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梅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出現以前,更多人所研究心理學,通常以消極心理學為主。但是更多情況下的消極心理學關注人們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而積極心理學更偏重于對人的健康狀態的研究,也更強調對于人的積極心理品質方面的研究。這種積極心理學的出現,對人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擅長采用正面界定的方法,而且主張對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層面的研究。目前很多學者,更重視積極心理學中對人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同時也將注意力放在了對學生心理疾病的改正過程上。以往對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大多數會采用一種積極的角度去談論學生普遍出現的心理問題,這種改變的出現,在心理學史上是一次重大轉變,而且目前這種心理學的改變趨勢已經成為當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現在更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眾所周知,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所以,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實踐探索,有著更深遠的現實意義。
積極心理學主張個體能夠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體驗和感悟生活,往往擁有積極心理的人會有一些獨特的性格特征,比如好奇心、勇氣、韌性、創造力、寬容以及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這也能夠使其從一種全新的視野出發,用一種特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各種挑戰,也能理智地面對人生的選擇,而且有利于自身目標的實現。
積極心理的培養,對于個體來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也能對心理疾病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大學期間開展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提倡讓學生自身預防,只有學生自身足夠強大,擁有一個良好積極的心理品質,這樣才能真正預防心理問題。這種新的觀念的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問題導向理念。另外這種積極的情緒,使個體更好發展的同時也能讓個體更好適應環境,更重要的是還會激發個體的創造力,而且擁有積極心理的特征的個體,會更有一些待挖掘的巨大潛能。
另外,個人的價值往往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來體現,每一個個體都有獨特性,而個體的積極心理活動,會促使其做出一些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選擇。而且人類所追求的幸福,大多通過個體融入社會來體現。擁有積極心理品質的人,在與人交往時,會發展成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樣也會讓其獲得真正的幸福。將個人融入集體,在集體中各成員積極發揮積極心理品質,這樣有助于激發集體對更高目標的追求,而且在組織中也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各個成員發展能夠推動集體發展。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增強個人對集體的歸屬感,促進集體的團結發展。
積極心理學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理念,尤其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為突出,積極心理學通常會以不同的視角,來挖掘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進而起到預防并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目的。擁有積極心理品質的大學生更加熱愛生命,積極向上,這樣的人才能成為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而且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另外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各種的社會競爭壓力。
以不斷發展的認知心理學為主要基礎,學界開始逐漸深入探索對創造力認知情況,然后也越來越傾向于將創造力看作一種認知性人格,以及社會層面的綜合體。然而在越來越多高校大學生的創造力方面的研究,更多是注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引導和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多種形式思維協調活動下產生的一種能提供新穎的、獨特的有價值的產品的思維[1]。當前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往往是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而在現有調查研究類的文章顯示,理工科類的創造力更優于文科類,因為其所學專業的不同以及理工類專業學生本身的個人特性,會使其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優于文科生。而且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以及所學專業的研究方向不同、社會認可度不同,也會導致文科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影響其心理健康,這樣也就不利于其積極心理的培養。
目前高校的教育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有用的現代化專業人才,而在我國心理教育的層面上,國家以及當前社會的需求與個人對高校心理教育的內容需求存在著不一致性。突出大學生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對國家政治的把握,是現在教育的主題內容,學校更多是培養學生對專業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以及科技知識掌握情況,這些關于基礎文化知識方面的培養對目前社會必然是重要的,但學校卻在一定方面上忽視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教育。有部分高智商低情商、高學歷低能力的大學生,甚至可能還會出現高校畢業生沒有將所學運用到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反而發生了很多社會問題。主要原因就是學校積極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從學生個人的主觀角度上來看,現在的大學生一般都擁有較強的主觀意識,對于一些事物的判斷上往往主觀性較強,太過于武斷,所以導致他們在心理成長方面,更需要積極心理的教育,然而學校卻不能給予有效的幫助,這也就導致目前大學心理教育逐漸成為一大問題。
就目前學生的家庭成長背景來說,當前的很多父母認為他們在年輕時沒有享受到較好的學習條件,當時的教育資源也沒有很豐富,所以會將更多的情感和對未來的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父母對子女的心理期望高,所以為了滿足這種高心理期望,父母會盡可能地提供優越的家庭教育條件。因此,大多數的子女成長環境較好,心理壓力也就會相對較小,所以會形成較好的積極心理品質,也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受到注重家庭的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獨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其成長成才,也就使得獨生子女在精神上更容易獲得滿足,所以說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也能很好的處理不良情緒,因此心態會對比其他人更平和一點,良好的積極心理品質也因此能夠得到一定的發展,相比之下,非獨生子女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及教育方式不同,會使其很少得到的關注[2]。而且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父母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也較少。所以這種相對無助的氛圍,會隨著非獨生子女的成長,不斷加深,繼而影響到未來的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當中,導致其安全感降低,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也會受到阻礙。
雖然目前很多高校都設置了相對應的心理健康課程,但是心理品質的教育不應僅僅是一門單獨的教育課程,它更多情況下應該與各類專業學科或選修課結合起來,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中,各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都應該結合積極心理品質的相關教育,以其能夠滲透到學生的各個方面。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學科教育中,教師僅僅只是教授本學科的理論知識,很少會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進行教育。另外,在很多大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通常會給人一種難以親近的感覺,他們往往會教授較多難懂的知識,所以要求就會很多,因此,對學生的表揚和鼓勵較少。上述的種種原因會導致少部分大學生對心理品質教育的提高產生了被動的思想,認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才會學習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對人生、對社會缺乏積極和樂觀的認識,產生一種消極的思想,個人的心態也缺乏應有的活力。
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作為一種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包括讓學生產生積極心理的所有因素,良好的情緒體驗能夠讓學生對社會上大多數事物有一個理性的認知,也能夠讓學生有一種樂觀的態度,這樣也能增加本身的幸福感和自信心。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最終讓學生能清醒的評價過去,通過對過去的認知中,能夠理性的面對當前的社會情況,并且會有積極的心態迎接未來[3]。通常幸福感對個人來說是一種主觀感覺,所以關于幸福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每個人的心理標準都不同,往往是人們的主觀體驗。所以,學校要更積極主動地為大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情緒環境和良好的教育體驗。
家庭是個體獲得情感支持的主要陣地,家庭對于個體積極心理的培養是比學校更重要的,因為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大多數是從小養成,父母對其性格和心理品質的形成負有主要責任,而且家庭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所以家庭心理教育無疑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因此,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固然重要,但還要與家庭心理教育同步,家長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有主要的教育責任,并且應該與學校心理健康配合。并且要求家長多與學校溝通,以便及時掌握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以及他們的心理狀態,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關愛,這樣的家庭氛圍也有助于積極心理健康品質的培養。
高校對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可以通過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來實現,采用理論知識講解-案例分析-課堂互動-課后交流經驗總結的課堂教學方式,滲透性地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首先,可以專門設定一些相關的心理課程,安排專業心理輔導教師進行課堂的講授知識,統一進行心理咨詢服務。其次是心理輔導課程可以突出一定的情景設置和并安排實踐相關活動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體驗一種積極的心理。最后是用積極心理學為指導教學,使積極心理品質教育課程主要以體驗式與合作式結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上的傳授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主的教學體系的構建。
結束語:積極心理學的這一理念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將關注點從以前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模式轉向對學生積極力量的挖掘模式,以改善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為基礎,同時加強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既增強了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也轉變了學生、家庭、社會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所以說,要培養出擁有積極心理品質的健全人格的大學生,還需要多方探索,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