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港下實驗小學 王 璐
林崇德教授在全國進行了多年的“促進學生心理能力發展”的教學實驗,他始終將思維的訓練放在這一教學實驗的首位。我們都會思考,但我們的思考都是有效、合理、具有創造性的嗎?所以小學階段,關注學生“心理能力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尤為重要。在此階段提供給學生的應該是全方位的、結構完整的、系統的思維成長方案,如果能綜合多學科背景來培養學生更高一級的思維能力就再好不過了,這樣形成的良好思維方式,會伴隨學生一生以解決其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各樣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胡衛平先生談到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時提出小學時期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小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理論抽象邏輯思維,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具體形象性。
在課堂中,學生與教師建立的是和諧、彼此信任的關系。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給予學生大膽猜測、大膽懷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
課堂中保持開放性原則。課堂中的學習內容不拘泥于課本內容,大可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設計無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對于學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師能及時做出反饋,做到靈活機動。不要把課堂看成是循規蹈矩的地方,教學活動的展開可以是在教室也可以是在室外。對于課堂活動的結果,依據課堂的不同要求,不需要保持統一的認識,每位學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
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實質性合作。他們能在課堂中相互學習合作的技巧、思維方法,分享學習經驗。活動過程中,一般為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不固定人數,隨著課堂的深入產生變動或者交換,各成員之間有明確的任務,既是合作關系又有競爭關系。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關注學生合作進展,引導小組成員之間、小組之間進行深入實質的討論、合作、競爭。
我在教育教學中也嘗試著加入思維能力的訓練策略,以下是我執教的案例記錄: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的托尼·巴贊發明的一種高效的筆記方法,既有文字又有圖像,還有顏色,是我們思維的形象化表達。它繪制起來靈活,難度低,容易學會,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整合所學知識,在腦中形成知識網絡,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
1.出示《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有關成語“四面楚歌”的一段話。
2.理解“四面楚歌”古今意義。
3.這個成語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所以它是出自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4.成語延伸。按照出處分類,列出出自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的成語,討論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告訴你什么道理,來自神話故事成語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根據交流內容小組完成按出處分類的思維導圖。
6.成語還可以按照季節、描寫人物的、帶有動物的、寫景的、含有數字的、有反義詞(近義詞)的、和學習有關的……來進行分類,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后任意選擇一個方面展開小組研究活動,并能用研究的成語寫一段話。小組合作中每位組員都明確工作任務,由一位組員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可對這個小組的分類進行提問,小組任意成員必須給出答復。
知識是有結構的,并通過一定的結構而存在,學生可以用“結構”的框架去處理大量信息。課堂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引導小組成員之間分享經驗與思維方式,鼓勵所有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讓課堂中學生的動態思維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知識結構。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簡單明確地把握住成語的分類方式,還可以發揮遷移能力,對有關聯的成語迅速地做出預測。
在教學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學思維》活動課程中的《“0”是什么》一課時,我使用了以下的階梯式提問方式:
當你看到“0”時,你能準確說出它是什么嗎?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先用“分類”視角來進行分層定義,從形狀、數學意義、生活引申義三個方面觸發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1.討論在生活中“0”是什么。這一個過程中,學生從各種角度談到了各種物體,突破定勢思維。
3)模擬結果顯示:標準段距離盾構井50 m內的冠梁軸力呈受拉狀態,四個工況下第一道標準段內支撐軸力均大于第一道盾構井內支撐軸力.
2.討論在數學意義及應用上“0”是什么。當它讀作零時,學生談到它表示開始也是結束(0點),表示分界(正負數),表示沒有(0個),也表示有(0度),表示精確值(0.01),表示占位(809);表示編碼001;表示靜止(G=0m/s)……
3.討論從生活的引申意義上“0”是什么。
4.綜合本堂課同學們的發言,學習制作一份屬于自己小組的《“0”的報告》,并上臺交流小組成果。
5.談本節課收獲。生活中有的事物不是只有我們表面看到的,要仔細研究它的內部才能知道它的深刻含義……
從思維的方向上說,思維既是可以發散,也是可以集中的。發散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想法,而集中可以讓我們總結或者集中不同的想法,使我們的想法更加完善。
跨學科教學策略,是指將內容相近或相關的不同學科的內容綜合在一堂課內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以及好奇心、想象力等品質。我們所學的各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學校雖然采取了分科教學的方式,但學生學習與思考的過程中往往會用到同一種思維方法,所以就割不斷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我在教學語文排列順序時,與學生展開了以下教學過程:
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學思維》活動課程中的《帽子的顏色》。
1.通過字謎游戲得出推理的4個步驟“讀懂題目、有據有理、得出結論、逐一檢驗”。
2.使用以上步驟方法完成“撲克之謎”游戲。游戲是根據提示,完成三張撲克牌的排列:三張撲克牌正面朝下,擺成一排。有一張Q緊挨著一張K,且Q在K的右邊;有一張Q緊挨著另一張Q;有一張黑桃緊挨著一張紅桃,且黑桃在紅桃的左邊;有張黑桃緊挨著另一張黑桃。這三張牌分別是什么?學有生得出答案就可以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追問這樣排列的依據。寫上答案的同學需要向追問的同學說清楚自己的思維過程,其他同學在這個思維過程中找疑問之處。
3.把學會的推理方法運用到語文排列順序中來,先做好的同學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繼續追問這樣排列的依據。(1)明確了此排列順序主要講了什么。(2)推斷出這個排列順序就是按照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這樣一個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排列的。(3)逐一檢驗句子合理性。
在此過程中,我盡可能擺脫學科知識領域的局限和束縛,找到學科知識之間相互的內在聯系點,打破學科界限,用相近和相關的內容充分發揮推理在不同學科中的功能作用,達到教學語文排列順序的目的。
4.談本節課收獲。有的學生說,可以把這種推理思維用在辨別別人和你說的話是真話還是假話;有的學生說,終于知道為什么自己的數學一直考不好的原因,原來是在“讀懂題目”這一環出了問題;有的學生在一開始質疑了這4個步驟,認為可以刪去第二的步驟,這樣可以加快速度,但在完成排列順序的時候就出了錯,想要提高速度并非是把環節省略,而是應該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來思考問題。
我們生活、學習的世界并非是獨立的,各學科之間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學習內容完全可以不拘泥于課本內容,大可打通學科之間的界限,以小見大,觸類旁通。
以上三個案例中,始終保持思維型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堅持開放原則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旨,不斷探索合作形式成為課堂教學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