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信旭,謝 珊
(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貴陽 550004)
Cereulide是由蠟樣芽孢桿菌ces基因簇編碼的產物,該基因簇位于蠟樣芽孢桿菌質粒DNA上,主要包括7個編碼區,其中cesA基因和cesB基因與Cereulide合成有關。Cereulide具有致吐作用,故稱其為嘔吐毒素。值得注意的是該嘔吐毒素與人們常說的嘔吐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是兩種不同的物質,后者由鐮刀菌產生。除蠟樣芽孢桿菌能產生Cereulide外,耐冷型魏登施泰藤芽孢桿菌(Bacillus weihenstepha nensis)也能產生Cereulide。Cereulide是由[D-O-Leu-D-Ala-L-O-Val-L-Val]3組成的一種十二環狀多肽,分子量1.2 kDa,不溶于水,脂溶性大,耐蛋白酶水解,對酸、堿不敏感,在121 ℃高溫下維持30 min仍具有活性,一般的食品加工過程不能將其破壞,屬于耐熱型腸毒素,在活菌被消除的情況下仍存在食物中毒的風險。Cereulide是一種特異性K+載體,能將K+轉入線粒體內,從而改變細胞內外K+濃度差,進而破壞線粒體的氧化還原能力,影響細胞的正常代謝。Cereulide的同分異構體有7種,分別為Isocereulide A~G[1]。其化學結構、相對分子量與纈氨霉素十分相似,但Cereulide與K+的親和力更大,毒性更強。Cereulide會使腸道細胞上皮電阻變大,緊密連接蛋白claudin-4的表達量增加,從而改變腸道細胞的生物轉化,使腸道喪失屏障功能[2]。
Cereulide的產量是由內在因素(菌株類型)和外在因素(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并非所有蠟樣芽孢桿菌都能產生Cereulide,如ATCC 14579,該菌株不產生嘔吐毒素,過去研究得出只有5%~6%的蠟樣芽孢桿菌能產生[3]。最近大多數研究發現,蠟樣芽孢桿菌攜帶Cereulide基因的范圍已遠高于5%~6%[4-5]。
環境因素對Cereulide合成的影響很大,主要包括溫度、環境pH、氧氣、離子濃度和基質類型的影響。研究發現,產生Cereulide的蠟樣芽孢桿菌的培養溫度主要集中在12~45 ℃,低于12 ℃部分基質中仍能產生Cereulide,超過45 ℃不再產生。AGATA研究發現[6],酸性條件下蠟樣芽孢桿菌更容易產生Cereulide。楊佐毅等人[7]發現Cereulide的產生必須有氧氣的參與,厭氧條件下不產毒。SHAHEEND等人[8]在研究嬰幼兒配方奶粉中Cereulide產生情況時,發現當氧氣濃度低于1.6%后,蠟樣芽孢桿菌不再產生Cereulide。APETROAIE-CONSTANTIN等人[9]在研究離子濃度對Cereulide合成的影響時,發現低鹽離子濃度更有利于Cereulide的產生。MESSELHAUSSER等人[10]發現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能促進Cereulide的產生。此外,培養基的狀態也會影響Cereulide的產量[11],固體培養基較液體培養基更容易產生。有學者就不同食物基質對蠟樣芽孢桿菌的生長和Cereulide的產量影響進行研究,發現蠟樣芽孢桿菌在谷物基質中產生的Cereulide明顯高于培養基,在肉和蔬菜基質中產量最少[12]。以上學者對Cereulide合成影響的研究,對食品儲存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應盡量選擇低溫、真空條件保存食品。
關于嘔吐毒素Cereulide的檢測,主要有以下4種方法。
(1)動物試驗法。該方法只能對Cereulide定性,得出的結果不準確,而且費用較高。
(2)生物檢測法。屬于半定量檢測,目前有兩種,分別是細胞空泡應答檢驗法和體外精子活力試驗法。該方法對實驗室的要求較高,一般實驗室很難進行,不能大面積推廣。
(3)PCR檢測法。該方法能從基因層面上對產Cereulide的菌株進行快速檢測,缺點在于該方法不能達到毒素定量檢測目的。
(4)化學檢測法。有高效液相色譜(HPLC)、飛行時間質譜(HPLC-ESI-TOF)[13]、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HPLC-MS)[14]、反向色譜(RPC)[15]等,其中HPLC-MS聯用法被認為是Cereulide檢測和定量的金標準,同時也使用得最多。該方法靈敏、準確,定量限為10 ng/kg,檢出限為3 ng/kg。HPLC-MS聯用法測定食品中Cereulide有外標法和內標法兩種。除Cereulide外,人工合成的13C6-Cereulide和纈氨霉素均可作為內標物。研究發現選用13C6-Cereulide作為內標物,結果明顯優于纈氨霉素。HPLC-MS聯用法雖是Cereulide定量的金標準,但該方法所用設備均屬于大型精密高端設備,眾多實驗室不具備該條件,因此,普及十分困難。為了克服以上難題,Kalbhenn等[15]研究者初次嘗試運用RPC對Cereulide進行分離和定量,并運用HPLC-MS聯用法對定量結果進行了驗證,發現RPC能精確地對樣品中的Cereulide進行分離定量。相對HPLC-MS聯用法,RPC是一種更加經濟、更加簡便且常規實驗室均可開展的檢測手段。
我國食品中蠟樣芽孢桿菌的檢測主要采用國家標準GB/T 4789.14—2014和進出口商品檢驗行業標準SN 0176—2003。該方法操作程序復雜,實驗周期長,對致病菌的檢測特異性不高且檢出限較高,主要用于活菌數的定量,不適用于由Cereulide引起的食物中毒,無法有效保證食品安全。近年來,Cereulide引起的食物中毒時有發生,因此建立食品中Cereulide的快速檢測方法和相應的標準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