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雨晴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就提到“強教必先強師”,將關注點落在教師群體上。高質量教師是建設高質量教育的關鍵,更是培養優質學生的關鍵,而師范生作為未來更需適應時代發展的準教師群體,其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
新時代教育領域的矛盾體現在人民對高質量的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及教育公平的強烈需求與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分布不均及教育不公平現象頻發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就在于實施適合新時代的師范教育。[1]
新時代的師范生是指由高等院校培養的,能適應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接受過正規師范專業教育或教育培訓的專門人員[2],即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質量、高素養、高標準教師后備軍群體。這一群體首先必須具備學生核心素養,即個人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和人格品質。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因此離不開對師范生的培養,保證師范生成長為合格的“四有”準教師。
基于師范生認證標準,結合新時代民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以及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印發了《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5個文件,旨在進一步加強師范類專業建設,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最終達到提升整體教育質量的目的。[3]教師職業能力標準在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四個方面對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落實到師范生培養中則是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內容,即“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四個方面。其中“踐行師德”包括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學會教學”包括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評價[4];“學會育人”包括理解學生、多方育人;“學會發展”包括自我反思、合作交流。這四個方面素養培養能夠有效保證師范生在成為一名教師前懂得如何教學、如何育人;同時又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展自我,提升自我診斷、自我成長的能力,游刃有余地解決未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困擾,以促進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目標快速實現。因此,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內容只有與教師職業能力標準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優秀師范生,給教師隊伍建設帶來優質的后備資源。
傳統的師范教育以培養中小學教師為主,由相對封閉的師范院校獨立培養,在師范教育發展早期“批量生產”了大量教師,解決了教師少這一難題。新時代背景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聯合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學以及企事業單位等對教師進行培養的“新師范”教育[5],著重培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6]要切實培養高質量教師隊伍,除了在任教師外,更需關注的是師范生群體。師范生要充分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爭取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師范生、準教師,為將來的教師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仍然是我國教育發展的痛點,為緩解這類問題,我國推行了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建設國家師范生發展基地,大力發展公費師范生,啟動農村定向教師培養計劃等一系列措施。習得“四個學會”核心素養的師范生能充分補充社會對優質師資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優質師資分布不均的情況,幫助解決教育不均衡的問題,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基礎。
目前各類高等院校對師范生已有的培養目標大都主要定位于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的教師,以及出版、新聞等企事業單位擔任教育相關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7]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在中小學教師的培養上很不充分,資源與潛力雖很充足,但積極性不高[8],不論是培養方案還是培養過程都并未突出師范生的特殊性,且定位較為寬泛。同時,具體學科方向與教育學、小學教育專業又存在定位重合的情況。師范生在面對精準招聘時,充滿對未來職業選擇的迷茫,但實際上不論是小學教育還是教育學專業,都需要表現出更好的“育人”“師德師風”以及“發展”的素養。由此可見,師范生群體在培養過程中并未凸顯發展優勢,也并未樹立清晰的職業定位與自我認知,這也是導致優質師范生流失而未能成為優秀教師的重要原因之一。
傳統的師范教育表現為簡單機械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專業”組合模式,新時代背景下,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培養目標、發展理念和培養路徑。課程體系在內容方面盡管滿足了師范生培養應該開設的理論及實踐課程,但部分課程并非由專業教師進行教學。時間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如高深的專業課程安排在大一,而專業基礎課程及學科方向基礎課程則設置在大二、大三學習。師范生盡管有“師”的重擔,但也是“生”,需要得到培養。同時,師范生素養在課程內容中較為分散,且持續性不長,這就對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有較大的影響。
師范教育教學內容還是以傳統式的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師范生在校期間實習的機會較少。即便部分教師開設微課等實踐課程,但也都是由學生“自導自演”,對學生培養不具有實際意義。同時教師群體也因面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在教學與科研的選擇上可能會偏向科研,而教學就存在“水”的現象,甚至在對師范生的考核中直接劃重點,以完成學校對教師課程教學的基本考核。最終導致師范生既不能有效地習得知識與技能,也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師德師風,導致了育人環境的缺失。
新時代師范教育提出創建協同共享的發展模式培養師范生,帶動形成教師發展機構、高等院校、當地政府、培訓機構、中小學幼兒園多位一體的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其中包括三種模式,分別是“U-U”模式,高校與高校的校際合作;“U-G”模式,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U-S”模式,高校與中小學合作。通過創設高校與中小學的合作項目,安排高校教師到中小學掛職鍛煉;通過教師質量提升計劃,讓一線優秀中小學教師去高校擔任兼職教師,發展課程雙導師制;通過教師后備力量建設等師范生培養計劃,提供給師范生盡可能多的實習機會。[9]針對師范生實踐機會缺乏、教學素養培養不足的問題,給學生安排大三學年每學期跟課程教師到中小學見習兩周,實習一周,保證師范生的理論知識能充分運用到實踐當中,在課堂實踐中提升“學會教學”“學會育人”等素養,改進教育教學模式,懂得如何在教學中“學高為師”,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身正為范”。
首先,要重新編訂專業課程,這是提升師范生質量、培養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專業課程中的基礎課要更基礎,讓師范生習得充足的理論知識;專業選修課應詢求學生需求,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專業研究方法及教學技能的訓練;研發教育前沿熱點的專業研討課、講座等,全方位培養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其次,通識課程的重組是構建符合師范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的重點。純理論課程應與相關熱點課程結合,聚焦中小學教育實際問題,讓師范生在學習中更有融入感;心理學課程則可選擇在實際案例中進行教學;其他相關課程如教育統計與測量等由于太過抽象或對將來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運用較少,則可適當減少課時。最后,具體學科課程應由專業教師教授,讓學生更好地習得知識、掌握技能,對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建設性作用。
教師可充分利用如微課、慕課等現代化技術進行多維教學,既能保證教學質量,又提升了學生“學會教學”的素養;在對教師教學評價方面,應該由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轉向“學生培養質量評價”,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對科研壓力大的教師在考察后可適當減少課程門類、課程數量,充分激勵教師更加用心地去教育學生,將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教育教學的每一分鐘,營造適合師范生形成師德師風、教學、育人、發展素養的有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