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曉慧(西安財經大學)
在2007年所展開的以小微金融為核心的服務是消費信托的雛形。首先它以消費者為委托人,在遵循消費者意愿的情況下,將消費者資金用于投資一些消費產品或服務,并且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會承擔起監督消費信托產品正常運行的責任,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及報酬得到保障,最終滿足消費者消費、投資兩不誤的需求。
由于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平穩上升,因此國民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許多信托公司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消費金融信托業務。本文的主要內容為:第一部分首先分析我國消費信托的發展現狀;第二部分通過對我國消費信托發展現狀的深入推理,分析說明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第三部分依據其發展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系列合理完善的對策及建議;第四部分對前文做出小結。
目前,就消費信托的發展而言,國內學者從很多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分析。首先消費信托的誕生與市場和時代的需求密不可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是消費信托產生與發展的制度背景。王珍(2016)認為,現如今我國正處于金融改革的進程中,各類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政府對金融業務的監管愈加嚴格,普通融資類信托產品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信托業也正處于行業轉型期,消費信托的誕生也是迎合了市場需求,其屬于事務管理型信托的特征決定了信托公司在該活動中需承擔的風險較小,通過將金融與消費聯合起來從大眾消費時代中分得一杯羹。
對于消費信托這一新興金融業務的出現,絕大多數國內學者從其對消費者、信托公司和供應商三個主體的利益方面考慮,表現出贊同與支持的態度。就支持方的觀點看,秦嶺、董禹(2014)提出的主要理由是消費信托能夠將各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系起來,使得消費者、供應商和信托公司這三方經濟主體均可從中受益。這一運營機制能夠很好地實現資源與產融結合的合理分配,符合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也有部分學者是從法律規避的角度來審視消費信托產品的,曠涵瀟(2017)指出:消費信托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基于市場需求,而是在于消費信托事務管理類信托的特征可以幫助信托公司規避市場監管風險。
傳統的信托業務報酬率為0.05%~0.10%左右,雖然也不算高,但是由于傳統信托業務規模較大,基本都在幾十億到幾百億之間,因此仍然能獲得較為可觀的收益,但由于消費信托一般都是面向個人消費者,規模較小,因此整體收益就比傳統信托業務低很多,這也使得想要開展消費信托業務的信托公司有所顧慮。
消費信托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從教育到航天,從民生消費到證券投資,但是信托公司對這些領域的了解并不充分,因此沒有足夠的業務經驗和業務資源。同時消費信托的業務也比一般的信托業務復雜得多,可能會涉及多種信托服務的結合,這就意味著信托公司必須為每個業務量身定做一套流程,而很少能以某個流程為標準模板,直接將不同的消費信托業務進行嵌套,這就意味消費信托業務很難規模化并且難以復制。
消費信托屬于事務管理型信托,因為其低門檻的特征,導致投資者和合作機構的數量眾多,因此有些不符合大規定的參與者也進入了消費信托行業,雖然消費信托與傳統型信托不一樣,某些規定可以約束傳統型信托但無法約束消費信托,可它仍需要得到相關監管機構的認可之后才可以發行,因此存在被叫停的風險。
從現實角度看,信托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有完善的管理法來支持,因為只有在相關法律制度完善的情況下,信托公司才能夠平穩有序地向前發展。但是經調查顯示,現階段我國的信托管理法極不完善,不僅各項管理條例之間存在著較大矛盾,而且各項管理條例也極為模式化,無法有效界定信托行業以及信托整體的發展行為。
雖然說目前消費信托是信托行業的一股新潮流,并且在未來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由于消費信托的報酬率低,直接收益相較于同類產品也顯得沒有優勢,因此盈利性問題嚴重制約了消費信托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信托公司積極創新盈利模式,比如將研發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相結合,這樣既能創新業務模式,又能結合財務部門獲得較高的收益和更加廣泛的客戶資源。
目前消費信托對于社會大眾來說是一個新概念,因此它的市場接受度還不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信托公司多開發一些價值高、剛性需求大的消費品,比如房產、汽車等。但是現在消費信托的業務集中在白酒、電影票等軟性消費品上,不足以吸引消費者。同時,在消費信托逐漸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關聯之后,人們對消費信托產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托公司應當拓展消費信托所涉及的領域,豐富其業務種類,這樣能夠吸引各種層次的消費者,并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以加強消費信托的市場優勢。
首先,要根據消費信托業務的性質來確定其所歸屬的監管部門,使消費信托的有關業務可以由有關部門進行監管。其次,要與消費信托業務中所涉及的相關部門保持相互監管、協作的關系,并且各信托公司之間應當形成相互監督的局面,建立其他部門監管與行業自律相協調的監管體制。再次,監管當局應當以鼓勵行業創新、自律為前提,適時提供監管。最后,應當制定相關的行業規范,加強對消費信托行業的監管,成立行業自律組織,并加強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披露。
首先,應當完善現有的有關金融的法律,彌補關于消費信托的法律空白。對《信托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與消費信托業務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進行適當修訂,并且制定針對約束消費信托風險的規章制度,將更多的新型消費信托都納入監管范圍。其次,就是對合格的消費信托產品進行界定,目前信托公司的業務模式主要有增信、團購等等,但是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想要降低投資門檻,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因此,如果投資門檻到了無法降低的地步時,就需要明確信托產品運轉模式的合法性。最后,應當增加信托產品的登記機制,因為若沒有登記機制,既不利于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也不利于信托產品的流通轉讓以及互聯網信托創新業務的開展。
通過上述對我國消費信托的發展現狀及現存問題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雖然近幾年我國的消費信托行業發展迅速,勢頭強勁,但仍屬于一個新興行業,許多人并不了解消費信托的真正含義,其普及度較低的現狀成了自身未來更好更快發展的關鍵局限。當然消費信托的發展局限并不只是由盈利性、復制性、風險性、法律性這四方面的所問題導致,還有很多上文沒有提及的方方面面,有待我們去找尋,去思考,去解決。由此可以看出消費信托行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完善,即使未來的道路不好走,我們也應該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消費信托行業將會呈現給我們一個消費加理財的新格局,詮釋一種消費金融的新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