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龍
隨著我國5G網絡傳輸技術的問世,各大運營商進一步提速降費,移動終端的普及率迅速上升,擁抱新媒體便成了廣播媒體的不二選擇。融媒體時代,廣播的接收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便攜式收音機、傳統收音機等傳統收聽方式呈下降趨勢,車載收聽及智能收聽成為主流。根據受眾接收方式的變化,傳統廣播節目的內容定位、制作方式、傳播渠道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環境下,受眾對廣播的時間空間需求也有所變化。本文從廣播晚高峰節目入手,探討其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和創新策略。
晚高峰時段一般是指17:00-19:00,歷來被認為是廣播市場收聽的次黃金時段,新聞資訊、音樂、娛樂節目是這一時段受眾的主要需求。晚高峰廣播節目與上班族的下班時間緊密相連,故而有自己獨特的市場。
晚高峰一般是指因都市的上班族下班時間相對集中而形成的交通高峰。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持續增長,私家車暴增,造成交通擁堵。以鄭州為例,鄭州在晚高峰時段車輛行駛速度平均為29公里/小時,這就意味著上班族單程下班需要消耗40-60分鐘,在如此長的時間里,多數司機、乘客都會選擇收聽廣播。這就明確了這一時間段的節目的目標受眾。這部分受眾普遍文化水平較高,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對信息的選擇、時效、呈現方式等都有較高要求,廣播節目只有較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受眾可以輕松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新聞信息,這就使得晚高峰時段受眾通過廣播節目收聽新聞、進行娛樂的訴求越來越低,而獲取對知識的獨到見解和精神的滿足成為受眾的主要訴求。基于此,廣播的發展越來越趨于分眾化、精細化和專業化。對受眾需求的細分變得越來越重要,晚高峰節目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專”和“精”。受眾在工作一天下班后,放松心情和了解一天發生的新聞是這一時段受眾的主要需求,因此,側重本地信息的新聞、風趣幽默的時評、綜藝娛樂報道、飲食和汽車服務等內容受到較多關注,這些內容可以較好滿足受眾的休閑需求。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的傳播渠道呈現出傳統無線電傳播渠道和新型互聯網傳播渠道并行的形態,除了傳統的車載廣播外,受眾還可以通過APP移動客戶端、在線廣播、智能音箱、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渠道收聽廣播,收聽的渠道更豐富、更便利。
晚高峰時段的廣播節目受眾多為司機和乘客,收聽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對他們來說,收聽時間相對緊張,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在編排晚高峰廣播節目時,要特別考慮受眾的收聽環境、收聽習慣和收聽需求。首先,要保證節目內容新穎。受眾收聽晚高峰節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需要信息的補給,了解錯過的新聞或是剛剛發生的新聞。因此,在編排節目內容時要把握貼近性、時效性原則,多編排與受眾息息相關的內容。其次,要保證節目的獨到性。考慮到晚高峰節目受眾的層次較高,更要深耕節目內容,不能淺嘗輒止,而要對話題進行深入解讀。比如《央廣新聞晚高峰》節目中的《晚高峰新聞調查》欄目,主持人評述當天的重磅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對新聞話題進行深度新聞解讀,引起受眾深入思考。最后,要保證節目的豐富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已經難以抽出成塊的時間去仔細體味,碎片化、淺閱讀成為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因而受眾在要求內容新鮮、貼近的同時,還要求內容的方便性、大容量,將新聞信息提純,把最核心的部分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表現出來,使受眾獲得暢快的收聽體驗。
傳統廣播時代,傳播渠道是閉合的,渠道直接匯聚流量,壟斷了受眾的注意力。但是,融媒體時代,由于先進信息技術的廣泛采用,渠道封閉和壟斷被打破,受眾的注意力價值開始流向平臺,平臺成為連接渠道和終端的中間環節,最后必然成為流量的聚集地。因此,廣播晚高峰節目要善于運用媒體融合的力量,建立多種分發渠道,將節目的傳播價值發揮到極致,根據各傳播終端的特點,研發能夠吸引流量的移動應用,為受眾提供更加方便實用的內容產品。
在融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中,“分享”“互動”已經成為重要的傳播元素,對廣播晚高峰節目來說,受眾已經不再滿足通過熱線等形式進行傳統的媒體互動。所以,廣播晚高峰節目除了要創新內容和形式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受眾積極參與互動。不僅要引導受眾加入到討論交流的隊伍中來,而且要引導受眾參與晚高峰節目的生產,通過UGC產品的制作,豐富節目的內容和形態,將傳播轉化為社交,擴大節目的受眾群體。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這對廣播媒體的融合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晚高峰節目要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根據此時段受眾的節目收聽痕跡,分析判斷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從而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和細分,提高廣播晚高峰節目的針對性和伴隨性,不斷推進節目的內容創新、觀念創新、形式創新和傳播手段創新,提升節目品位,從而推動廣播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