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優
在當前多元融合媒體環境下,盡管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得到了較好發展,收獲了一大批受眾群體。但由于媒體行業總體發展趨勢是快速的,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并未同整體媒體環境同步發展,因而存在一定不足,無法較好滿足當前百姓的實際需求。據此,探究新環境下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優化途徑,具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自誕生到現在,由于其貼近基層群眾實際生活,因此在媒體市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收視率、高受眾群體的節目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其各個優勢匯集在一起發揮的作用:其一,相較于其他民生節目,幫忙類節目有更加現實的意義,能真正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其二,常以專題形式進行報道;其三,播出時間大多為黃金時間;其四,不僅能弘揚正能量,還能監督社會,具有積極正向作用。
從當前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開展情況可以看出,盡管其有較好的吸引力和收視率,然而受“服務和幫忙”主旨的影響,其題材范圍受到了限制。例如,其內容通常為柴米油鹽及家長里短等,容易造成呆板的形式和單一的內容,受眾形成審美疲勞。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素質素養越來越高,期待節目有更佳的效果;另一方面受手機媒體、網絡節目的沖擊,幫忙類節目拓展空間受到了擠壓,需要用更高、更好的節目質量來贏得受眾。
1.創新表現方式。在新聞類節目中表現方式非常重要,幫忙類節目可采取以下途徑創新表現方式:
其一,多利用現場同期聲,讓更多基層百姓表達自身愿望,以強化節目的現場感,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達到節目的最初目的。以某幫忙類專題節目“親兄弟明算賬”為例,兩兄弟因父親房屋歸屬,鬧了5年糾紛,節目大量采用同期聲,精心進行剪輯,節目播出后,兄弟兩人進行了反思,經過節目組的調解,最后長達5年的糾紛被和平解決。
其二,精心策劃選題,選題應有代表性。該類節目選題很多來自微博或熱線電話,百姓很多訴求的內容是相似雷同的,若對這些事件一一進行報道,費時費力,節目內容重復,會影響收視率。故而可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進行采訪,提高選題的針對性。
2.拓寬收視渠道。在當前融媒體環境下,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應依托手機、網絡等媒介工具,拓寬收視渠道。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主要是深入基層,挖掘焦點、難題及熱點,對百姓一幫到底,既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又要持續關注幫忙效果。在當前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需要更多媒介工具支撐。
其一,應分析網絡受眾觀看習慣,將幫忙類節目和網絡媒介融合,在網絡上動態更新精彩節目內容,為受眾提供更加便捷的觀看模式,使其擁有更佳的收視體驗。
其二,針對智能手機用戶的需求,開設節目微信公眾號,把節目視頻發到微信公眾號上,同時及時回復受眾咨詢,在加快節目內容傳播的同時,提升傳播效果和覆蓋面。
由此,形成以“網絡—電視節目—智能手機”傳播渠道為依托的多元信息傳播模式,打造“1+1+1>3”的節目效果。例如,當前社會中很多青年渴望得到好工作,而招聘方則渴望更多人才的加入。抓住這一市場需求,可依托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電視平臺開設“職等你來”板塊,同時在網絡、手機等媒介上打造同一專題,定期在周末和招聘企業聯動舉辦招聘會,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定期向目標群體推送招聘信息,提高節目針對性。此外,還可同本地人社部門聯動,發布專業的就業指導信息;或與律師事務所聯動,幫助遇到勞動糾紛的人員進行維權,以增強節目黏性和服務性。
3.以效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在當今經濟社會背景下,企業都越來越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作為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也應采取企業化運作模式,在融媒體環境下,依托多個媒體平臺的協同操作,控制各項成本支出,提高效率,以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直播活動為例,以往大型采訪活動往往需要出動直播車,費用高昂,人員眾多,但直播效果有限。信號需要從現場傳回再通過發射臺發出,傳播范圍也僅限于本地信號接收單位。利用網絡直播和手機平臺傳播,只需要攝像頭、筆記本電腦、4G包、幾個操控人員就能完成直播任務,成本大大降低,但傳播效果更好。受眾可以掃二維碼看直播,還可以點評、互動,收獲極佳的收視體驗,節目組也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融媒體模式下,信息的傳播、新聞的發布要求快捷、互動性強。電視與網絡媒介相比,制作周期長、速度慢、成本高,劣勢明顯,往往一個節目推出后,已然不是做新聞而是“炒冷飯”。有了融媒體操作模式,圖片、短視頻新聞報道可以秒傳到客戶端,接續報道和深入報道在電視平臺放送,既不失時效性,也不失深度。傳播效率大大提升,受眾及時的評論反饋也給節目組接下來的報道提供了方向指引。
綜上所述,在當前融媒體環境下,幫忙類民生新聞節目應順應媒體環境變化,結合自身優勢,融入更多現代化元素,同時結合融媒體時代特征,完善或重構人才、設備、技術體系,為融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