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圣嘯
手機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媒介,具有比電視使用方便、快捷的特點。電視新聞想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站穩腳跟就要與新媒體融合,將傳統電視的大屏幕與新媒體依賴的手機小屏幕共融互通,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融媒體是指把不同的媒介載體在人力、內容、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在傳統的電視新聞中,只是選取百姓關注的信息,平鋪直敘進行報道。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環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在為新聞信息發布與傳播提供較大便利的同時,也促進了信息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角色的轉變,在自媒體平臺支持下其轉變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并且與媒體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方便。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優勢更加顯著。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通過常見的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發布信息,同時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與媒體相互作用。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逐步被縮小,新媒體的快捷性、時效性、獵奇性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對新聞的需求,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新聞報道要改進刻板的報道模式,優化工作思路,創新發展。
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對新聞信息的采集、編輯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為了增強時效性,記者的信息采集效率提高,傳播內容愈加豐富,這就使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內容不斷增加。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內容有了改變。傳統電視新聞編輯只是對采集來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以文字、聲音和視頻組合的形式傳遞給受眾。當前新聞傳播形式豐富多樣,新聞信息采集渠道也更為寬泛。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新聞信息的采集提供了廣闊空間,面對大量的信息,新聞編輯要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度和鑒別力,選取合適的新聞內容。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要做到有機融合,這個融合既包括技術的融合,也包括經營方式的融合。電視新聞如果想在新媒體時代生存發展下去,就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價值,吸引受眾關注。一些新媒體為了博取受眾的眼球,往往會選取一些獵奇信息,甚至罔顧道德倫理,也不去探究新聞的真假及來龍去脈,但是電視新聞編輯不能這樣做。
電視新聞編輯要恪守職業道德準則,在選擇新聞信息的時候要對信息進行客觀評判,對素材真假進行專業鑒別,要在信息無誤的情況下,對信息中最吸引觀眾的部分進行提煉,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新聞編輯要對新聞的背景和由來進行挖掘,不能片面報道新聞,要合理融入情感,與新聞當事人產生共情,這樣編輯出的新聞才會讓受眾感同身受,才會有代入感,更加吸引人。
新形勢下,新聞編輯要采用新的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重組,運用新媒體技術對新聞進行再創作。要提高對電視新聞編排創新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促進電視新聞編排手段的優化與提升,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穩固電視新聞的地位。
新媒體因其時效性、便捷性優勢迅速搶占了市場。但其對信息的深度挖掘不夠,傳遞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淺層次的。電視新聞報道可以有效整合資源,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從新聞的深度上超越新媒體。
新媒體上不乏一些錯誤的觀點,這就需要電視媒體充分發揮其權威性。電視新聞在觀眾心里是有權威性的,要繼續發揮這一特點,對新媒體上熱議的話題進行權威解讀,為老百姓答疑解惑。同時傳統電視新聞編輯要學習新媒體的新視角,從新的方向、新的角度嘗試解讀新聞,豐富新聞內容。
“新媒體是對傳統媒體的補充和完善,兩者就像是一個人的兩個臂膀,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結合好了就能形成完整、有機的架構,共同發展、實現共贏”。電視新聞在幾十年發展變化的進程中也積累了很多經驗與優勢,應該對這些優勢進行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但是每個人的生存環境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這就導致一部分人為了博取受眾眼球制作發布虛假新聞,駭人聽聞,甚至引起社會恐慌。電視新聞編輯在融合轉型中要擦亮眼睛,對新聞內容進行甄別。
要多弘揚社會正能量,讓百姓對國家政策、經濟社會發展有必要的了解,讓百姓在深入了解國家方針政策的同時,增強愛國意識。面對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電視新聞編輯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還要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掌握互聯網傳播技術手段,注重對創新意識、融合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加強團隊協作能力。新聞編輯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整個新聞制作過程中,各個責任部門都要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只有每一個模塊都充分發揮最大價值才能最終呈現出高質量、高水平的新聞節目。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當下,電視新聞編輯要發揮自身優勢,學習新媒體的新視角,創新節目內容和形式,增強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意識和融合能力,為新形勢下電視新聞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