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涇川縣太平中學 張智慧
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高中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獲取新知。
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也是數學教學的目的所在,而能力培養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數學課堂教學中,在新授課或起始階段,教師要采取“低起點、小步子、精講多練、適時糾錯”的教學模式,把握準每節課的知識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搭建思考、練習的平臺,注重培養學生“數學轉化”這一重要的數學方法。如在講授“異面直線”的概念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訓練:(1)平面幾何中,兩條直線有哪些位置關系?(2)平行直線有什么特征?(3)在空間中,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它們互相平行嗎?這樣訓練,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平行線無公共點)的基礎上,尋找出新舊知識的異同點,有效掌握新知識。在對概念、定理、公式進行教學時,要分析其內涵、范圍、條件及實質,使學生徹底理解。如講解定理“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必須強調“確定”的含義是“有且只有”,同時注意條件“不在同一直線上”,這樣就避免“三點確定一個圓”這樣的淺薄理解。再如,在學生學習了棱臺的定義之后,我提出“長方臺形沙灘是否為棱臺”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此時,我引導學生對定義中“棱臺是由棱錐被平行于其底面的平面截得的,組成棱臺的各側棱延長后必交于一點”這一核心條件加深印象,從而使學生不再出錯,這樣幫助學生澄清模糊認識,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精準掌握。
新課改理念下,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意志、情操、品德等。因此,必須將數學學科中的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知識,還原數學概念、定理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如在講授“等差數列”時,對于定義中的差是“常數”,我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理解,如an+1-an=2n-6,很多學生會錯誤地認為 2n-6是公差,此時,我們取n=1,2,3……很快發現是“變差”,而非“等差”,差值隨n的變化而變化。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恰當的反例、特例來加深學生對知識本質屬性的學習,避免一知半解。教師還要多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串的題目,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探索,多途徑理解,全方位提升。如:證明A(3,-2),B(-3,-6),C(9,2)三點共線。分析:(1)可用斜率關系證明(kAB=kBC);(2)可用邊長關系證明(|AB| +|AC|=|BC|);(3)可用面積關系證明(S△ABC=0);(4)可用直線方程證明(C點坐標適合直線AB的方程);(5)可用定比分點證明(A為線段BC的中點)。
在課堂教學中,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困生應多關心、多鼓勵,使他們克服自卑、厭學、怕吃苦等不良心理;有意識地將課本中的公式、定理、結論等敘述性語言、概括性知識直接編制、設計為有利于學生練習、鞏固的問題,以多種形式的“數學題目”出現;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質疑、猜想、觀察、實驗、歸納、推論等,在“做中學,學中練”,通過問題設置吸引學生“動”起來;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思考、解答、釋問、討論。課堂教學中要使用導學案,使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通過“邊學邊練”“交流討論”“問題探究”等環節,達到自悟、自解、找重點、釋難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使他們的學習持續性、積極性得到發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F在全國各校都建起了云平臺,在云平臺上,教師可以有效組織學生開展遠程交流、合作學習,進行在線交流,實現動態課堂。例如,在“球的體積”這節課的教學中,由于一些學校缺乏實體模型,因而教師講起來費勁,學生理解起來困難。此時,利用云平臺上的柱、錐體的動畫模型進行直觀教學,演示“半球、圓柱、圓錐”三者之間的切割及圖形組合,挖掘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從中引導學生類比、歸納、猜測,得出半球的體積計算公式,然后再進行嚴密的推理論證,這樣就突破了難點,省時省力,收效明顯。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只要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本領和學術水平,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努力創新教學方法,就能真正實現有效、高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