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寧
(蘇州市吳中區長橋中學,江蘇 蘇州 215128)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作為引導者,肩負重責大任。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這便對教師的課堂提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系統整合教材,以“問題鏈”為抓手,促使教師有效設計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努力構建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不知如何篩選問題,問題雜亂,指向性不強;問題之間邏輯混亂,沒有層次,連續性不強;問題容易偏離中心,往往在一些毫無意義的問題上浪費大量時間,系統性不強;針對不同文本,感覺無從下手,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點等等。這些問題就導致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往往不能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在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方面也收效甚微,希望“問題鏈”概念的引入能夠為教師提供一個清晰的問題設計思路,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困境,提升教學水平。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創新的開始,好的問題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問題鏈”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設置成一系列有主有次、有序列性、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的教學問題,并以此構建課堂,實現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模式。
“問題鏈”是由一系列問題組成的,如何選取、組織這些問題就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需要精心組織課堂,精心設計“問題鏈”。對于課堂提問,要從學生的情況出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使提問更有價值,高效利用課堂。結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筆者提出以下3 條構建“問題鏈”的建議。
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載體,課堂活動要依托文本進行設計。黃厚江老師說,語文教師課堂問題設計存在的許多問題,大都與教師對文本缺乏深入解讀有關。想要體會文本的精妙之處,教師應走近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細讀文本,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從而精準設計“問題鏈”。同時還要要注意不同文體之間“問題鏈”設計的共性與個性。對于特定的文體,要運用符合這種文體的閱讀方法。不過即使是同類型的文體,教學的重點仍有所不同,因為每個文本都有其與眾不同的個性化特征,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不僅要考慮同類型文本的共性,也要考慮文本本身的個性化層面。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并不是讓學生“學會”某篇文章中所謂的語文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掌握閱讀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這就要求在進行“問題鏈”設計時必須符合文本的文體特征,針對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問題鏈設計。
在進行問題鏈設計之前,要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問題鏈的設計必須要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高度相統一。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鏈之前,首先要深刻解讀文本,明確文本的教學目標,然后力求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能指向教學目標。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關聯度,強調內部關系的程序性和邏輯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問題框架和問題解決的意識。認為學習任何一種新的知識技能,都是以已經習得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的。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要注意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以確定下一層次的教學起點。總之,問題鏈的設計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智慧,做到層次分明、主次有序、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訓練思維、發展思維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心理學界,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調查影響學生閱讀活動的內在機制,實驗的結果證實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僅受自身認知結構的影響,還受文章閱讀組織結構的影響。所以,在進行問題鏈設計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在適當的時間設計適當的問題,并以適當的方式呈現。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難點,這就要求教師精準構建問題鏈,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做到“文”與“言”相結合。在設計問題鏈時,一方面要注意基礎性問題的設置,另一方面還要設置更多的評價性問題。例如,王崧舟老師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時,抓住重點字詞,賞析重點句子,通過“讀、品、解”把學生帶入到了情感的課堂。在這節課中,王崧舟老師特別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誦中感受文章的畫面和情感。本文設置了三個教學板塊:朗讀、品味、解析,每一個環節都是建立在前一個環節的基礎上,教學過程環環相扣。第一個“朗讀”的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讀準句子,讀出感情;第二個環節是通過賞析重點字詞句,讓學生感悟作者感情。在第三板塊,王老師圍繞“癡”字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Q1:張岱的“癡”體現在哪里?
Q2:張岱的“癡”和金陵人的“癡”一樣嗎?
Q3:張岱會怎樣回答舟子呢?試用文言文寫一寫。
這幾個問題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問題之間是遞進性的。Q1、Q2、Q3 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三個問題都屬于較高層次的綜合評價問題,對于這類問題,教師要給予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在課堂上,王老師給學生留了幾分鐘的思考、討論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交流。Q3 是在Q1、Q2 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的文言寫作能力,對學生的能力有較高要求。在本節課,王老師不僅重視學生的讀,還重視學生的寫,做到了讀寫結合。寫作環節的設計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路徑。
小說同樣也在初中語文課文占了很大比重,再加上初中三年名著閱讀必讀篇目,更進一步加強了小說的地位。小說文本具有豐富的內涵,教師對小說內涵的解讀是整個教學的核心,問題鏈的設計必須基于教師對小說的個性化解讀之上。在小說教學中,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情節和環境描寫)毫無疑問是小說教學的重點,除此之外,在設計問題鏈時還要注意找準文體的切入點以及重點突出主旨的內容。一篇小說可以有多個切入點,這時候,找準切入點就顯得至關重要。好的切入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學生來講,更易掌握小說。例如,余映潮老師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首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討論一個大話題和八個小話題。然后從小說的結構切入,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章可分為兩部分,請分析并說明作用。直接告訴學生文章可分為兩部分,不僅節約了課堂時間,也解決了本文的第一個任務,讓學生清晰明了地了解了本文的結構。根據第二個任務,設置了以下問題:
Q1:于勒的“稱呼”變化
Q2:文中的巧合
Q3:說說若瑟夫的“看”
Q4:景物描寫賞析
Q5:千姿百態的“說”
Q6:神態描寫與人物心理
Q7: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Q8:賞析船長人物形象
該節課余老師以“主題式教學”展開,主題集中,沒有多余內容,問題設置環環相扣,教學高效;教學目標非常明確,且任務指向性強,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8 個主題始終圍繞人物、環境、情節三方面,重難點突出。這節課,余老師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權,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分享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教師僅僅提示學生幾個方向。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引導性,逐步掌握了閱讀小說的方法,閱讀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詩歌是藝術中的藝術。現行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詩歌的選材有中國古典詩歌和中外現代詩歌,其中中國古典詩歌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體,它的語言高度凝練,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它不僅能反映作者的各種情感,還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生活。因其極富節奏和韻律感,詩歌成為最適合抒情的文體之一。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應始終圍繞一個“情”字,增加開放型問題的設置,讓學生自己感悟詩歌情感。例如,黃厚江老師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首先檢查學生的默寫,然后進行糾錯,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環節,既檢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學生的語言文字也得到了積累。隨后設置了以下問題:
Q1:這首詩歌圍繞哪兩個字展開?
Q2: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Q3:有人說,這首詩保留兩聯就夠了,你覺得呢?
Q4:其他詩句有什么作用?
Q5:讀出詩歌的情感
本首詩歌畫面性特別強,黃老師從基礎性問題開始,重點落在畫面描繪教學上,讓學生發揮想象,描繪詩歌畫面。在此過程中,學生既理解了詩意也獲得了良好的審美體驗。然后就進入到鑒賞語言環節,引發學生對詩歌的思考。Q1 屬于基礎性問題,學生很容易地回答出來,Q2-Q5 屬于較高層次的鑒賞內容,借由畫面描繪,走入詩歌。問題鏈設計層層深入,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黃老師整節課還特別注重學生的朗誦,讓學生感受詩歌之美,整節課都在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詩歌賞析環境,讓學生沉浸其中。這樣,教師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也掌握了詩歌
結語:綜上所述,“問題鏈”的構建有助于教師優化課堂問題設計,優化教學路徑,讓教學不偏離課堂主線,精準把握課堂,促進教學;“問題鏈”的構建有助于教師構建邏輯嚴謹、條理清晰的課堂,讓學生更易接受、掌握新知,不至于使課堂教學雜亂無章、偏離教學主線;“問題鏈”的構建有助于學生了解閱讀的一般路徑,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提升自學能力和語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