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霞燕 劉廷雨(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鹽城市坐落于黃海之濱,屬于江蘇省中北部,是省內面積最大的城市,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能力極速提升,出現了農產品“滯銷、難賣、貴售”的奇怪現象。針對此難題,國家提出“互聯網+農業”的政策,即通過互聯網手段和電子商務平臺來幫助銷售農產品。在此熱潮推動下,鹽城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與電商產業相結合,積極響應落實電商助農政策。
鹽城市是江蘇省內唯一一個無高山丘陵的城市,全境呈平原地貌,雨水豐沛,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擁有適宜農產品耕種和養殖的地理生態環境,農產品資源多而廣。2020 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207.2 億元,其中糧食、蔬菜、生豬、家禽、蛋類、油料、水產等多個農產品產量和規模連續幾年位列全省第一。此外,還擁有東臺西瓜、射陽大米、阜寧生態豬、大縱湖大閘蟹等多個知名特色農產品。
鹽城市地處沿海經濟帶、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和淮海經濟圈等多個經濟發展區域的交匯點,地理位置優越,公路交通發達,航空運輸便利,沿海海運和高鐵快運在快速發展,基本形成海陸空立體化交通運輸網絡。鹽城市距離上海僅316 公里、南京僅352 公里,自跨入高鐵時代以來,快速從上海、南京“一日商務圈”中晉入“一小時經濟圈”。
一方面,鹽城本土有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這些院校均開設了電子商務、農業等專業,擁有良好的師資和專業的生源,能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為農產品電商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由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專家和企業家牽頭,組建專家委員會,成立了電子商務研究院,著力推進鹽城電商產業園和現代化農業基地的聯合運營。
鹽城市在信息網絡、物流服務、品牌樹立、營銷設計等電商基礎建設方面較為滯后,無法支撐本地農產品電商的可持續發展。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緩慢,缺少專業化、知名度高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缺乏電商和農業相關專業人才,尤其是冷鏈物流尚處于起步階段,用于儲存生鮮農產品的冷藏冷凍倉庫不僅數量少、且標準化和規模化程度不高。
鹽城市雖然在江蘇省內是農業大市,但其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化程度較低,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和規模效益,這些都不利于塑造優質的農產品品牌。此外,在農產品品牌打造方面的資金投入過少,僅有幾個在省市內較為知名的品牌,缺乏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使得其品牌聯動效應不強。
通過對鹽城市農產品特性和電商發展情況的研究來看,各縣、區農產品品種多而雜,且各具特色,如東臺西瓜、射陽大米、阜寧生態豬、鹽都草莓,這些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都是各縣、區獨立生產經營,未形成產業一體化。同時,各縣、區的電商發展方針是不同的,如東臺市搶抓“互聯網+農業”發展機遇,濱海縣著力打造集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產品研發于一體的產業集群,而建湖縣則積極創建“蘇北一流,全省領先”互聯網農業新體系,可以看出鹽城市各縣、區在農產品電商發展方面參差不齊,各自為陣,缺乏有效的區域協作和交流。
自2014 年以來,“農村電商”一詞頻繁地出現在政策文件中,其中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五年提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在中央政策的引領下,省政府印發《全省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全面推進“一村一品一店”的電商示范創建》,市委、市政府出臺《鹽城市“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農業電商發展目標、思想和舉措。這意味著農村電商作為當前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及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之一,將繼續得到政策、資金、人才等多維度的大力支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對飲食的要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吃飽”,而在于“吃好”,居民對農產品,尤其是“綠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等需求逐漸加大。鹽城市擁有眾多農產品,同時緊鄰蘇南、上海等地,這些城市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消費能力較強,對農產品的需求逐年猛增。
根據中央經濟會議精神,未來幾年將繼續“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并“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鹽城市也在該機遇下,加快實現“互聯網+”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在全市范圍內,積極建設慧農信息平臺,全面推進智能農業,被評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市。
大多數農產品品種、品質相似,且只進行了初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經營商普遍缺乏品牌意識,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同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此外,由于農產品電商屬于新興產業,各地紛紛想推廣本區域的農產品,鄰省安徽、河南等農業大省也參與到競爭中來,使得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農產品電商安全關鍵在質量檢驗方面,其次是網絡安全方面。目前,鹽城市尚未形成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部分對外銷售的瓜果、蔬菜、肉蛋、水產等農產品在質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同時,鹽城市大多數電商網絡平臺屬于中低端平臺,容易受到病毒侵襲、認證缺失等的影響。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在2010-2020 年間,鹽城市人口繼續減少55 萬人,跌幅達到7.58%,這些人口的流失嚴重制約了鹽城市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令人擔憂的是,流失的人口大多來自北三縣(響水、阜寧、射陽),而北三縣都是農業大縣。這直接導致了這些地區既缺乏農產品電商的專業指導人員,又缺少種植農產品的勞動者。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互聯網+農業”,每年都出臺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在此機遇下,市政府應大力引導各縣區農產品電商企業加強聯動合作,整合優質的農產品資源,形成規模化和品牌化。同時,應積極推動本地農產品電商平臺的整合,使各平臺間實現互通,并對接大型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拼多多、蘇寧等),對農產品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及銷售。
市政府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在政策以及資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來改善本地區農產品電商的基礎設施。另外,還要對傳統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模式進行現代化改造。一方面,應合理規劃種、養殖區域,建設初加工工廠,實現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應打造智慧物流,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優化電商平臺。
鹽城市的農產品種類繁多,品質優良,但因缺乏良好的經營和推廣,僅有少數幾個品牌較為知名。因此,應依托本地的自然資源和產品優勢,開發新品牌,實現地區特色電商品牌的塑造。通過農戶、合作社、公司、政府等體系化的推廣方式,打造特色農產品形象。利用品牌效應,打破產品同質化的壁壘,搶占市場份額,實現本地區農產品銷售量的增長。
一直以來,鹽城市人口流失嚴重,高校數量少,相關的專業人才和基礎人員短缺,要實現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就必須將“外部引進”和“內部培育”的人才方針相結合。一方面,依靠政府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吸引本地高校畢業生、優秀創業青年到本地工作就業,帶動本地區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政府、企業、農民的三方合作,解決農產品電商人才短缺的難題。除了對本地人員實行美工、網店運營、視頻剪輯、網上開店等電商項目和農產品種、養殖相關項目的培訓外,還需通過引進專家、校企合作等方式,將更多優質人才吸引至本地區,建立人才培養和儲備機制,提高農產品電商人才供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