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全
農業科技新聞,就是在農業科技領域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農業科技新聞屬于新聞的一個分支類別。具體而言,農業科技新聞既包含農業內容,又包含科技內容。從事農業科技新聞報道,需反復總結經驗、提高技藝,只有有效獲取線索、精準采訪,才能令作品質量蒸蒸日上。
為此,在進行農業科技新聞報道時,一定要提高采訪技術、寫作技巧。
農業科技新聞報道主要是對近期農業科技領域的新聞進行報道,通過新聞報道推廣、普及科技成果。在農業科技新聞稿件中需凸顯科技成果,體現科技成果的作用。記者應通過通俗化語言描繪科技成果,但不能偏題??茖W性是農業科技新聞的重要特征,換言之,如果為了追求農業科技新聞的通俗化、生動化而違背科學性,則會令農業科技新聞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具有顯著的季節特征。為此,農業科技報道,也要遵循季節規律。例如,陽春時節,農業科技新聞應報道春耕生產;炎夏之日,應重點報道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農業科技新聞報道需要跟隨季節變化而及時調整報道內容,進一步配合農業生產,以獲得廣大農民朋友的認可與青睞。
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氣候類型,農業生產結構更是復雜多樣。并不是報道的農業科學技術都適用于不同區域農業。這就意味著,農業科技新聞應具有區域性、針對性。對一項農業科技成果而言,在不同地域會有不同的應用方式,產生的應用效果也會有所差異。
為此,在采寫農業科技新聞時,需考慮應用的地域范圍及地域特點。
對采寫農業科技新聞的記者而言,新聞線索就是采寫過程的“導線”。完成農業科技新聞報道,需從新聞線索入手。發現農業科技新聞線索,關鍵之處在于記者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這種能力,是一名成功記者必備的素質。對新時代的新聞記者而言,練就新聞眼、新聞鼻、新聞耳非常關鍵。新聞并不會長腿主動跑到記者眼前。為此,記者應具備捕捉新聞線索的能力。
獲取農業科技新聞線索,可以從以下幾個渠道入手:
第一,各地政府組織的科技活動、科技成果鑒定會、科技報告會等。第二,科技企業網站、農業科技微信公眾平臺及涉農院所等。第三,積極與農村基層干部、農技專家及農民親密交談。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豐富的農業科技新聞線索。然而,這才是第一步,在獲取農業新聞線索后,記者要對這些線索進行過濾處理,以確保從中獲取高價值線索。只有高價值線索,才能提高農業科技新聞報道收視率。
何謂高價值新聞線索?其判斷標準可以參照以下幾點:
第一,是否具備獨家報道意義。
第二,是否經過權威部門審查、鑒定。
第三,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成為業內焦點。
在以上三點標準中,只要符合其中兩點,就可以被稱之為高價值新聞線索了。沿著高價值新聞線索“順藤摸瓜”,定會挖掘出更多豐富的農業科技新聞資訊,為受眾帶來良好的新聞體驗。
對成功的農業科技新聞作品而言,三分靠寫七分靠采。農業科技新聞中包含大量數據、案例,只有提高采訪質量,才能進一步感受新聞的科技性與實用性。
要提高農業科技新聞采訪效果,一定牢記以下三點:
第一,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豐富知識底蘊。一般而言,農業科技新聞具有超強的專業性,如若不具備專業知識,則很難完成采訪工作。為此,相關記者需積極學習國家農業政策,了解農業經濟學、傳播學等。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才能有高超的采訪技術,在日后的農業科技新聞采訪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進行采訪時,需敏銳觀察采訪對象,找準時機進行提問,獲取第一手資料,為寫作、見報、見刊“搶時間”。
第三,善于應用農業需求調查法、農業課題跟蹤法、反季節法等開拓采訪思維,進而提高采訪效率。
其一,一定要找好新聞事件切入點。即使面對同一新聞事實,由于切入角度不同,所產生的新聞效果也會有很大區別。要知道,農業科技新聞受眾主體是農民、涉農企業、農業經營個體等。
為此,在確保農業科技新聞科學性前提下,應想方設法引起這些受眾的高度關注。
其二,農業科技新聞知識理論性過強、略枯燥。如此嚴肅、枯燥的內容,恐怕難以讓受眾接受。這就對相關記者“筆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文章寫作上,既要做到有理有據,又要實現標新立異。只有告別俗套模板,才能令整篇文章更有靈性。
此外,切記不要在文章中應用絕對化語言。注重融入趣味性內容,通過修辭手法等為文章賦予畫面感,不怕“繞彎子”,就怕不能滿足受眾心理需求。
總而言之,農業科技新聞采寫需要懂藝術,并善于應用藝術。
為此,相關記者應積極拓展知識視野,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善于發現新聞線索,創新新聞寫作技巧。深入研究,反復總結經驗,才能令新聞作品獨樹一幟,進而為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