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 史海燕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從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相機注入豐富多元的開放性元素呢?筆者擬就如下幾個方面,提出一些簡要性闡述。
“語文教材就是個例子”,其意在于強調教材資源的經典性或精髓性,同時還啟發我們應堅持在“深入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并利用教材之外的課程資源,不斷地拓展教學視野,增加學科活動的寬廣度和深厚度,為教學相長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數學課程何嘗不是這樣的呢?開放性教學首先應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實施上。以“統計”內容為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針對周圍生活情況進行“學用結合”:對校園內全部年級或部分班級的“男女生人數”“零用錢使用”等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對家庭生活中一段時期(如1個月)內的“經濟收支”“用水用電”“塑料袋使用”等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如此而為,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互動”中更好地學習與理解,并能贏得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動”效果。
“教學過程”是實施師生互動的實質性體現,在這種體現活動中,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釋放他們的現有實力和內在潛能,教師必須開放教學結構的設計和提出,尤其要開放教與學的過程性活動。以“分米、厘米、毫米”為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有些小學生對這種長度單位有所了解,甚至部分人已初步形成了這些長度概念。有鑒于此,教師把教學內容分為“分米”“厘米”“毫米”三大板塊。在此基礎上,讓全班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通過多人學習小組形式開展相互之間的“互教互學”活動。教師在動態巡視中給予一定的啟發、點撥和引導,整個過程學生“唱主角”,課堂氛圍開放、輕松。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教學方式的類型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兒童發展需要,自主靈活地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并自覺投入其中,從中攫取最大教學效益和最優化活動效應。以“土地面積單位”的教學為例,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引導他們實際感知100米跑道有多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想象“以100米跑道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有多大”。不僅如此,還引導學生實際畫出“邊長為10米,面積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再想象“100個這種圖形面積”究竟有多大。既讓兒童切實形成“1公頃”的空間表象,又從中獲取“1公頃=10000平方米”的數學概念知識。
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兒童群體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對于教師始終存在一種難以擺脫的依賴性。換句話說,凡是來自教師的親疏遠近、學習評價等,對他們來說都作用很大而且影響很深。正因為如此,在具有實質意義的啟蒙教育階段,教師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在客觀存在的“個性差異”的生態下,積極施行以“賞識”為主的激勵性評價機制,并且把豐富多元的“開放性”元素積極有效地融入其中,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打下基礎、注入活力。就小學數學學科活動來說,可把“教師評學”與“兒童自評(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相結合,尤其對于“潛能生”,可把“個體評價”與“團體(如多人小組)評價”相結合,把“結論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從而在多元開放中贏得長遠性發展。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數學啟蒙教育中,“兼容并包”的開放性活動是構建和諧教學關系、贏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全面強調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教師善于把多元開放元素引入學科活動,必將開創令人期待的教學相長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