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輝
(三門峽市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河南三門峽 472000)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在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及流通的過程中不存在生物、化學和物理性污染,滿足現有國家標準或企業相關標準。相對于物理性危害而言,生物性和化學性危害影響更大。目前,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包括內生毒素、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農藥獸藥、重金屬、食品添加劑等[1]。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僅威脅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干擾食品行業的正常秩序,國家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2]。為全面梳理食品安全監管問題,本文對近3年來國家市場監督部門完成的抽檢批次數和種類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食品安全監管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建議。
圖1顯示,2018—2021年,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逐步增加。2018年、2019年、2020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分別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批次數為335.588 2萬、473.677 3萬和638.736 6萬,不合格樣品數分別為8.120 3萬、10.706 4萬和14.772 1萬。分析可知,2018—2020年,抽檢不合格率分別為2.42%、2.26%和2.31%,連續3年,食品合格率均在97%以上,說明食品安全抽檢對食品行業有很好的監管作用。2019年全國完成食品安全抽檢總批次數是1.14倍,2020年全國完成食品安全抽檢總批次數是2018年的1.90倍。食品監管力度逐年加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更加重視[3]。
國家抽樣細則將常見食品分為34類,分別對2018—2020年這34類食品抽檢批次數進行統計,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2018—2010年,國家重點監管9類食品包括食用農產品、餐飲食品、糧食加工品、糕點、調味品、肉制品、酒類、飲料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其中食用農產品和餐飲食品占抽樣總數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余食品,2018—2020年,食用農產品抽樣占比均在40%以上,餐飲食品抽樣占比均在10%以上;糧食加工品、糕點、調味品、肉制品、酒類、飲料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食品抽樣占比在 3%~5%。
對2018—2020年這34類食品抽檢不合格率進行統計見圖3。從圖3可看出,2018—2010年,合格率高的食品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乳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產品、蛋制品、速凍食品、茶葉及相關制品、罐頭、食品添加劑、糖果制品和保健食品等。不合格率高的食品有餐飲食品、蔬菜制品、方便食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冷凍飲品、酒類、食用農產品、飲料、水果制品和糕點等。不合格項目主要有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問 題等。
食品安全的市場監管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對比2018—2020年34類食品的不合格率,安全風險較高的食品主要有餐飲食品、方便食品、蔬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炒貨食品、堅果制品、冷凍飲品、酒類、食用農產品、飲料、水果制品和糕點等。綜合分析抽樣食品占比和不合格率,不難發現食用農產品抽樣占比過高。抽樣占比40%以上的食用農產品,連續3年不合格率都不足2.5%。而且食用農產品常見的不合格項目主要是農藥獸藥殘留,蔬果類食用農產品,需清水洗凈后方可食用[4]。此外,合格率較高的食品集中在功能性食品,包含關注度高的保健食品[5]。
分析原因為功能性食品的生產工藝較為復雜,獲得功能性食品的生產企業普遍較大,具有良好的生產環境和完善的質量管理系統;目前市場監管中只對功能性食品的食用安全性進行檢測,并未對其功能性進行充分的評價,仍需要進一步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