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中心小學 孫 敏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教育大計,德育為先,促進學生道德發展是教育的第一要務。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育人鑄魂的基礎課程。德養于內,修之于身,是為道德;德示于外,施之于國,是為法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現階段學校所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是基礎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所依托的藍本,也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指導手冊。育德普法理念,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生活德育理論,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理論指導。關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時代教育,做一名合格的鑄魂育人工程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師資安排方面,據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多由擔任班主任的語文老師兼任,在語文教學進度緊張時容易出現把道德與法治課上成語文課或考試練習課的現象;同時,受語文學科教學思維的影響,老師在課堂上容易拘泥于教材內容,教學形式簡單,看圖說話,走馬觀花,注重知識點的識背,很少花大精力備課,擴充相關課程資源。此外,教師學科專業性和自身素養也有待提高。
經過近幾年的教材改動與變革,由于主科老師占用道德與法治課,道德與法治課缺少專業化評價等原因,學生群體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很不妙。學生普遍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可有可無,是副科,看圖說話的課,畫一畫背一背的課,沒什么實質內容,學習積極性不高。
1.無法適應教材更新后的高要求
老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很少提及法治教育內容,不能很好體現社會法治原則,這也成為《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更名的重要原因,提醒廣大教師育德普法同樣重要,育德普法教育理念必須貫穿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新版本《道德與法治》教材與時俱進,加入了“知識窗”版塊鏈接法律條文內容,強調了法治教育。新教材內容的編寫和情境的選擇,也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喚起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課上有話可說,強調了生活化的德育要求。但是隨著教材改革,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要求也隨之更高,教師本身法律專業知識的匱乏和德育知識的不完善,都會影響和限制實際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專業化素養,補充自己的法律知識與德育知識,爭當一個合格的育德普法教師。
2.脫離學生生活的知識教學模式
本人是鄉鎮小學道德與法治兼職教師,深知本學科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前幾年品德與社會學科需要考試的時候,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強調書上內容的識記,復印知識點給學生背,著眼學生的考試分數及學校排名。教材更替的近兩年,不需要考試,迫于語數外的應試壓力,兼教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很少正兒八經上課,學科漸漸被邊緣化,無足輕重。現階段,教材確定后需要考試,很多任課教師不得不讓孩子背書上的知識點,學生為了應試,也不得不背。最近,有個優秀孩子跑來跟我說:“老師,我覺得德法課是最難的一門學科,因為書上要背的太多了……”頓時讓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我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能平靜。
以上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現狀的討論與剖析,反映了課程教學現狀的難堪與低效。如何改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參與學科學習的主動性,提高鑄魂育人的實效性,是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各模塊,包括閱讀角、相關鏈接、交流園、知識窗、活動園、小貼士等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可以充分挖掘的教科書資源,結合課上的生成性資源,因材施教,指導實踐。例如,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一課,知識窗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條文規定,老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小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如道路交通安全知識法律競賽,民主討論會說說生活中的違法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去做等展開話題。小貼士部分則介紹了溺水情況下可行的自救自護措施,圍繞小貼士,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生活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師的角色應是班級中“平等的首席”。既是首席,就要起到兒童德性發展引領者的作用,堅持育人鑄魂。堅持平等,就要跳出教師角色和定位,用兒童的思維和兒童對話。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六課《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如果老師按照書上環節依次敘述家庭成員的重要性,我的家庭責任是什么,領個家庭任務袋說一說等,這課也能上下來,但總覺得沒有深入學生內心,浮于表面。如果跳出教材框架,從學生經驗和生活出發,理解學生在學業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業余時間是什么樣的,在時間允許范圍內能否為家里做一件小事,是不是能堅持去做?我的家庭責任是什么,是不是必須承擔家庭責任?在道德兩難的情境中,在學業和責任哪個更重要,比重如何安排?在學生實際的生活中,談實際的問題,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比起按教科書的邏輯來上課的走馬觀花,兒童的生活和經驗、兒童的認同和理解,更為重要。
1.生活德育理論指導實踐
學生具體而真實的生活經驗是其德性的生長點,也是道德教育的展開點。教師有意識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時,要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利用豐富的教學組織形式,使教學反映兒童生活需要,才能在課堂上引起學生共鳴。通過每節課的教學,教師要力使兒童“有所進步,有所成長”。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不僅僅是讓兒童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道德意識與法律精神,指導兒童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2.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選擇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交流園、活動園、故事屋、小貼士、閱讀角、知識窗等資源,都是教師可以借鑒和使用的。教師也可以在整合學科資源的基礎上,學習其他學科的教學組織形式來豐富自己的課堂,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如講故事、情境表演、辯論賽、小組合作討論、課題研究、調查研究等活動,都是學生喜歡,樂于參與的。但是,教學活動的選擇要尤其慎重,必須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選擇精準有效的課堂活動形式。
3.評價與反饋方式的多元化
道德與法治課程如果只用考試分數評價學生,就是對這門課的認識和定位不準確。兒童德性成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是關乎人一生的事業,不能注重短期成效。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孩子的優勢領域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特殊的生命體。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四個方面。除了階段性抽測,家校聯系簿和成長袋可以成為學生道德評價的主要形式。家校聯系簿和成長袋主要記錄學生一段時間內有代表性的道德行為表現,側重對道德態度、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過程的記錄和評價,比起分數更加具有科學性、持續性和人情味,在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執教道德與法治學科已經第八年了,八年經歷了教材改革、新課改,也經歷了學科的考試、抽考。從開始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到現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曾經還提交過對教材的修改建議,也算參與了學科的變革與成長。德與法,之于人,之于國,都很重要。育德樹人,法律護航,本學科的鑄魂育人宗旨,應被置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