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采訪技巧是對報社新聞記者最基礎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較好的采訪技巧,報社新聞記者才能在行業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那么報社新聞記者如何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提高自己的采訪技巧呢?下面筆者就結合實踐進行闡述。
報社是我國傳統媒體行業的主力軍。報社新聞記者工作時大都選擇“面對面”的形式交流、采訪,雖然這一模式能比較直觀地獲得新聞信息,但隨著時代發展,這一采訪形式的不足也顯露出來。比如,當報社新聞記者開展輿論監督報道時,會受到當事者的阻撓,如果當面硬碰硬式采訪,記者的人身安全可能難以得到保障;同時“面對面”采訪對記者的應變能力、采訪技巧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記者不具備這些能力,那么就很難掌握采訪的主動性,其采訪效果也不理想。
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報社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提高采訪技巧,并靈活運用采訪技巧,以增強采訪效果。
基于上述研究,筆者認為優化報社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十分有必要,可以嘗試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記者應明確擬采訪內容的主題和目的。
報社新聞記者在采訪前要從多方面核實事件的真實性,避免采訪素材失真。
第二,記者應做好采訪環節的基礎準備工作。
采訪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有著一定的目的性。對一線記者來說,由于所要面對的都是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事件,更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每一次成功的采訪活動,都是要經過周密準備和詳細策劃的。那些知名記者,之所以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能夠從容不迫、鎮定自若地進行報道,不只是其自身具有極強的個人能力,與事前的精心準備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一線記者在采訪之前,一定要針對具體的事件、人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準備。對新聞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從而合理制定采訪方案,保證采訪的高效,避免采訪偏題。記者在采訪公眾人物前對公眾人物的工作簡歷、愛好等有初步的了解,盡量貼合采訪目的及公眾人物心理制訂采訪計劃,確保采訪工作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進行。
第一,報社新聞記者應掌握高效的提問技巧。
問題是引導被采訪者闡述有用新聞信息的關鍵,所以,報社新聞記者應提高提問技巧,一般要采用正面的提問方式,直奔主題,言簡意賅,對于問題要精練,但是要掌握好度,要充分尊重受訪者。提問要又穩又準,清晰明確,闡明自己的問題,以提高新聞采訪的效率。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主持人華萊士曾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至少在準備好30個或40個扎扎實實的問題以后才去采訪。他認為準備問題也是一種訓練,如果事先沒有充分準備,臨時是很難提出問題的。河南廣播電臺一位著名記者也曾說過,他每個采訪都會早到半個小時,了解采訪的環境,觀察一些細節。
在新聞采訪中,很容易出現干擾采訪的因素,這就要求報社新聞記者按照預設的采訪方案將采訪“拉”回到既定軌道上來,以確保采訪效果。如果確實需要提比較尖銳的問題,記者也應在提問前適度作出鋪墊,避免被采訪人面對尖銳問題產生負面情緒繼而拒絕回答問題。
第二,報社新聞記者應提高自己的聆聽、反應能力。
只有提高聆聽、反應能力,才能判斷被采訪人提供信息是否準確。比如,在實際采訪中,報社新聞記者在聽到有用信息時必須馬上記下來,揪住一點馬上深入追問,挖掘更多關鍵細節,以獲取鮮活的采訪素材。
第三,報社新聞記者應具備察言觀色能力。
結合以往的采訪經驗,筆者認為察言觀色也是日常采訪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采訪技巧,只有具備這一能力才能根據被采訪人的言語、神情、情緒等的變化,快速調整采訪策略,從而保證采訪工作順利進行下去,收獲預期效果。
采訪對象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調動情緒,有的卻很拘謹,有經驗的記者在采訪時不會急于提問,而是先著力于同采訪對象加強親近感,用拉家常的辦法來拉近距離。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只有贏得時間越多,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采訪對象構建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
比如,在實際采訪中,報社新聞記者要及時發現被采訪者的不良情緒,快速思索引發被采訪者不良情緒的原因,調整采訪方式。以生活情感類新聞專欄為例,采訪中記者應格外注意被采訪人情緒上的細微波動,避免被采訪人因為情緒失控而胡言亂語,表述出與事實不符的信息,以確保采訪內容的精準,使新聞內容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可。
綜上所述,對報社新聞記者而言,有針對性地提高采訪技巧非常必要,所以,本文提出了上述建議,希望能幫助報社新聞記者成長。記者要不斷地提高個人的職業素養,掌握豐富的新聞采訪知識,并將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新聞采訪工作緊密聯系起來,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次的采訪,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從而在采訪過程中能夠準確地獲取最新信息,并進行及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