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芃
(張家口市圖書館,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地區教育條件和教育質量已經有了較大進步,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目前在城鄉基礎教育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失衡現象,尤其是經濟發展欠發達的地帶農村,在教育方面所能夠獲得的條件更是十分有限。教育失衡現象的存在,不僅對于不同區域、不同出身環境的學生成長質量帶來了不同的影響,也制約了全社會公平教育體系的構建。針對此類問題,通過對張家口地區開展調研、分析,形成了關于張家口城鄉教育失衡的結論,并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相關對策,從而促使教育主管部門能夠更加重視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改善對鄉村教育的資源投入,促進鄉村教育和鄉村經濟發展能夠齊頭并進。
張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全市共有義務階段教育學校(包括普通小學、初中,以及小學初中一貫制學校)332 所,其中,農村地區占比達到37%。近年來,隨著張家口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張家口原有的13 個貧困縣已于2020 年全部脫貧。和經濟發展相對應的是,近年來張家口在農村基礎教育方面投入也有了一定增長,但是目前在很多地區,比如筆者比較熟悉康保縣、張北縣、萬全區、宣化區等地區,鄉村基礎教育方面的困境還是比較突出,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既有一些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因素,而這些差異的存在,將直接影響鄉村地區學生的受教育質量和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水平。縱觀這些問題矛盾,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教育資源公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先決條件,教育資源既包括硬件資源如教學設備、教學儀器、學校建筑、教材圖書等,也包括軟件資源如師資力量、辦學理念、辦學定位等等。從張家口目前一些縣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教育資源失衡的現象還是較為明顯,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教學資源上相對較為充足,大多數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儀器設備和標準化的運動設施、運動場地。同時,教學資源也相對較為豐富,城區學校之間交流較多,教學水平提升機會更為豐富。但是在很多農村地區,教育硬件資源不足,缺乏現代化教學設備和標準化體育場地,并且教學資源獲取途徑較為有限,教學過程中可用的資源局限性較大。
教師水平如何,往往追影響到學生的受教育質量。從張家口的大部分區縣實際情況來看,在經濟較好的城鎮地區,很多教師基本都是從專業師范院校引進的年輕教師,這些教師專業能力較強、教學理念較先進,平時也有較多機會參加一些教學研討,促進自身加強教學創新和改進,不斷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能力。但是在鄉村地區,教師構成參差不齊,不僅有未接受過系統的現代化教育專業能力培訓的“老教師”,還有一批游離于體制外的民辦教師,在教學水平、觀念素質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這直接導致鄉村學校學生受教育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從課題組所觀察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村社會因素也是造成基礎教育失衡的重要因素。社會問題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農村家庭問題所引申出來的教育問題,一是因為“先天不足”,即本身家庭世代就較為貧窮,到了當下,家庭又沒有能夠尋找到合適的致富門路,往往還是靠務農或者在外做一些低級勞務工作來糊口;二是因為家庭孩子比較多,尤其是一些地區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出現了一定的超生現象,從而在超生罰款的壓力之下,加上多個孩子的撫養成本支出,使得家庭常年處于貧困線上下。三是因為一些意外因素,比如因病致窮,導致家庭陷入貧困。諸如此類家庭,又往往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父母文化層次不高,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也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即便是在當下,依然存在“輕視教育”“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再加上經濟條件限制,直接影響了孩子受教育環境。比如目前,在一些康保縣的城鎮地區,小學的生源數量基本比較穩定,基礎教育階段入學率接近100%。但是在鄉村地區,適齡學生入學率則較為不穩定,只有92%左右。
針對目前張家口基礎教育方面所面臨的困境,社會相關方面應積極采取適當措施幫助解決,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循序漸進進行改善:
作為政府部門,一是應當針對當前農村教育方面失衡的困境,尤其是在硬件資源方面的不均衡,制定相關政策來進行解決,一方面,要增加財政專項預算,定向開展“教育扶貧”,在財政資源上適當傾斜,并做好財政資源支出的監督把關,確保相關資源能夠真正用于改善鄉村教育環境;另一方面,要堅持以宏觀調控為主,明確鄉村教育發展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其中,并設立一定的鼓勵機制,讓民間力量參與鄉村教育建設中,尤其鼓勵有實力、有資質、有能力的企業加入到該項事業中。針對這部分群體,可以在相關稅收、經營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關心和支持。二是在推進鄉村教育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科學把握節奏,既要考慮客觀形勢的需要,也要兼顧相關共建主體的普遍適應力,盡快形成完善的政府引導機制。三是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將改善鄉村教育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制定計劃,序時推進,并將教育質量納入到鄉村振興建設的評價體系中。四是尋求多方合作,研究探索政府、學校與相關社會企業公益合作的可能性,通過多方合力低改善農村教育面貌。
針對目前張家口城鄉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總的原則是要循序漸進。因為在財政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短時間內改變鄉村教育資源薄弱的現象不大可能。這就需要抓住關鍵矛盾,從最主要的教育資源入手。一是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探索構建城鄉教學資源共享體系,由教育主管部門,來進行統一規劃、組織和協調,通過建立相關線上共享平臺,實現城鄉教學資源的共享,農村教師可以通過一臺電腦,獲取城鎮地區學校的教學案例、教學大綱、教學指導等。二是要深入推動城鄉教師互動機制,可以采取城鄉教師崗位交換,城鄉教師課堂同步互動等方式,為城鄉教師提供教學技能“切磋”的機會,促進其在其中取長補短,強化教學水平。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定期組織鄉村教師參加培訓學習,培訓內容除了基本的教學職業技能以外,還包括教育主管部門下發的相關教學改革方案、導向,或者是業界最新的教學理論等。同時,明確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及培訓考核,形式上可以以集中自學、在線學習、專題研討、典型案例分析、前往城鎮地區或者異地小學參觀交流、旁聽學習等,輔以參加外部專題講座培訓,全面提高鄉村地區教師水平。其次,可以通過加大對鄉村教師的薪酬待遇傾斜,吸引更多教學能力較高的專業教師、“特崗”教師扎根農村地區,奉獻農村地區教育事業。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城市和農村在經濟、文化、資源等方面的融合發展腳步不斷加快,與此同時,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具有信息意識和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國際意識和開放的思維方式,這些素質要求應成為教育質量評定的重要指標。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今天,教育質量不應只強調社會對人的發展需要,也應關照個體自身的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完善人格以及鮮明的個性,這也應成為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在一些地區,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鄉教育發展失衡現象依然較為明顯。本文以張家口為研究對象,結合課題組實地調研、走訪,以及研究分析,指出了教育失衡困境之所在,并提出了若干優化對策。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