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三中學 尚銀燕
問題是學習的起點,能為學生的探索求知提供動力。學習是發現、提問與分析的過程,能促進問題的深化與生成。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鏈,問題環環相扣,步步逼近核心,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明確的指向,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以問題驅動學生去觀察、試驗、分析、歸納,通過步步求索,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學生也有了參與的熱情,他們會愿意融入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借助于動手操作或幾何畫板等輔助手段,對所學內容產生感性的認識,再在分析、交流的基礎上使認識由感性走向理性。如在學習蘇科版七下《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1)》的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想畫一條直線的平行線,會用到哪些畫圖工具?大家動手畫一畫,并思考這兩個畫圖工具各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觀察呈現的一組同位角,說說這兩個角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在利用畫圖工具畫圖的過程中,這兩個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教師讓學于生,把觀察、操作、發現、歸納的機會讓給學生,通過層層深入,為他們撥開云霧,步步逼近核心內容,讓他們獲得新的認知。教師依據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設計問題鏈,指向他們深入探究,逐步求證,使問題逐漸解決,同時也能順利地抵達“最近發展區”,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也能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
教師不僅要發展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也要引領學生去聯想、類比,通過由此及彼的分析,探索出兩類數學對象性質的相關性,從而順利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問題鏈”的設計要抓住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尋找兩者之間關聯的線索,從而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幫助他們認識到新知的本質。如在學習蘇科版八下《矩形、菱形、正方形(4)》一課的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記得我們前面學過的菱形的定義是什么嗎?菱形有哪些性質?在學生說出菱形的四條邊相等、對角線相互垂直的性質后,教師追問學生:你能說出它們的逆命題嗎?菱形和矩形分別比平行四邊形多了哪些性質?我們如何判定一個四邊形是矩形?矩形的定義能否作為菱形的判定條件?教師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去類比,從矩形的判定條件中獲得啟發,猜想出菱形所具有的性質和判定定理。
很多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是在舊知不斷累積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的,如果在學習中有“斷層現象”,就會產生探索新知的障礙。學生要不斷完善、補充自己的認知結構,使之更具系統性。問題鏈可以引導學生類比聯想,讓學生能運用舊知識、舊方法去探索新問題,能使新知成為舊知的拓展延伸,也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得以夯實,課堂也增添無限活力。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通過不斷變換問題的條件與結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設計問題,在表征轉化的過程中探尋數學問題的本質屬性。教師改變原問題的條件與結論,使之成為一個新的問題,這種變式能開闊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順利地把握知識的內在規律。如在學習蘇科版八上《一次函數》的內容時,為增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師提出問題:在函數y=(a+1)x+2-a中,當a為何值,此函數為一次函數?當a為何值時,此函數為正比例函數?當a為何值時,函數值隨x的增大而增大?當a為何值時,此函數圖像與x軸的正半軸相交?當a為何值時,此函數過第一、二、三象限?若此函數的圖像過點(2,5),求此函數解析式。教師要借助于問題鏈,引導學生從變化的表象中探尋不變的規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多個因素,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學生通過對變化問題的分析,能調動求知興趣,促進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重難點、疑惑點、易錯點設計問題鏈,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厘清概念,使他們的認識由模糊走向清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使學生的思考變得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