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恒
(四川恒一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南充 637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的安全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食品的生產工藝復雜,還要經過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再加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導致安全質量管理的難度增加。本文在《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食品檢驗工作規范》等法規的指導下,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針對新時期食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進行探討,避免或減少安全質量問題發生。
(1)原料安全。原料不安全,直接引起食品安全問題,主要表現是:①原料在養殖種植過程中,農藥、化肥、獸藥的不科學使用、濫用及違規使用,原料中殘留的激素、藥物、有害物質超標,造成原料不安全狀態;②原料生產依賴的環境發生污染,例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也會降低原料的質量。
(2)生產安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競爭壓力增加,一些食品生產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不到位,引起食品安全問題,主要表現是:①使用劣質原料;②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不符合標準;③使用非食品性的化學添加劑。
(3)轉基因食品。生物技術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催生出轉基因食品,因產量高、成本低、抗病害能力強,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但是,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目前存在不同觀點,主要表現是:①會激活農作物本身的毒性;②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影響,例如過敏反應、營養素紊亂、抗生素抗性增強等。
總結起來,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有4個。①微生物污染。食品在生產、包裝、運輸期間,受到微生物污染,會造成細菌、霉菌、寄生蟲繁殖,食品本身會產生毒性。②農藥殘留。農藥濫用導致化學物質殘留在食品中,成為食品污染的新途徑。雖然近年來農藥管理更加嚴格,但農藥殘留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仍時有發生。③獸藥和添加劑的不合理應用。畜牧業集約化發展中,獸藥的使用范圍也在擴大,常見如激素類、抗生素、磺酰胺等。這些藥物或添加劑的使用,一方面能促進動物生長,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現象[2]。④假冒偽劣產品。食品行業內的假冒偽劣產品除之不盡,尤其在農村地區更加盛行,例如白糖和硫酸鎂混合,醬油和頭發水解物混合,使用工業酒精制造白酒等。
食品質量安全標準較低,主要分為兩個方面。①原料安全標準低。農副產品在種植生產中,化肥、農藥、飼料的使用量、殘余量,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目前有明確的原料安全標準;而普通食品的原料,其安全和質量沒有完善的評價標準。②加工管理標準低。從食品添加劑看,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規定標準要求較低,食品添加劑類型多、使用量大。從食品檢測看,在技術和設備的影響下,國際通用的食品檢測標準并沒有在國內普及,導致管理力度較弱。
可追溯性是為了能了解食品的源頭,掌握從原料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全過程[3]。在食品管理上,建立可追溯體系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是質量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目前食品的可追溯性較差,僅部分或少量食品具有追溯標簽,多數食品并不具備。追溯體系缺失,人們就無法了解食品的原料產地、生產過程、添加劑使用情況;如果出現安全問題,無法追究生產企業的責任,無法進行源頭治理,為不法企業帶來可乘之機。
食品生產工藝粗糙體現在原材料處理和生產加工兩個方面。①原材料處理時,集約化的生產方式,無法保證原料的質量和安全,有害殘留物超標、質量良莠不齊,將其用在食品生產中均會埋下隱患。②生產加工時,對勞動力的依賴性強,自動化程度不高,因工人文化水平低、環境衛生條件差、生產不夠規范,均會影響食品的安全質量。例如,工人沒有按照要求佩戴口罩、手套,可能使食品受到細菌污染;車間內管理不到位,食品包裝時有異物進入其中。
提高食品的安全質量,單純依靠管理是不夠的,還需要監督檢查。然而,不完善的市場體系,導致企業缺乏食品衛生知識;市場監管不力,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處罰力度不夠[4]。例如,出現食物中毒、非法經營等事件時,對相應的企業和負責人進行處罰時,輕者停業整頓、重者吊銷營業執照,這些處罰并沒有觸及他們的根本利益。停業整頓后可以繼續生產營業,吊銷營業執照可以重新申請,或者換個地方繼續進行非法活動,依然會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因此,監管不力也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標準體系,確保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結合新時期我國食品的生產銷售現狀,健全管理標準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從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入手,在食品的質量、安全管理上制定統一的、明確的標準。在此基礎上,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編制生產管理標準,要求是不能低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②參考國際通用的食品安全標準,在普及推廣的同時,指導國內相關標準的制定、改進和完善,增加食品類別,豐富管理內容,提高全面性和覆蓋性,促使國內標準盡量向國際標準靠近。③針對原料產地、生產工藝、藥品使用、有害物質殘留等內容,均提出明確的標準,建立溯源體系,從源頭保證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一旦出現安全質量問題,可明確相關企業的責任,為后續懲處工作打下基礎。
時代在變、工藝技術在變,政策法規也應該變動。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上,完善政策法規要做到:①統籌規劃,綜合分析時代背景、行業發展趨勢、市場供求關系以及常見的質量安全問題,對現行的政策法規進行補充和優化,提高政策法規的時代性和有效性,從而指導管理工作開展;②政策法規出臺后,不能停留在紙上,應該落到實地。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除了電視、廣播、宣傳欄以外,還應該利用微博、微信、官網,將各種媒介整合起來,擴大宣傳范圍、增加宣傳深度,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和質量意識[5];③對于食品生產企業而言,應定期開展教育培訓活動,在領導帶頭下學習政策法規,掌握先進的工藝技術,完善質量檢測工作,從各個環節保證生產質量和安全。
食品檢測是食品從企業流向市場的一個門檻,通過檢測說明食品質量達標,不存在安全問題。新時期,做好食品檢測工作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更新檢測設備,規范檢測流程,提高檢測效率和水平。尤其面對新的食品種類,應制定科學統一的檢測技術方案,并且形成規范文件。②不同檢測機構之間應加強溝通交流,實現信息互動和共享。不同檢測機構在交流中,可以分享成功的技術經驗,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提高我國食品檢測的整體水平。
對于常見的食品安全質量問題,加強監督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是有效的解決對策。①立足于食品生產行業,組建高素質的監督執法隊伍,嚴格按照政策法規的內容和要求,對食品安全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監督執法人員既要熟知相關規章制度,又要具有專業的管理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水平。②針對違法事件,對涉事企業或個人嚴厲懲處,在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的基礎上,加入罰款、賠償、刑事處罰等內容,發揮出警示作用[6]。③政府要積極作為,設置食品安全質量問題的舉報電話,和相關部門、生產企業、社會民眾共同構建完善的監督體系,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監管。
以某地為例,2021年1月至6月份食品安全形勢良好,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落實省市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采取綜合治理方案,重點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風險。①強化統籌協調,由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組織領導、統籌協調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省對市、市對縣的食品安全進行評議考核。②主動履職盡責,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對監管執法人員進行食品安全保障專題培訓。③堅持人物同防,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確保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全流程閉環管理。④強化監管服務,全面實施食品生產許可“全程網辦”和電子證書管理,對食品生產許可進行現場核查和證后檢查。⑤開展專項行動,包括校園及周邊餐飲安全質量提升、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保健食品專項治理等項目。⑥加強科普宣傳。利用各種媒介,發布食品安全政策、知識和監管動態,引領正面輿論導向。結果表明,該地沒有發生非級別以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全市食品安全質量得到保障,推動了當地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不樂觀,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健全管理標準體系、完善管理政策法規、做好食品檢測工作、加強監督執法力度4個方面,系統闡述了新時期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對策建議。希望為實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借鑒,切實保障食品安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