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中心小學 任 燕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空間、變化和信息等概念的學科,抽象是數學的一大特征,對剛開始接受系統教育的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難度。傳統數學教育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對數學文化的還原,可能使部分抽象思維不發達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提不起數學學習的興趣。數學文化則不僅包含了理論知識的概念,更包含數學的發展歷史、數學思想和數學的內涵,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數學是人類對抽象模式和結構進行嚴謹描述的方式,對小學生來說,最枯燥的就是接受數學概念灌輸的過程,不僅不能保證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數學文化。比如在教授“圓的周長與面積”時,可以多方面滲透,如:π的由來、圓的歷史、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率π的貢獻等,通過文化背景充實教學內容,通過加強文化和理論的聯系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雖逐漸加重了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的比例,但是由于教師已經養成傳統教學習慣和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只關注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技巧,教學方案更是以考試為目標,強調解題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時家長和教師對數學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數學文化在當前小學數學教育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欠缺對數學文化的運用,久而久之淡化了數學文化的學習。
數學文化其實在小學數學中的各個角落都有體現,為了更好地發揮數學文化的功能,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合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隱藏的數學文化,使其和小學數學能夠完美結合,進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對計算的反感情緒,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文化加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遠古時期人們“手指計數”“刻畫計數”的歷史,接著講述中國古代“刻痕計數”和“結繩計數”的故事,了解計算的發展歷程,還可以為學生拓展國外計算的發展史等,從教材出發,貼合教學進度,滲透數學文化,提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發展到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中蘊含著不平凡的數學精神,是無數數學家和學者為了完善發展數學積極進取、不斷求知、堅持不懈的精神,更是能讓學生深刻感悟數學文化的重要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數學家不斷求知、不畏艱難的案例融入其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家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幫助學生克服數學學習的枯燥,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
如在學習“圖形”章節時,教師可以徐光啟的故事作為生動案例進行講解,徐光啟先生為了《幾何原本》一書窮盡心血,放棄了功名利祿,深入講解了點、線、面、直角、銳角、圖形等概念,此書完成后被多個國家翻譯,在現代數學的發展史上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了整合教材內容,加強對數學文化的重視程度,教師還應豐富教學內容,增加交流環節,加強學生的參與感。比如在以數學家的事跡為案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心得感想、從事跡中能感受到的精神等。通過充分的交流,打造數學學習的良好氛圍,還能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動態,規避學習中可能存在的誤區。
數學文化是數學知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數學文化的功能,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多方面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通過數學文化更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歷史,了解前人對學術作出的貢獻,感受前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發現數學的魅力,這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