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雙飛(安徽大學商學院)
在全球化經濟時代,企業間的垂直化分工細化水平不斷發展,企業追求高附加值的趨勢日益明顯(周澤將和李鼎,2019)。據統計,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概念股中,已有約60%的企業實行了輕資產運營(廖涵平,2015)。與傳統重資產運營不同,實行輕資產運營的企業較少進行固定資產和存貨投資,將不具競爭優勢的環節外包出去,同時集中主要精力和資源于產品的高附加值環節,以最少的成本撬動最大的資源來獲取最高利潤的商業模式。可見輕資產運營會導致企業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降低,無形資產占比升高,使之難以達到銀行借款的資產抵押要求。在面對銀行融資困境時,企業可能會更多使用商業信用融資作為替代性融資方式(Fisman and Love,2003)。此外,實行輕資產運營會促進企業的研發投入(周澤將和李鼎,2019),研發投入增多所帶來的產品獨特性使得企業更有底氣為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因為客戶違約和變更供應商的成本較大(Giannetti et al.,2011);同時,較多的研發投入也會使企業被迫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商業信用,以此來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程新生和程菲,2016)。在上述兩者的作用下,輕資產運營必然會對企業商業信用產生一定的影響,遺憾的是鮮有文獻涉及此類問題。商業信用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商品貿易中被廣泛應用,因此,研究日益普遍的輕資產運營與商業信用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于實行輕資產運營的高新技術企業,為了保持企業的創新性和行業競爭力,在研發環節也會投入更多的資源,為此被迫提供給客戶的商業信用也會增多。基于此,本文也探討了企業的輕資產運營對商業信用在行業性質這類情境因素影響下的作用差異。
相較于已有文獻,本文的增量貢獻主要體現在以往文獻對商業信用的研究較多地從商業信用融資或商業信用供給某一視角展開,少有文獻同時考察了商業信用需求和供給,本文從企業的運營模式出發,研究了輕資產運營對商業信用需求與供給的影響,拓展了商業信用的研究視角。
通過對以往文獻梳理發現,關于輕資產運營的研究文獻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研究文獻主要是研究分析輕資產運營的定義、特點以及策略,如劉閑月等(2012)探討了輕資產運營模式的內涵、動因以及指導企業發展的五種戰略能力。Surdu(2011)研究認為輕資產運營企業固定資產投入較少,現金流充足,企業集中主要精力于研發創新和營銷推廣。第二類研究文獻主要探討輕資產運營模式的經濟后果,唐瓔璋等(2007)研究發現企業實行輕資產運營能夠促進企業的利潤率,即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而王智波和李長洪(2015)的研究認為沒有經驗證據支持輕資產運營模式能夠提高企業利潤率水平。徐光偉和王衛星(2013)認為輕資產運營模式由于固定資產比重較低,無形資產比重較高,使得輕資產運營企業會面臨銀行融資困境。周澤將和李鼎(2019)研究認為輕資產運營會促進企業的R&D 投入的經驗證據。
縱觀以上文獻,現有對輕資產運營經濟后果的研究缺乏其對商業信用影響的研究。這就構成了本文的研究出發點。在移動互聯時代,輕資產運營模式日益普遍以及商業信用在貿易中被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輕資產運營通過作用于銀行信貸和研發投入,進而對商業信用產生影響。一方面,輕資產運營增加了企業的銀行信貸難度。中國的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是以抵押擔保的形式來預防信貸風險,銀行的貸款對象更傾向于重資產運營的企業。輕資產運營企業在向銀行借款時,往往難以符合銀行資產抵押的要求,造成企業銀行融資的困境(徐光偉和王衛星,2013)。替代性融資理論認為,在企業銀行貸款受阻時,作為買方會求助于供應商,以商業信用的方式占用供應商的資金,從而達到替代性融資的目的(Fisman and Love,2003)。另一方面,輕資產運營促進了企業的研發投入,進而對商業信用產生影響。輕資產運營企業主要采用的是外包的生產方式,對固定資產的投入較少,減輕了企業內部融資約束;同時,外包的生產方式使企業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環節。在這兩者的作用下,輕資產運營會促進企業的研發投入(周澤將和李鼎,2019)。輕資產運營企業大多集中在高新技術和高端服務行業,大量的研發所帶來的產品獨特和創新性使客戶對其有更強的依賴性,這使企業更有底氣為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因為產品的獨特性使得客戶違約和更換供應商的成本更高(Giannetti et al.,2011)。此外,雖然供應鏈雙方關于研發投入的信息通常是不對稱的,可能產生一些機會主義行為,但客戶可以將產品質量作為研發投入的顯性信息解讀。根據商業信用供給動機的質量保證假說(Smith,1987),企業以延遲收款的方式給予客戶足夠的時間判斷產品質量是否符合要求,若產品符合客戶預期,交易雙方共同獲取由于資本化研發投資帶來的收益,客戶按時償還信用額度;若不符合預期,客戶可拒絕支付商業信用。因此,研發投入較多的輕資產運營企業會被迫為下游客戶提供大量的商業信用,以此避免研發投入不足問題以及由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程新生和程菲,2016)。
綜上所述得到結論1:限定其他條件,輕資產運營與企業的商業信用正相關。
從行業性質來看,行業性質的差異導致企業對研發創新有著截然不同的需求,進而會影響輕資產運營對商業信用的促進作用。根據對研發費用投入的不同將企業可分為高新技術企業和非高新技術企業。相較于非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生存的基礎在于研發創新,對生產效率、盈利能力、成長能力有著較高需求,這就促使企業更多地進行研發投入(周澤將和李鼎,2019)。在實行輕資產運營之后,高新技術企業會將更多的內部資源投入研發中,但較多的研發投入同時也會對外部融資給予壓力。承接前文,輕資產運營使得企業獲取銀行貸款難度增大,因此,輕資產運營的高新技術企業會更多地使用商業信用進行外部融資。另外,較多的研發投入迫使實行輕資產運營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大量的商業信用給客戶,以作質量保證和降低由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不道德風險。
綜上所述得到結論2:限定其他條件,高新技術行業中輕資產運營對商業信用的促進作用更強。
本文研究發現:(1)輕資產運營通過影響銀行信貸和研發投入進而對企業的商業信用產生促進作用;(2)同非高新技術企業相比,高新技術企業對研發活動的投入更多,提升了輕資產運營對商業信用的促進作用。以上研究結論拓展了輕資產運營經濟后果的經驗證據,同時有助于不同行業性質企業更合理地使用商業信用。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輕資產運營企業通常會投入較多的研發費用,對融資要求較高,但由于銀行的信貸管理體制與輕資產企業特點相違,使得企業的外部融資受到較大約束。因此,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優化完善貸款政策,建立更加完備的無形資產抵押程序,幫助輕資產企業緩解外部融資壓力。此外,輕資產運營企業可以與上游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便獲取更多供應商的商業信用來減輕企業外部融資壓力。第二,高新技術企業的輕資產化會促進企業間的商業信用往來,因此可考慮在高科技行業和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根據行業和地區特點,推動企業輕資產化轉型,從而促進企業間的商業信用,營造和諧、穩定、繁榮的商業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