群眾實際情況,積極挖掘有價值、有意義、有針對性的新聞信息,在采訪中融入策劃理念,體現策劃意識。為了能提高群眾對新聞的關注度,要做好節目編排,激發受眾觀看的積極性,提高節目黏性。
新聞業的市場化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對采編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那么,如何做好新聞報道工作?在工作實踐中,筆者體會到,記者要想在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開動腦筋,根據受眾的需求去創意謀劃,主動約稿、采訪,而不是整日守株待兔,伏于案頭,等米下鍋。“夫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這就需要基層記者有策劃意識。要想全面提升新聞報道整體質量、提高受眾滿意度,在新聞策劃中要突出以人為本,體現人文精神。基于目標受眾的閱讀喜好及習慣等,策劃出極具特色的新聞。從創新角度出發搞好新聞創作,使新聞產品多元化,做到百花齊放。
基層記者是媒體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新聞報道策劃是新聞記者對新聞報道活動的主動參與和對新聞報道活動能動性的組織。策劃是一個復雜的活動,要求新聞記者堅持新聞的客觀性原則,遵循新聞的價值規律。目前,業界新聞報道策劃的意識不斷增強,它不但體現了媒體的報道思想及深度,更反映了記者的輿論引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